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与周朝的兴衰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盐与周朝的兴衰的相关内容:如果说,从黄帝到尧舜禹时代,盐还是华夏部落族人共享的民生物产的话,那么从大禹开始,盐在部落或者邦国中的角色就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属性转移:一个是盐成为了国家的附属产物。大禹定立九州,建立国中之国。国中之国
如果说,从黄帝到尧舜禹时代,盐还是华夏部落族人共享的民生物产的话,那么从大禹开始,盐在部落或者邦国中的角色就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属性转移:
一个是盐成为了国家的附属产物。
大禹定立九州,建立国中之国。国中之国的含义,其实就意味着在国家之上设置了一个的最高的中央王权。和大禹锻铸的九鼎象征着中央王权一样,这时候的盐其实也被贴上了中央王权的标签。
另一个是,盐被确立为贡品要向国中之国进贡。
盐既然被认定为归中央所有,那进贡就成为州部落必须应尽的义务。按《尚书•禹贡》的记载:作为九州之一的古青州,这个地区进贡的主要物质就是盐和麻布。《尚书》中所提到的古代的青州地区,就是今天的环渤海和以东地区。
一旦盐被贴上中央王权和贡品的标签,当中央王权不被制衡时,就会导致分配不公,并滋生骄奢腐败。于是,部族民众之间的平均共享体系随之也就会遭到破坏。夏朝时代的夏桀和商朝时期的商纣王,就属于这方面的典型反面教材。
社会财富共享模式一旦打破,因社会财富的分配失衡而引发的各种战事和王朝更迭便随之不断上演。自此之后,围绕着[盐产]的王权争夺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通过一场[牧野之战]将荒淫残暴的商纣王的中央王权全面击溃,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王朝,这便是周朝。
那么,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盐事辗转,目睹了过往夏、商王朝的盐事兴衰后,周王朝又是如何来料理盐事的呢?
1、作为祭品的盐
周武王灭掉殷商,开宗建国,创立周朝。结果不到三年,周武王就驾崩了。按照世袭制规定,由太子颂继位,是为周成王。
然而,因为周成王年幼,朝政就暂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
周公摄政七年,夙夜在公,对周朝的治国方略、行政体系、社会法则以及民生准则和官吏职责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制定出了一套国家礼制大典,简称《周官》。这个《周官》就是被后人奉为儒家经典的《周礼》。
在古代中国,祭祀祖宗和神灵是每一个王朝的头等大事,正如《左传》所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和战争是一个王朝的重中之重的大事。
可能是周王室从前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存现实中切实体察到了盐的重要性,所以,在众多的祭品中,便赫然出现了盐的影子。至于在周代之前,盐是不是一种祭品,由于缺乏有效的第一手材料,我们无可考证,但把盐作为重要的祭品,可是第一次被周公清晰地写进了周朝治国的法典之中。
在《周礼•天官》的官吏职责体系中,专门设有[盐人]一职。盐人的主要职责就是:
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
设立这个盐人的目的,主要是负责王室的用盐之事,以供整个王室在各种事务中的用盐所需:包括采办、收储和分发。而盐人的首要职责就是为王朝的祭祀之事提供用盐。
这里对盐人的职责强调得非常具体,就是严格要求在祭祀的时候要供应苦盐和散盐。
那么,什么是苦盐和散盐?为什么特别规定要在祭祀的时候用这两种盐?
