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的相关内容: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两千一百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
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两千一百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宇宙间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剋,把它附会到王朝命运的兴替上。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这大概是第一次提出王朝兴亡周期率问题。历史上那些享国时期长一些、版图大一些、国力强一些的王朝,数得出来的有十几个,我这里列了一个详细的表(见下面表1)。有的王朝虽然时间短,但地位重要,也把它们排上了。从这个表可以看到,有的王朝历时长一些,像西汉、东汉、北宋、南宋各近200年或200年以上,唐、明、清更长一些,近300年。
这些王朝都有着相似的历程,即兴盛——停滞——衰亡,而由新的王朝所取代。各个王朝面临的问题也有相似之处,借用黄炎培的话,称之为王朝兴亡周期率。那些时间短促的王朝,如秦朝、隋朝,其兴也骤,其亡也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其矛盾迅速激化、爆发,似乎是更明显地说明了王朝兴亡周期率的作用。
二、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有三种途径
一个新王朝取代旧王朝,不外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靠战争,所谓“以马上得天下”。这里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旧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旧王朝,新王朝在战乱中乘时而起,其中有的是起义领袖蜕化为新的封建帝王,像秦末的刘邦,元末的朱元璋;有的是在农民大起义失败后,贵族军阀在群雄混战中建立起新朝,像新莽末年的刘秀。另一种情况是农民大起义没有直接推翻旧王朝,但给了它致命的一击,使它瓦解,新王朝在起义后的混战中降生。像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之代隋、唐末的黄巢等。
在这两种情况中,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在旧王朝的覆亡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管农民起义的结局如何,政权最后还是落到了新的封建王朝手里,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下来。
第二种途径是王朝的更代采取了非暴力的手段,新兴统治集团操控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威逼旧王朝统治者交出政权,美其名曰效法尧舜的“禅让”,其实就是篡位。像王莽的代西汉、曹丕的代东汉、司马炎的代曹魏、杨坚的代北周、赵匡胤借“陈桥兵变”取代后周,都是借用了“禅让”的名义。
“禅让”里最具有戏剧性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本来是军队将领,他要篡后周的皇位,后来周世宗打仗病死了,七岁的小皇帝即位,赵匡胤控制了兵权,就使阴谋先制造舆论说后周的皇帝干不长,要换人,然后就得到一个谎报的军情,说北方的辽国进攻。于是,他马上带兵出征,走到开封附近的陈桥驿,他停下来喝酒,半夜里发生兵变,部下闹起来,把赵匡胤从睡梦中叫醒,糊里糊涂穿上皇帝的黄袍,即位当皇帝。然后就急忙回到汴京开封,改朝换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中国历史上和平篡位最有戏剧性的一场。
第三种途径就是崛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借中原旧王朝战乱的机会起兵南下,征服半个乃至全部中国。像五代后期契丹族建立的辽,北宋末女真族所建的金,南宋后期蒙古族所建的蒙古汗国和元(这是北方民族第一次征服了整个中国),明末满族所建的清(这是北方民族第二次征服了整个中国)。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由于其社会发展程度落后,带有浓厚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色彩,给中原民众带来的苦难是很深重的。
三、为什么王朝兴亡跟农民起义有关系?关系是什么?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历代王朝的兴替多数都与农民起义有关。比如西汉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东汉是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唐朝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明朝是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清朝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这些王朝时间都比较长一些,或者将近三百年,或者将近两百年。可见农民起义对旧王朝的打击可能很厉害,打得狠一些,新王朝就维持的长一些,可能有这种关系。
为什么王朝兴替、兴亡跟农民大起义有关系?关系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代中国是农业国,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老百姓主要是农民。农民有一个特点,既是个体所有者,又是小生产者,这样的农民是分散的,也是很脆弱的,维持生活主要是守着自己的或租于地主的一小块土地,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破产,家里有病人或死了人,或有天灾,或有兵祸打仗,甚至封建政府的剥削重了,他就受不了。就像重负的骆驼已达到极限,再加上一根草,就把它压倒了。农民活不下去了,起义就开始爆发,一路打过去,很多贫苦的老百姓跟着跑,参加起义军。历史上的暴动,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阶级,包括红军起义暴动,都是一走就带一大批人走。
