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4-08-28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曾国藩的科举之路的相关内容:原标题: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曾国藩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他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是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五

原标题:曾国藩的科举之路

  曾国藩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他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是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五岁的曾子城(后改名曾国藩)太原北屯施工3名男子触电身亡!开始学习认字,当时家里还聘请了启蒙老师教他《千字文》,七岁时跟父亲学习,九岁读完了四书五经,十岁已能吟诗作对。就算到了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命运依然很好,这年他参加甲午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然而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好命运却没有光顾他。

  清代的科举考试继承了明朝的考试制度。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才明令废止科举制度,其间二百余年的时间里,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儒生首先必须通过制艺考试,才能成为可入县学的生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秀才。在乡试中登第的秀才,称为举人。通过会试、殿试登第的举人,称为进士。进士中只有进入一甲、二甲者,才可以进到翰林院中。

  曾子城在中试举人后的当年十一月就起身赶往京城,然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的三月,第一次参加会试的他却名落孙山。好在这年赶上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增加乡会试恩科一次是惯例,所以第二年还有一次中第的机会。由于从北京返回老家湘乡花销太大,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曾子城便留在了京城,等待第二年的恩科会考。

  在京城的这一年时间里,曾子城渐渐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他除了继续勤研经史外,又很快地沉醉于唐宋的诗词和古文。他觉得古文可以任意发挥见解,比起那拾古人余唾而又缚手缚足的八股文,实在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然而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道光十六年的恩科会试,曾子城却再一次与登第无缘。

  虽说对此感到很失望,但想到自己只有二十六岁,将来还有很多机会,也就将这一时的挫折看得很坦然了。发榜之后,曾子城便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返回了自己的故乡。而在回家的路上,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种种原因,他身上的盘缠已所剩无几,好在路过淮宁时,他便借了同乡,当时任知县的易作梅的一百两银子。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谁知在经过金陵的时候,他在书肆中看见了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因实在受不了书的诱惑,便将自己刚借到的银两全部买了书,而路上的花销,则不得不当掉自己身上的衣物。当父亲看到曾子城花了百两的银子只换回来几箱书时,并没有责备他,反而高兴地鼓励说:“你借钱买书是件很好的事,我会帮你把欠款还清的,但希望你细心研读,也就不算白费了。”

  接下来的两年里,曾子城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头苦读,几乎一年中都没有出过家门。到了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又是三年大会试的日子,曾子城再次抵达了京城。

  可喜的是这次参加会试,他在中试的贡士中排第三十八名。四月,中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但依据惯例,列三甲者是不能进入翰林院的。曾子城感到非常羞愧,便打算第二天就回去,不想参加朝考。好在同去应试的郭嵩焘千方百计加以劝阻,劳崇光御史又答应为他圆转,他才留下来参加了朝考。朝考入选后,他于五月初二日被引见,之后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经过自己的认真和努力,曾子城总算走完了他的科举之路,那一年他刚好二十八岁。随后曾子城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国藩,据说是涟滨书院的刘元堂先生为其改的名,意思是曾子城乃是国家的屏障和藩篱。不管据说真否,原意是什么,但这位远居山村,出身寒素的曾子城从此一跃进入了朝堂,从而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也影响着晚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曾国藩的科举之路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6ce820c653c568e0003ea3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