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臣气节的代表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明代文臣气节的代表的相关内容: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以太祖皇太孙的身份即位,“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①,建文帝对此感到十分忧心,近臣黄子澄劝说建文帝早日削藩,以免数世之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周王首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以太祖皇太孙的身份即位,“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①,建文帝对此感到十分忧心,近臣黄子澄劝说建文帝早日削藩,以免数世之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周王首当其冲被迅速贬为庶人、迁居云南。随后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诸王相继被削,最后轮到了手握重兵、素有大志且在灭元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燕王,并非等闲之辈的朱棣于是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燕王的部队迅速席卷了半壁江山,面对着城池的相继沦陷以至于最后攻破皇城的剧变,誓死抵抗还是举手投降,忠于旧主还是迎附新君,昔日高呼忠国忠君的的文臣武将们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诚然,此间有不少殉国的武将,但是“时武臣无一人不归附者。”②如蒋玉、邓亨一般弃甲归降者更是不胜枚举。相比之下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誓死效忠旧主的文臣则谱写了一章章可歌可泣的诗篇。
在诸多建文遗臣中,令人最为叹服的当属方孝孺。朱棣攻破宫门,建文帝逊去,随即征召方孝孺意欲重用,但方孝孺却“号恸阙下”表示反抗。成祖对其软硬皆施:命廖镛、廖铭说服他,被斥骂回来;朱棣又以辅佐成王的典故自比借以向其表明即位的合法性,也被方孝孺驳得体无完肤。群臣举荐方孝孺草拟开国诏书,孝孺叹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面临着灭九族的威胁,仍掷地有声的说出:“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果然对他施行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诛十族”的惩罚,“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乃尽杀之。”其弟方孝友也是一位义士,临死前口占一诗劝慰方孝孺:“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年后,旅魂依旧到家山。”方孝孺的妻子儿女也都先后殉国。在这次灾难中屠戮致死的共873人,其他受牵连的人不计其数。最后朱棣将方孝孺腰斩于聚宝门外,义士临死前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此时在方孝孺眼中只有建文帝是自己的君主,眼前的朱棣只是一个弑君篡位、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朱棣即便用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改变他在方孝孺心中的定位,而这一关键问题的无法改变也决定了他最后的无果而终。在朱棣的威逼利诱下,在忠君思想的指导下,方孝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利益”已经完全不在方孝孺的考虑范围内,他的意识中只有臣子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和不能改变的衷心,“殉君兮抑又何求?”为国殉难、为君献身,只要能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还有什么所求呢,忠君思想的至上性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建文遗臣也都在建文殉国后表现出正直的骨气和不屈的节操。比如兵部尚书铁铉,他被捕后正言不屈,被惨遭割耳鼻、自食其芭比的爱恋肉的酷刑,毅然厉声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至死,尤喃喃骂不绝。死后,其尸体在油锅中无论外力怎样左右始终背对朱棣,足见其铁骨铮铮。
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被绑送至朝堂,因出言不逊而被割舌。面对着朱棣意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的辩解,捡起自己的舌头在地上大书“成王安在”四字。最后被杀害,宗族之人或被弃市或被抄没戍边达数百人,坚定的人格、正直的风骨,在面对朱棣的狡辩和粉饰时,没有的迎合,没有违背意志的赞美,这是由文臣特有的节操决定的。
苏州知府姚善也是一位仁义之士。黄子澄相约与之共同外出募兵,姚善回答:“公朝臣,可四往号召图复兴,善职守土,义当与城存亡。”当朱棣诘问姚善:“若一郡守,乃敢举兵抗我耶?”时,姚善厉声道:“臣各为其主耳。”③通过姚善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两点,首先是文臣的责任意识,外出募兵的安全性要远远高于固守一个即将沦陷的城池,但是姚善认定了自己“守土”的使命的放弃了外出求存的机会。同时,一句“各为其主”也充分体现了文臣思想的单纯性,置生死名利于度外只为恪守仁义道德。
在靖难之役中以死殉国的文臣远不止以上四人,名垂史册的还有陈迪,黄魁,卓敬、郭任,巨敬等等,不胜枚举。
我们不得不惊讶于昔日被武将嘲讽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们在面对着如此血腥的虐待时所表现出的勇猛与无畏,酷刑在他们身上完全没有了震慑的作用,因为他们知道那只是肉体上的残缺和折磨,心灵的满足和人格的完整要远远高于这些;株连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文臣看来君主是至上的;他们并没有将亲人为自己的死作为亏欠,因为为国为君而死在他们心中是一种无上的荣光。
注释:
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削夺诸藩》(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225页.
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273页.
③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难》(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296页.
参考文献: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者简介:于蕾蕾(1987.8-),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历史学硕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明代文臣气节的代表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6e8e69ef5e765c2130fa5ec.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曹丕为何会拜华歆为司徒,成为位极人臣的曹魏三公?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孙权的使者华歆为什么可以当上位极人为何只要李勣明确支持唐高宗,就不用担心长孙无忌?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东吴的灭亡时间为什么要比蜀汉晚了将近十七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灭亡的时间为什么比盟友季汉(蜀汉)孙策临终前为什么托孤于文臣张昭,而不是武将周瑜?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策临终前为什么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不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
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就是最后一个脱离苏联独立的国家,它的领土面积是亚洲第三,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的强国。谯周投降魏国之后,为什么能受封阳城亭侯?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记载:“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鲁智深的人设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的兵器是水磨禅杖?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兵器为什么是禅杖的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哪位皇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如何被吴用和公孙胜给架空了?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江上梁山之前,“托塔天王”晁盖就已经有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