这跟封建王朝末期的政治很有关系。王朝末期,为政总是很苛暴,赋税刑罚很重。比如秦朝末年“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泰半之赋”就是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掠夺。征发兵役和徭役时,村里分闾左和闾右,闾左地位低一些,闾右地位高一点,首先征发闾右,后征发闾左,征到闾左,劳动力就都给调光了。秦朝末年刑法也很苛暴,所谓“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赭衣”是土黄色衣服,罪犯穿的,街上都是罪犯;“囹圄”是牢、监狱,关犯人的地方,监狱也像市集一样,人满为患。秦始皇残暴地剥削,还要征发百姓修长城、戍五岭、修驰道,还有建阿房宫、骊山墓即秦始皇陵。其中阿房宫和秦始皇墓,抓的劳动力各有七十万。此外,河套防匈奴,到南面、广东、广西一带的移民也有几十万人。秦朝当时的全国人口大约是三千多万,男的占一半,一千七百多万,老少去掉,也就剩下千把万人,来回征发调度,全国劳动力有很大损耗,结果农民受不了,就引发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隋朝隋文帝篡位建国,搞的还不错。隋炀帝靠着阴谋上台后,修宫室,修东都洛阳城,开运河,修长城,修路,大举巡游,还要打仗,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全国每年征发的徭役几百万人。老百姓受不了,爆发小股起义,很快变成大起义,隋朝垮台,隋炀帝最后被隋朝军队兵变杀了,隋朝也就亡了。明朝末年苛征三饷——剿饷、辽饷、练饷,辽饷是对付清朝,打仗要征调军费,剿饷对付农民起义,练饷是练地方武装。民不聊生,死亡枕藉,流民四散。最后李自成势如破竹,攻下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即现在景山,明朝灭亡。
四、怎样看待改朝换代的三种途径
前面说过,农民起义推翻或打击旧王朝,是导致改朝换代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研究中关于农民起义的评价很不一样。以前,人们认为农民起义都是好的,都是英雄,包括李自成、包括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都是英雄。后来就开始有不同的看法。农民战争是一种规模很大的战争,战争本身很残酷,杀人也很多,对经济破坏也很严重,以至于现在有些论者比较过度地渲染夸大农民战争的破坏作用,认为战争不仅破坏经济,损害人民、损害生命,而且还导致经济倒退。有一种论点认为太平天国时候对江南破坏太厉害,以致中国近代化受到很大影响,发展不起来民族工业,发展不起来资本主义,因而太平天国只有破坏作用。
这种论点不能算是公正的。第一,农民如果还能勉强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就不会造反,只有实在受不了才会起来造反。农民起义规模很大,是一个群众性运动,不完全是少数人挑起来的,实际上是王朝末期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如果追究战争责任,与其说农民负主要责任,不如说剥削者、统治者负主要责任。
第二,农民战争是很残酷,但是打仗是双方面的,镇压起义的统治者并不比起义者更“仁慈”,其残酷更有过之。明末战乱中有所谓“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之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曾有“曾剃头”的外号。
第三,原来的旧王朝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而且并无愿望与能力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农民大起义的冲击,才有可能改变旧的黑暗的统治,给新兴的势力扫清道路,创造条件。这里正体现了农民起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当然,农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势力,也并不能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只能在战争中和战争后被野心家利用了去作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尽管旧的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但继之而起的还是新的封建王朝,这是农民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其他两个改朝换代的途径,“禅让”掩耳盗铃,新朝也不可能大力打击那些腐朽黑暗的旧势力,为政多是“率由旧章”,少有兴革,并未注入多少新的血液和活力。而北方民族入主,取代旧王朝,他们凭借强大的武力恣行压制,很难持久(清朝可能例外,它的统治似乎更有章法)。
五、有三个矛盾,如果新王朝处理得很好,就可能出现兴旺发达的盛世;否则就可能引起社会大震荡,乃至王朝的迅速覆亡
新王朝建立之始,一般来说要面对三个重要矛盾。统治者如果善为处置,就会出现盛世,否则就会引起大震荡,乃至王朝的迅速覆亡。章士钊《柳文指要》中的《柳子厚生于今日将如何》,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瓶颈危机》一节都指明了这一点。比如,柏杨指出:
“夏王朝和商王朝建立的初期,都曾爆发过致命的政治灾难。夏王朝第四第五任君主,和商王朝第三任君主时,也就是,当夏王朝开国后四十年左右,和商王朝开国后也是四十年左右时。夏王朝政权接连被后羿和寒浞夺取,商王朝政权也落到伊尹之手。结果虽然传统的当权人的后裔取得胜利,但已经杀人千万,血流成河,而这些后裔并不一定十拿九稳的可以得到胜利。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有这种类型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的五十年左右,或者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所谓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为了加强印象而设,当然不会有人机械地去解释。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这个“瓶颈”呢?我们从新王朝面临的三个矛盾说起。
