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刘伯温的悲剧:自知“疾恶太甚”仍“口无遮拦”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4-10-3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刘伯温的悲剧:自知“疾恶太甚”仍“口无遮拦”的相关内容: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朝至顺年间(1333年)进士,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由于为人清廉正直,仕途颇为坎坷。这是一个奇人,长相就很奇特,远远望去,简直一副“虬髯客”模样,一脸络鳃胡子,身材修长而魁梧。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朝至顺年间(1333年)进士,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由于为人清廉正直,仕途颇为坎坷。这是一个奇人,长相就很奇特,远远望去,简直一副“虬髯客”模样,一脸络鳃胡子,身材修长而魁梧。

   他的风格也很奇特,《明史》说他“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更奇特的是他的学问。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民间传说,刘伯温的“推背图”,神乎其神,并非全是小说家言。《明史》说:“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所谓“非其至”,意思说这并非他的强项,他的强项在于治国平天下的韬略。无怪乎当时的四川名人赵天泽品评“江左人物”时,首推刘基,赞誉为诸葛孔明再世。

  朱元璋打下浙东,仰慕刘基的才学,与宋濂、章溢、叶琛一起被召往身边,并称“浙东四先生”。刘基一到,就条陈“时务十八策”,非同凡响;以后又向朱元璋提出平定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以成帝业。朱元璋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国号大明,也是他的主意,以明朝取代元朝,寓意以明克暗。

  由于他是浙东人,受到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排挤。明朝初年大封功臣,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刘基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李善长官居左丞相(中书省第一把手,即首相),刘基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副长官),没有多大实权。

  朱元璋倒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视为心腹,每次召见刘基,便屏退左右,长时间密谈。刘基也为知遇之恩而感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前在战争时期,每每遇到急难,他勇气奋发,当机立断,人莫能测。现在太平了,刘基所谈大多是帝王之道。朱元璋洗耳恭听,从不直呼其名,而叫他老先生,我的子房(张良)。

  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势力膨胀有所不满,厌恶李善长,想另择左丞相人选。这种重大人事变动,是绝对机密,只能和他一向信赖的刘基商量。刘基一听皇上要撤换李善长,立即表示反对。于是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

  刘基说:李善长是开国元勋,能调和各路将领。

  朱元璋说:他多次要害你,你还为他讲好话,如此高风亮节,我要任命你为左丞相了。

  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势下,他孤掌难鸣,很难在朝廷站稳脚跟,坚决辞谢。并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房屋如果要调换顶梁柱,必须寻访大树,假如用一束小树来当顶梁柱,房屋肯定倒塌。

  朱元璋又征询他,杨宪如何?

  刘基并不因为和杨宪有私交而放弃原则,如实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干,没有丞相的气度,丞相必须保持水一般平衡的心态,用义理来权衡一切,而不感情用事。这一点,杨宪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基说:此人过于偏浅,还不如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基不屑一顾,用比喻的口气给予否定:这就好比要一匹劣马去驾车,我担心他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提出的候选人都被刘基一一否定,再次重提先前的话题:我的丞相人选,诚然没有一个超过先生的。言下之意是敦请刘先生出任此职。

  刘基已经推辞过一次,见皇上再次提起,立即用坚决而又委婉的语气推辞:并且说明自身的弱点,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他对皇上说:臣疾恶太甚,口无遮拦,一向闲散惯了,无法应对繁杂的行政事务,在这个位子上,恐怕辜负皇上的重托。天下之大,那里会找不到人才呢?请明主悉心搜求。不过刚才提到的几个人,确实并不合适。

  这场君臣之间的对话,值得细细玩味。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经感受到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希望“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刘基取代李善长,起到平衡和制约的作用。对于刘基而言,逐渐领略共同打天下易,共同坐天下难,开始萌生去意,仿效汉初的张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因此一再婉言拒绝朱元璋的敦请,不想卷进权力争夺,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刘基确实有一点先见之明。被刘基否定的那3个人,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人才,先后受到重用,也先后被朱元璋处死。杨宪,洪武三年被处死;汪广洋,洪武十年被处死;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被处死。难道刘基受到重用后,会是例外?

  洪武四年,刘基告老回乡。他知道自己性刚嫉恶,怕招来祸水,索性隐居山中,与外界隔绝,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然而远离政治漩涡,仍不免于祸。

  这时,已经在中书省(中央政府)掌管实权的胡惟庸,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获悉刘基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指使他的亲信诬陷刘基,说什么刘基会看风水,在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上为自己建造坟墓,心怀叵测。这一招果然奏效,激起朱元璋的猜忌,下旨剥夺俸禄。刘基惧怕带来大祸,立即赴京请罪,并且留在南京,显示心怀坦荡。

  不久,胡惟庸升任中书省左丞相。刘基悲戚至极,感叹道:希望我先前的“劣马驾车”预言不灵验,天下苍生有福了。如此忧心忡忡,终于病倒了。洪武八年,朱元璋派人把他护送回乡,不久就病死了。

  4年后,刘基的同僚、御史中丞涂节揭发,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刘基在南京病重时,胡惟庸派来医生诊治,服了医生的药后,病情恶化—“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胡惟庸毒死刘基,在《明史》中有多处提到,可谓确证。刘基的长子刘琏,很有才华,洪武十年在江西参政任上,受胡惟庸亲信胁迫,堕井而死,则是一个旁证。

  这一点,还可以从朱元璋和大臣的谈话中得到印证:“后来胡(惟庸)家结党,(刘伯温)吃他下了蛊(按:蛊,音古,原意为寄生虫,此处意为毒药)了。只见一日来对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疙瘩,谅看不好。’我朝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了。”

  值得注意的是,著名明史专家吴晗考证的结论是:“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朱元璋)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倘若这个考证正确,那么刘基的悲剧就更令人唏嘘了。(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刘伯温的悲剧:自知“疾恶太甚”仍“口无遮拦”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72186f7f1e90eb4b307a42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