所谓苦盐,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说过,就是盬盐,特指产自于河东盐池的盐。这种盐属于自然风化而成,不经煎煮,属于天赐之物,因为味道发苦而被称之为苦盐。
这个盐就是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说的黄帝与蚩尤通过涿鹿之战打下来的解池之盐。也是尧、舜、禹三帝得以依仗建立城邦的盐,所以,它又是华夏文明得以繁衍发展的文明象征之盐。周王室之所以把这种盐放在第一位来用于祭祀,一是为了向缔造了华夏文明的各位先祖表达敬仰和感恩;二也是为了通过这一行动来向天下昭示,周王室承继的是中华文明的正宗道统。
所谓散盐,就是相对于盬盐而说,散盐是通过煎煮而成,一般呈白色的小颗粒状。按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注解,散盐,就是[煮水为盐],其实就是通过煮制卤水而成的盐。通常情况下,这种盐的咸度相对于苦盐来说,咸度要弱一些。这种盐既包括河东盐池出产的煮制盐,也包括东海之滨齐国和其他地方进贡来的盐。
周朝之所以能把盐作为祭品敬献给神灵,足见在古老的民生生活中,盐的重要性。
事实上,当盐被周朝当做祭品敬献于祖宗的灵前时,此时的盐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食用之物,它有意无意地被加持和注入了一种神性,从而升华为一种圣物,一种国家意志和国家观念的神圣象征。
这一升华,深深影响着后世王朝对盐的态度。
2、被等级化的盐
当周朝将摆上祭坛的盐赋予了神性的光芒时,就注定了盐已经不再是非凡之物,因之,在现实人间日常生活的食用也就不再是那么轻易和随便。事实上,从周朝对盐的具体使用规制上来看,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在《周礼》的[盐人]一职中,还有这样一个规定:
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煮盬以待戒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款待宾客时,要供给所需的形盐和散盐两种。为周王烹制佳肴时,要供给饴盐。对于王后和王的子孙也参照王的标准。凡调和其他类型的饭食,要先把盐煮制出来,准备妥当,等待具体通知再决定如何使用。
从此规制可以清晰地看出,周朝对盐的使用已经有了鲜明的用途划分,什么样的人就使用什么样的盐,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宴席,对盐的使用也都有明确的划分,这就等于是看人用盐了。尤其是在给王室成员使用时,和其他人群有了截然的区分。
按此划分,从一个人食用的盐上,就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也就是说,盐即身份,盐即地位,再往下推演,吃不同盐也就意味着拥有不同的权力了
此时的盐,就又被赋予了鲜明的等级色彩。
那么,什么是形盐?什么是饴盐?为什么要这么使用?它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成因呢?
关于形盐,郑玄还注解说,[形盐,盐之似虎者],就是把整块的盐刻画成虎的形状。那么,周朝为什么要把盐铸成虎之形状哉?又为什么要在款待宾客时使用它?这里面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信息密码?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详细解读。我们在本节专说说饴盐。
所谓饴盐,就是一种带甜味的岩盐。郑玄给出的注解是:[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恬就是甜。
贾公彦《周礼疏》对此的注解是:[即石盐是也。]
孙诒让《周礼正义》对此的注解是:[盐味甘者,亦谓之饴盐。]
《隋书·食货志》中说:[掌盐掌四盐之政令。一曰散盐,煮海以成之;二曰盬盐,引池以化之;三曰形盐,物地以出之;四曰饴盐,於戎以取之。]
从以上的各家的注释和记载来看,《周礼》中所说的这个饴盐,就是石盐,也叫岩盐,因为这种盐出自于戎地,所以,又叫戎盐。
从周朝的这一规制,我们又可以察知,此时的这个饴盐,仅供周王、王后和王的子孙们等一干王室成员专享,足见此时的这个戎盐得来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它产自于戎地,既然是戎地,显然不在周王朝的辖区控制范围内。故此,才显得分外珍贵。
戎地,指的就是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甘肃、青海、宁夏所在的大片区域。大致范围就在当年大禹所定立的九州之一即古雍州以西,这里属于早期羌族的居住地。对此,《中国盐业史》综合论述说
羌夏地区之盐,自古就闻名远近,从《周礼》中的[饴盐],到《吕氏春秋》的和《七励》中的[大夏之香盐];从《广志》和《涼记》,到《名医别录》关于[戎盐]的记述;史籍中著录羌夏盐品,历代累不绝书。
羌夏之盐不仅色味俱佳,而且极富食疗价值。史称党项羌族高龄者往往[年至百五六十岁],或许也同其食盐有关。医书常说的光明盐、桃花盐、水晶盐、青黛盐、印盐、戎盐、羌盐、石盐、岩山等等,这里均不乏见。
那么,这个羌地的戎盐,和古[中国]的关系是怎样一个联系脉络呢?或者说,它是怎么和[中国]内地勾连上的呢?