第一个矛盾是农民同新王朝,农民同地主间的矛盾。原来农民与旧王朝、与地主尖锐激烈的对抗,这时趋于松弛和缓和,新王朝统治者如果接受教训,采取一系列缓和矛盾的政策,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招辑流亡、减省刑罚、整饬吏治、实行节约等,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出现生产恢复,经济繁荣,户口繁衍,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有名的西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前期的“康雍乾盛世”等,就是这样来的。
但一旦新王朝不采取这个办法,而采取倒行逆施的办法,横征暴敛,到处花钱,到处浪费,到处奢侈,问题就来了,老百姓到时候抵不住、维持不住,就开始造反,原来的王朝很快就灭亡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重要的王朝,一个是秦朝,一个是隋朝,开局都不错,但灭亡很快,到第二代皇帝就完了。“其兴也速,其亡也忽”,这是他们横征暴敛、大肆兴作、严刑酷法、大肆奢靡带来的恶劣后果。
第二个矛盾来自统治阶级内部。新朝建立,尚未稳固,人心尚未完全认同,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尖锐,不仅地方势力反抗新朝,中央内部也有各种势力对抗。
这里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宋朝,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的皇帝,按照习惯,他应该传位给他儿子,可是他的弟弟赵匡义有野心,趁着宋太祖生病的机会逼迫赵匡胤,两人吵起来。吵些什么,外边人不知道,躲在外边远远地看,只看见蜡烛影子摇摇晃晃,有人影来回动,听有斧头把儿着地的声音,这就是有名的“烛影斧声”。没多久,宋太宗宣布宋太祖死了,临终嘱托由宋太宗即位,“烛影斧声”千古之谜,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破解,大概是赵匡义搞了一个阴谋,事先有所布置。
明朝“靖难之役”也是皇位继承问题,明太祖有二十五个儿子,太子死了,只有把皇位传给孙子,这就是建文皇帝。当时他的儿子有很多不服,其中明成祖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双方打了三年,最后南京被攻破,建文皇帝失踪了。另一说法是,建文皇帝当时跑掉,当了和尚,明成祖后来到处追建文皇帝。一个传闻说跟武当山有关,武侠小说里有武当派,武当派的祖师爷张三丰掩护建文皇帝到处逃跑,所以明成祖拼命秘密地去抓张三丰和建文皇帝,这是一个说法。再一个说法是,建文皇帝跑到国外,明成祖到处探访建文皇帝的下落,甚至派郑和七下西洋密访,结果还是没有下落。现在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认为建文皇帝确实没有跑掉,多半死于乱军之中,这当中的细节跟“烛影斧声”一样,是一个谜。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也可以是一个瓶颈,一个狭窄的通道,过得去就好,过不去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整个王朝也被颠覆。像西晋没多久就出现“八王之乱”,打来打去,最后出现农民起义,出现五胡十六国,西晋就灭亡了。
第三个矛盾是新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当新旧王朝更替之际,原先被压制的北方游牧民族骤然趁势而起,南下侵迫新朝,这时新朝视其国力条件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比如,西汉初年,国力还不行,比较弱一点,统治还不稳固,所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是妥协和亲,直到七十年后的汉武帝,国力充盈,才大举进攻匈奴,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唐太宗初即位,对兵临城下的东突厥也是先行谋和,待三年后准备充分了,再全力进攻。明成祖对蒙古则挟常胜之师,大举征讨,五次出塞。但是新朝这些对策必须正确,不然会有亡国之虞。像五代的后晋石重贵率尔抗拒契丹,结果亡国。北宋初年两次攻辽都大败而还,最后订立“澶渊之盟”,奉送大批岁币,摆脱不了屈辱局面。
面对这些矛盾,如果拒绝接受历史经验,采取不妥当的办法,将会带来恶果。北宋为了限制和防范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和农民的反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渲染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大量养兵养官,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痼疾,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南宋偏安江左,对南下的金兵一再屈辱求和,统治者仍一味歌舞升平,甚至粉饰太平,无所作为,最后亡于蒙古,以致两宋成为历史上最羸弱的王朝。
六、历来王朝中期都会出现危机,也都有针对危机的改革,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没有活路的农民起来造反,这是为什么
一个王朝到了中期,统治时间长了,开国时新鲜的劲头失去了,惰性出现了,对国家的治理渐渐弛缓了,各种矛盾开始孕育,土地兼并激烈起来,赋税逐渐苛繁,贫富分化开始严重,吏治走向败坏,腐败现象滋生,统治者奢靡浪费开始成风,对外战争迁延不决,农民小股起义出现了。这时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开始指陈时弊、倡言改革。改革针对国计民生,更重要的在经济方面,希望能够减轻一些农民负担,减轻一些经济危机、财政危机。
西汉汉武帝时候,任用张汤、桑弘羊改币制,统一用五铢钱,另外还有一些办法如均输平准,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控制贸易,控制商业,也限制大商人的实力膨胀,改善一些财政经济状况,改善一些人民的生活。
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后,财政非常乱,收入很少,就重用刘晏改盐法,把盐改为专卖,收盐税。盐税是一种间接税,交税以后,盐价涨,消费者买的是高价盐,实际上就交了税,现代国家的税法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杨炎行两税法,把税制整顿清理集中,主要收一个土地税和户税,收税由收实物改为原则上收钱,这办法起过一些作用。
北宋王安石进行税制经济方面的改革。明朝张居正行“一条鞭法”,把很多苛捐杂税、各种正税杂税统一征收,来减轻人民负担。到清朝康熙时候,开始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候实行“摊丁入亩”,丁税取消,改成田税,收税标准看土地多少而不是看人口多少,土地税与人头税脱钩,此后人口增加就没有关系了。
