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备来说 刘备真的不应该发动夷陵之战吗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对于刘备来说 刘备真的不应该发动夷陵之战吗的相关内容:还不了解:夷陵之战的读者,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究竟该不该发动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爆发于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为争夺荆州进行的一次正面交锋。战争是蜀汉开国皇帝
还不了解:夷陵之战的读者,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究竟该不该发动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爆发于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为争夺荆州进行的一次正面交锋。战争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发起的,最终的结果却以他的惨败而告终。经此一役,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彻底失去了收复荆南三郡的可能,复兴汉室、一统天下的宏愿也变得更加虚无缥缈。
后世对于刘备是否应该发动夷陵之战众说纷纭,也诞生出很多类似于“假如没有夷陵之战蜀汉能否一统天下”的假说。其实在笔者看来,夷陵之战是历史大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生不会不以刘备的个人意愿为转移。换句简单的话说,站在战争的岔路口,刘备他没得选择。细说之前让我们先从头捋一下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国运之战。
生逢乱世木难支,回首山河已是秋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19年关羽对曹魏开启的北伐。这一年,关羽雄踞荆州,刘备远在益州。前者在未能与后者形成紧密呼应的情况下贸然对曹魏发动了攻势。同年十二月荆州军团在短暂的“威震华夏”后就迎来了全线溃败,关羽父子被东吴俘虏斩首。
在关羽北伐之前,刘备已经遣孟达攻取了上庸三郡,蜀汉的势力达到了历史巅峰,刘备似乎一度拥有了问鼎天下的可能。但丢失荆州后,刘备留在荆州的辅政班底如关平、周仓、王累等皆战死,糜芳、博士仁、潘浚等皆投降。至此荆州三郡完全易手,五万兵团军全军覆没。这对于刚刚走上巅峰的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事情到此远未结束,丢失荆州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连锁,包括孟达降曹、张飞身死等事件持续削弱蜀汉实力。直到公元221年刘备赌上国祚发动了东征,在夷陵迎来了与东吴的最终决战。
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弱未敢弃汉祚
梳理完这条时间线,我们会发现,蜀汉在发动夷陵之战前,最大的损耗是失去了荆州。这里多说一句,荆州可以算是蜀汉的核心利益,而关羽不是。这块土地对于刘备集团的意义极为重要,把它说成是蜀汉的国运一点都不夸张。
首先,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前半生漂泊无依的皇叔是从来到荆州后才完成了质变。他用尽后半辈子所有的力气收服了荆州士族,由此才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兵源和物产。所以荆州之于刘备,就像江南之于历代封建王朝,是丢不起的。更重要的是,刘备刚入主益州不久,和益州当地的门阀士族还没有完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还存在不小的嫌隙,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就是刘备唯一的转圜。
其次,荆州是当时天下版图中的战略要冲,对于蜀汉这个力量薄弱的小朝廷尤为重要。彼时蜀汉虽然已取得益州,但无可奈何益州地势天险,大军和粮草的运输成本太高。凭益州守成尚可,取天下实在困难。早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阐明了荆州的重要性,在例如像刘备这种对于北伐复汉抱有毕生热情的“蜀汉一代”眼中,荆州是进击中原的不二中心。所以失去荆州的代价是一个政治家所无法承受的。
综上所述,刘备为夺回荆州而发动的夷陵之战,起码在战略动机上是合理的。这位征战一生的老辣军阀何尝不知此刻的蜀汉有多么的艰难。荆州丢失后,吴蜀两国的国力体量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伐吴要担负很大的实际风险。但作为蜀汉皇帝,无论他是否愿意,这一仗他都不得不打。下面就让我们细述一下究竟都是谁裹挟住了皇叔的意愿,逼他走出了这步不得已而为之的险棋。
一.蜀汉内部主战派过于强硬,间接影响国策。
纵观刘备的奋斗史,他所创立的集团大致分为三个派系,即最早追随刘备的原从派,如关羽、张飞等;主政荆州时形成的荆州派,如黄忠、马谡等;还有取代刘璋占据益州后形成的益州派,如李严、吴懿等。夷陵之战刚好处于三大派系力量此消彼长的交接点:元从派因为关羽、张飞的陨落几乎名存实亡。益州派因为刚刚归降刘备还未受到太多重用。所以此时蜀汉朝廷的绝对话语权几乎都掌握在荆州派的手中。不夺回荆州,你问问这些本土人答不答应。
其实在丢失荆州之前,蜀汉大军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胜利:先是反客为主拿下刘璋经营两代的益州,实力大增。而后又在汉中之战重创曹军,斩首上将夏侯渊。继而挥师东进,一口气吃下上庸三郡。所以即便关羽兵败,此时远在益州的汉军也可谓士气高昂,军威鼎盛,这给了蜀汉军方强硬的资本。反观东吴,此时周瑜、吕蒙和鲁肃都相继离世,陆逊并未展露头角,一副后继乏人的姿态。
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蜀汉朝野对于背信弃义的东吴形成了强烈的主战欲望,而作为君主的刘备自然无法忽视这些声音,甚至要对这股呼声做出妥协,因为在帝王心中朝廷内部的团结稳定自然高于一切。千年之后也有一个叫蒋公的拦着丧家之人去收复失地,结果在西安直接让人家给逼宫了。虽然物是人非,但道理是一样的。
二.魏吴暗中观察,蜀汉不能露怯。
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力,那就是曹魏。在曹魏眼中,无论是东吴还是西蜀,都不该活。不可否认吴蜀相争对曹魏最有利。但很多人忽略了吴蜀不争,对蜀汉最有害。战争爆发后曹魏一直秉持着谁势弱他就去咬谁一口的原则,力图将三国变为两国。所以此刻的沉默就代表着气虚,如果丢失荆州后蜀汉默不作声,曹魏就会判断蜀汉已经势衰怯战,他们就会妄图夺回汉中,从北面赋予压力。同理,在东吴眼中,如果连丢失荆州蜀汉都可以忍耐,那么这个政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不配为盟友。那么在他灭亡之前,东吴就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于是东吴继续西进蚕食蜀汉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
