途说历史网

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996年 “成康之治”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06-2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996年 “成康之治”的相关内容:继成王之位的是太子钊,即康王。在周成王之后,周康王也享受着上两朝的余泽,维持了国家的基本安定和强盛。即位之初,康王就遍告诸侯,要求他们行为要检点。除了对鬼方的征伐和对东方的巡视之外,康王似乎没有过耗费

继成王之位的是太子钊,即康王。在周成王之后,周康王也享受着上两朝的余泽,维持了国家的基本安定和强盛。即位之初,康王就遍告诸侯,要求他们行为要检点。除了对鬼方的征伐和对东方的巡视之外,康王似乎没有过耗费国家财力的重大举措。所以,史家一般认为,康王遵循的是“息民”政策,以至于在位期间达到了“四夷宾服,海内晏然,囹圄空虚,刑为不用”的程度。因而,前1042~前996年间成王和康王统治的时期被称为“成康之治”。

周人始用陶瓦

西周初期,陶瓦出现。在西周早期的遗址中,人们发现,周人在建筑房屋时已经使用陶瓦,但数量比较少,只用于屋脊和屋面,无筒瓦、板瓦之分。瓦片上仰面和俯面分得很清楚,两面分别有陶钉或陶环,背面饰有绳纹,青灰色。西周中晚期,陶瓦的使用扩展到全屋顶。从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晚期遗址中发现,这时的陶瓦一是数量多,遗址中留有大量的瓦片堆积;二是种类多,有板瓦、筒瓦、大板瓦,还出现了一种面饰绳纹充地黼黻纹小筒瓦和头带素面的半瓦当。陶瓦有大有小,形制不一;三是瓦面上饰有精致的花纹,有回典纹、绳纹、黼黻纹等,呈青灰色,反映了周人已把陶瓦的使用和美观有意识地结合起来。

瓦的发明是在制陶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建筑材料的一个重大改革,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陶瓦的出现,解决了房顶的防水问题,提高了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促使中国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原始简陋状态而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中国宗庙祭祀体制在周代建立

中国早在夏朝就有正式的祭祀活动,其内容以祭拜天地和自然神为主。周代推行以礼治国的方针,祭祀活动遂成为国家政治统治的一种方式,由国君亲自主持祭祀天地、宗祖和社稷的礼仪制度在周代正式形成,与此同时,中国古代专供祭祀使用的礼制建筑群产生,祭祀遂有了专门的场所、规范和仪式。周代礼制建筑非常严谨,帝王的祭祀活动都有严格规定。祭祀天地是王朝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周代规定祭天是帝王的特权,诸侯只能祭土。祭天地要在都城之郊进行,方位与阴阳相配,祭天于阳位南郊,祭地于阴位北郊。帝王祭祀祖先在宗庙建筑——太庙进行,太庙按周制被置于都城宫殿建筑群的左前侧。祭祀社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社代表土地,稷代表五谷,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祭祀社稷在社稷坛进行,其总体形制与太庙相反。周代设立的这套宗庙祭祀体制,作为礼治思想的外化,使宗法观念和礼治意识在一代人头脑中固定下来。并且一代代延续,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996年“成康之治”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910c96a353bbcc080c3c0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