所以,历来王朝中期都有危机出现,都有针对危机的改革,这类改革往往收到一定的效用,然而行之不久,或因遭反对而废罢,或者因种种原因而走了样。这样,王朝危机还是延续下去,原来的矛盾继续激化。到了王朝的末世,终于引发了严重的危机,横征暴敛,吏治败坏,贿赂公行,人民困苦,尽管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求改革,然而整个王朝就像滋生了毒瘤,已经无可救药,其中最黑暗的东汉、唐后期和明这三朝还来了个最腐朽的宦官专权。国家机器像一辆重载的破车,顺着下坡一直往前开,速度越来越大,最后只有一个办法,掉到悬崖底下,翻车摔了。那时候改也不行,不改更不行,最后只有一个办法,各种矛盾来了个总爆发,没有活路的农民起来造反,旧王朝也就在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毁灭了。
七、两千年王朝兴亡史的启示
从两千年王朝兴亡史中,可以认识到:
第一,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是基础,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如何对待农民,成为一个王朝成败的关键。王朝之兴,原因往往在于比较正确地对待农民;王朝之亡,必然是不正确地、错误地对待农民。
一个新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之后崛起,痛定思痛,往往很注意吸取农民起义的教训、旧王朝灭亡的教训。西汉初年一些人经常注意的就是不要蹈亡秦的覆辙,唐太宗也是不断以隋为戒,注意隋朝覆亡的教训。明清之初也是如此。新王朝统治者们注重历史的经验教训,采取正确的措施,这是那些新王朝的统治者们在初期取得成就的最大原因。
第二,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社会,也是一个阶级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也是剥削者,追求自身的利益,他可以接受农民战争的教训,可以接受前代王朝破灭的教训,但也可以不接受。尤其是羽毛丰满,势力强大后,就忘乎所以,不再自我控制。另外,各级官僚机构和各级官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吏治为历来统治者所重视,王朝兴起时往往很注意整饬吏治,像西汉、唐朝甚至包括明朝都是这样。一个王朝之所以衰亡,很大的原因就是吏治的腐败,怎么治也治不过来,它就完了。
历代统治者对待农民,对待吏治,所崇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民本”思想,“民为邦本”,国家基础在于老百姓。“民为邦本”很重要,但各级官吏不是人民的公仆,而是老百姓的父母。官是父母官,对待人民要“牧民”,让他们吃饭吃好,不要打架,像放牧牛羊一样。“牧民”这种态度在古代是一种很进步的思想,但是现在看就不够了,局限也在这里。
跟“民本”相对应的是“民主”思想。我感觉中国历史上对“民主”好像不大讲究,好官清官讲究的是“为民做主”,所以有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话有一段时间脍炙人口,我看这个还是差一点。各级官员应该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光是为民做主,还是用上下级的关系、还用统治被统治的关系看待官民关系。唐太宗很强调皇帝和老百姓是船和水的关系,“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处理好,坐起船来很方便,处理不好,就掀起风浪,把船翻了。这里主体还是统治者,老百姓是被统治者,是一个只是受动的客体。中国历史上一再讲到“为民做主”,讲到“亲民”、“为民父母”、“爱民如子”、“民为邦本”,好像跟今天理解的民主思想总还要差一点。
第三,历代王朝兴亡,乍看起来不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但并非单纯的回归。不是像一个不倒翁一样,一推一歪再一摇,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它应该像螺旋形一样,在不断地循环之中,不断上升,不断发展,但是这种上升发展的势头到宋朝以后受到了阻碍,不如欧洲。
欧洲从十字军东征,十一世纪以后,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像意大利这些地方,早期资本主义因素就出现了。大概十三世纪以后,伟大的文艺复兴出现,十五世纪航海地理大发现,打通印度航路,发现美洲,环游世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随着文艺复兴,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后出现西方一些国家疯狂掠夺分割殖民地,种种矛盾出来以后,欧洲引发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期由于生产力发展进一步要求,出现产业革命,欧洲开始现代化,历经发展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
中国宋代以后,历史发展虽然看起来是在回旋,可是发展停滞,以致到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势力侵入,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也受到阻碍。几经周折到现在一百多年,中国现在还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进,还不能说是一个发达国家。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本世纪中期以后进入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距离很发达国家还差一步。
回到六十年以前延安窑洞里,当时黄炎培讲到王朝兴亡周期率的时候,不无忧虑地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当时和他对话的毛泽东就很乐观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听了毛泽东的回答,黄炎培十分高兴:“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把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毛泽东所说的这条民主新路,正是从孙中山领导推翻清朝专制封建统治开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盼望实现的那条民主道路。