所以,蜀汉所面临的“国际局势”让它无法不对丢失荆州做出反应。当隐忍和韬光有可能会引发更加微妙的恶劣效应时,“以战止战”就变成了近乎唯一的选择。
三.刘备的政治抱负成为了倾斜战争天秤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去必战不可的内因和外因,最后一个能裹挟刘备意愿的人竟也是他自己。《三国志》作为三国时期唯一的官方史料对刘备有着极高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试想一个如汉高祖刘邦一样的人物,心中必定存有海阔山高的志向。英雄向来不惧怕失败,但绝不甘心平庸。从27岁涿郡起兵开始,刘备就已经把他的人生全部献给了光复汉室的宏愿,在数次血雨腥风的人生沉浮中追逐一统中原的梦想。无可奈何光阴似箭,转瞬他就到了花甲之龄。不管当初的那一腔热血是否还在,他都必须逼迫自己抖擞精神,在有生之年为这个国家、为自己的后人做出些安排了。
在刘备眼里,本就不存在什么孙刘联盟,他要的是整个天下。刘备是英雄,但他从来不是君子。凭本事借来的荆州,在刘备心中从来没有奉还二字。不仅不会还,等到他平定雍凉,权衡攻取长安的利弊之后,甚至会调转枪头,先行吞掉吴国,以此来增加蜀汉体量,做与北边的曹魏长期划江抗衡的准备。唯有此,方可以最小的代价兴复汉室。关羽丢掉的荆州必须趁着孙权立足未稳把它夺回来,不然假以时年荆州被孙权经营的固若金汤,再想取回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联盟不如合体。为了兴复汉室,延续汉家国祚,不妨就利用这个出师有名的机会先行灭掉东吴,也算刘备在有生之年为后继人做最后一搏吧。
如此看来,当荆州之败已成定局时,发动夷陵之战也就成为了刘备唯一的选择。这个决定于内于外皆可利国,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但刘备唯一的错误,就是让自己的大军输太惨了。前面说过,吴蜀相争本身就是不同体量之间的斗法,蜀国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但当权者完全有机会将失败的筹码降至最低,可刘老板恰恰豪赌上了蜀汉的所有。或许在那个旌旗猎猎的黄昏,当大军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的一瞬间,他也恍惚的憧憬过胜利,并暗暗下了一个不该下的决心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夷陵之战,刘备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653e3fbe80a1840ff004bd4.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长坂坡之战赵云都敢孤身一人 夏侯楙带人围困时赵云为何说吾命休矣
赵云长坂坡孤身杀入曹军,为何被夏侯楙围困却长叹死于此地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先后跟随刘备参与了一系白沟河之战中,朱棣为何能够反败为胜呢?
我们都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最后顺利登基称帝。然而靖难之役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困难重重,燕军几次处于溃败的边缘,朱棣也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不过最后他总能化险为夷,让人不历史上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
众所周知“晋阳之战”为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役,《战国策》、《史记》等古代文献对这场战争均有所记载。那么“晋阳之战”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据记载这场战争爆发二战前夕日本内耗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制度性内耗成因详解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列强俱乐部中唯一的非欧美成员,也存在内耗严重的问题,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官僚体系。一方古代北伐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 古人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北伐指的是哪儿?为何要坚持北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等武侠电视剧相信大多数朋友都看过,“中原各路英雄豪杰”这句是里面开大会的三川口之战宋朝占据优势 宋朝为什么还是输了
对三川口战役,占据优势的宋朝,为何最终输掉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途说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川口之战是北宋和西夏爆发的一次边境战争,这场战役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这场战争对于北宋和夷陵之战蜀汉只损失五万人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刘备最多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何却因此一蹶不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1922年2月6日美国发起召集太平洋会议并签署有关中国领土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是有关中国领土的条约。1922年,美国发起召集太平洋会议,会中有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九国。2月6日签署九国公约,其中保证中国主权独立、土地行政完整[1]。1913年1月11日在蒙古库伦签订的《蒙藏条约》
《蒙藏条约》是外蒙古和西藏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派遣的人员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双方于1913年1月11日在蒙古库伦签订的条约,互相承认独立主权地位。但西藏方面条约签署人的身份受到质疑,从而质疑这条约的有效性,《中俄密约》俄罗斯帝国与清帝国政府于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俄罗斯帝国与清帝国政府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中俄文共19页。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清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