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错怪了老鼠?颠覆性新研究指中世纪黑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4-05-1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错怪了老鼠?颠覆性新研究指中世纪黑的相关内容:1986年,考古学家在伦敦东史密斯菲尔德(EastSmithfield)发现乱葬岗,其中埋葬1340年代的黑死病死者,当时每天埋葬200名瘟疫病死者。(神秘的地球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


1986年,考古学家在伦敦东史密斯菲尔德(East Smithfield)发现乱葬岗,其中埋葬1340年代的黑死病死者,当时每天埋葬200名瘟疫病死者。
(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老鼠其实很冤枉?」或许黑死病不能怪罪老鼠。一项颠覆性的新研究指出,中世纪的黑死病经由人身上的跳蚤和虱子传播。
长久以来,人们怪罪老鼠在中世纪欧洲与亚洲散布传播瘟疫的寄生虫,害死千百万人。现在,一项颠覆性的新研究建立起这些古早疫病爆发的模型,认为这些遭到非议的啮齿动物其实不是元凶。
这篇1月刊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人类身上的寄生虫——例如跳蚤和虱子——才是1300年代到1800年代早期一系列灾难性瘟疫爆发,或称「第二次大流行」(Second Pandemic)期间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这一系列疫病爆发包括恶名昭彰的黑死病(Black Death),在1300年代中期,它消灭了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累计死亡人数以千万计。
「这场瘟疫确实改变了人类历史,所以了解疫病如何传播且为何传播这么快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第一作者凯萨琳.狄恩(Katharine Dean)说,她是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生态与演化综论中心(Centre for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Synthesis)的博士班研究人员。
致命叮咬
当感染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的跳蚤叮咬人类,这种细菌就能进入人类血液,聚集在遍布全身的淋巴结中。感染会导致淋巴结肿胀成恐怖的「淋巴腺肿」,腺鼠疫(bubonic plague)的病名正是由此而来。
在1800年代晚期以后的瘟疫中——包括2023年马达加斯加爆发的疫情——老鼠和其他啮齿类确实有散播疾病。如果老鼠感染耶氏杆菌,细菌会传到吸食老鼠血的跳蚤身上。当染上瘟疫的老鼠死亡,它身上的寄生虫就会放弃尸体,接着可能去咬人类。
基于鼠类在当代瘟疫中的角色,以及中世纪瘟疫病患死于耶氏杆菌的基因证据,许多专家认为老鼠同样也在第二次大流行中散播瘟疫。
但是有些历史学家主张黑死病的传播另有他法。其中一个理由在于,黑死病横扫欧洲的速度远比当代任何一次疫病爆发来得快速。此外,有些当代瘟疫爆发前会先看到老鼠大量死亡,但是在关于中世纪瘟疫的纪录中并没有提及这点。
「遗传学者和当代历史学者把老鼠冠上瘟疫散播者的的名号,并且曲解仅有的一点证据,」山谬.科恩(Samuel Cohn)说,他是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中世纪历史学家,曾经批评这套「鼠类—跳蚤理论」。
虚拟流行病
另一方面,有些学者早已考虑过人身上跳蚤传播黑死病的可能性。如果跳蚤和虱子因为咬了一名感染者而得到瘟疫病菌,它们可能会跳到附近另一个人身上并传染疾病。
从数学上看来,「鼠类-跳蚤」和「人类-寄生虫」的传染模式会导致疾病在人群中有不同的移动方式。为了测试两种模式,狄恩的团队依据老鼠、跳蚤和体虱的行为与它们散播瘟疫的方式来建立模型,模拟疫病爆发的起落。
「这基本上就像记帐——你看着(模拟中的)人们如何移动,」共同作者伯里斯.瓦伦丁.施密特(Boris Valentijn Schmid)说,他是奥斯陆大学的计算生物学家,也是狄恩的博士班指导教授。
跑过许多次模拟以后,狄恩和施密特以统计方式评估哪一个模型最吻合第二次大流行期间欧洲九次不同的瘟疫爆发之死亡率。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发现所检视的九个城市中有七个的死亡率纪录更吻合「人类-寄生虫」模式,而非「鼠类-跳蚤」模式。
「这项研究真的很酷,」查尔斯. 「奇克」.马卡尔(Charles “Chick” Macal)说,他是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系统科学家,从事疾病传播的建模,但并未参与这项研究。 「这触及最基本的问题,这些大爆发究竟为什么会发生。」
狄恩和施密特说他们的模型还有进步空间,需要更多实验资料。他们也承认他们的研究很可能会在瘟疫学者之间引起争议,有些学者强烈主张老鼠导致了中世纪的疫病爆发。
「瘟疫的领域里有很多激烈争论,」狄恩说,她认为自己和施密特在这个议题中是更为客观的观察者。 「我们没什么好争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错怪了老鼠?颠覆性新研究指中世纪黑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63d8721792cde4c5a0701b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