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谈话,已经过去了60多年。我们几经艰难踬蹶,至今仍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努力前进,也至今仍在体制上和机制上为实现民主、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而努力。我想这就是王朝兴亡周期率给我们的最大昭示。
王朝起讫时间与换代方式享年
前221年-前207年
秦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15年
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由王莽禅代215年
新莽9年-23年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15年
东汉25年-220年196年
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
三国220年-280年蜀亡于魏(263)
魏由西晋禅代(265)吴亡于西晋(280)
西晋265年-316年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52年
东晋
十六国273年
南北朝
隋589年-618年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
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
唐618年-907年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290年
由朱温后梁取代
五代907年-960年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54年
北宋960年-1127年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168年
南宋1127年-1279年亡于蒙古族人建立的元153年
元1279年-1368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元(1271年),
为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
明1368年-1644年为明末农民大起义推翻277年
清1644年-1911年满族建立的清入关统一全国,
为辛亥革命推翻
(宁可)
宁可,1928年生。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主要论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的历史与文化》(合作)等。代表论文有《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7106a0b6a3f8bc6ba06c630.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民国学生服饰 民国大学生都穿什么样的校服
校服作为一种特定的服饰,更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服的样式、风格、颜色、图案、面料等都能够折射出不同的历史背景,隐喻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服饰唐朝宫廷服饰 唐朝皇后妃子的服饰是怎样的?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皇后可穿着明黄色、朱红色服装,可佩戴民国女子服饰 民国女性的解放与服饰的变迁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婚姻家庭、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五代十国货币介绍 五代十国钱币种类及价值
导读:唐朝末年,籓镇之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让强大的唐帝国终于崩溃了。起而代之的五代十国,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分裂割据时期。在五代十国这段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几乎每清朝的是干什么的?宗人府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为什么妃子只要听见宗人府的名称,就会吓得屁滚尿流,甚至宁愿当场死去,也不愿意进入宗人府呢,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接下来途说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清朝元朝官员服饰介绍 元朝官员在着装上有什么讲究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6种。元代官服蒙古族入揭秘中国古代四大瑞兽 四大瑞兽到底是什么?
四大瑞兽: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事物称之为祥瑞,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下四大瑞兽,它们分别是独角兽、貔貅、当康和狻猊。这四大瑞兽不管是实力还是其能力均有极大的不同,它们通常都会有一种奇特格鲁吉亚字母是从左到右书写用作拼写格鲁吉亚语及其他属于南高加索语系的语言
格鲁吉亚字母是一种从左到右书写的字母,用作拼写格鲁吉亚语及其他属于南高加索语系的语言。现代格鲁吉亚字母有33个字母,但是最初数量更多。6-7世纪的正圆体手抄本佐治亚字母的发展历史可分成正圆体、小草体、居住在西伯利亚的一支操克季语的民族是西伯利亚中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遗民:克季人
克特人或克季人是居住在西伯利亚的一支操克季语的民族。在沙皇俄国时期,被称作“奥斯蒂亚克人(汉特人)”,并未从其它西伯利亚民族中区分出来。随后,又被称作“叶尼塞-奥斯蒂亚克人”,因其居住在叶尼塞河的中下使用者分布在塞尔维亚东南部,科索沃北部,马其顿共和国东北部和保加利亚西部:托尔拉库方言
托尔拉库方言是南斯拉夫语支的方言集合之一,使用者分布在塞尔维亚东南部,科索沃北部,马其顿共和国东北部和保加利亚西部。托尔拉库方言被一些人视为塞尔维亚语和保加利亚语之间的迁移方言。托尔拉库方言的使用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