根据《禹贡》的记载,《禹贡》中提及的对各地进贡到[中国]的贡品,只强调了来自东方古青州海滨之地的盐,而没有提及雍州之地和以西的戎盐。可见,在大禹时代,整个夏朝,包括大禹本人,可能都尚未吃到过此地所产的戎盐。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商代,关于戎盐的味道之美,已经被[中国]内地的人民所闻知。在《吕氏春秋》的《本味篇》里,述及伊尹在为商汤描绘天下各种闻名遐迩的调味之品时,就提到了这种盐。原文是这么说的: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伊尹的意思是说,调味品中最具美味的:有阳朴这个地方的姜,招摇这个地方的桂树,越骆这个地方的春笋,鳣鲔这个地方的肉酱,大夏这个地方的盐,宰接这个地方其色如玉的露,长泽地区的鸟卵。
我们知道,《吕氏春秋》是秦始皇的亚父,吕不韦及其门人编著的一本书,年代当在秦朝早期。如果这本书引述的关于伊尹与商汤的对话是真实的,这说明,在商汤和伊尹所处的时代,就对大夏(戎地)之盐的美味已有所知晓。即使引述的这一段典故不足采信,那也至少说明,在先秦时代,至少在吕不韦的时代,大夏之盐的美味名头也已被[中国]的大众广为熟知。不然,也不会被吕不韦引入到书中。
而到了西周时期,我们通过《周礼》中这句[王之膳羞共饴盐]的记述,就可发现,戎地之盐此时已经清晰地出现在王室成员的日常饮食中。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此时的戎地尽管不在西周的控制范围内,但通过各种渠道,戎地的盐还是可以批量进入到周王朝的贡品清单中。
但在此时,这种盐还不是一般大臣和大众所能食用的,仅限于周天子王室成员专享。从后世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记述中也可看出,此盐的稀有和获取的不易:
今戎盐虏中甚有,从凉州来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从敦煌来,亦得之。自是稀少尔。
陶弘景所处的时代已是南北朝时期,即使到了这个时代,获取这种戎盐仍然不便(当然,这也跟此时的南朝迁至江南有关。不过,即便如此,从陶弘景叙述的语气中,我们也可感受得到,自古获取戎盐的艰难。倘若遍地都是,陶本人作为一个杏林名士,也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和记录。)
正因为其稀少和获取不易,才显得贵重。当然,也就更能体现出它的等级性价值,这才是周朝的饴盐专供王室享用的核心原因。
显然,历史上的每一个动作和行踪以及事件和情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而当历史翻到后来的大宋王朝时,北宋的赵家王朝恰恰就是因为这个盐,和西夏王朝上演了长达百年的[青白盐之争]的恩怨情仇。
3、被权力化的盐
等级和权力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了等级化,就必然会带来权力化。
在盐的具体使用上,周朝的王室正是沿着这一轨迹逻辑将盐进行权力化的,这一点都体现在[宾客共其形盐、散盐]这句话上。
欲弄清楚周王朝在款待宾客时为什么要用形盐和散盐,为什么这一用盐的规定象征了盐的权力化,就需先弄明白什么是[宾客]。
在周朝的官方语境中,宾客指代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宾;一种是客。各地诸侯来朝,称之为宾;卿大夫级别的来往聘问,则称之为客,聘就是问候之意。
在周朝,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在长期没有盟会等机会相见时,通常都要派卿大夫来回走动,相互聘问,以保持相互间的沟通和感情联络,不至于过于生分。这一角色就类似今天的特使。
在诸侯来朝和卿大夫来回走访期间,作为主家,都要以[宾客之礼]进行接待。这就是周朝的宾礼,它主要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按照礼制,周王朝共有吉、凶、军、宾、嘉等五礼,分别对应彰显的是忠、孝、仁、智、信五种品德。宾礼是其中之一,昭示显扬的是忠。根据《周礼?大宗伯》的条文记载,宾礼共分为八个类别,分别是:
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每一种宾礼,因宾客对象的不同,都有一套与之相应的饮食规格和标准。
那么,为什么在招待宾客时要用形盐?而且,同时为什么还有散盐?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王朝玄机?
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形盐者,盐之似虎者也。那么,为什么要把盐做成虎的形状?而且还是单单供给宾客们用?是因为它好吃?还是因为好看?
答案显然都不是,如果是出于味道的考量,直接给宾客们吃饴盐,岂不更好?如果是出于观赏目的,可以做成更美观更多样的图形,也不应该只限于虎形。再者,如果是出于食用的目的,直接食用苦盐和散盐更为便捷,何必要费尽心思和工夫把盐做成虎的形状呢?
可见,使用这种虎形盐的目的,核心出发点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彰显一种权威。
按照周朝接待宾客的礼仪,每顿饭前,都有一个食前祭祀的仪式,在这样一个仪式上,都要用到食盐。这个祭祀的仪式,相对于用[苦盐]祭祀天地神灵的国家级大型祭祀的规格要小一些,属于常规性祭祀。在这个祭祀仪式上,就要用到形盐。关于这一点,在《周礼?笾人》的职责条文里有明确的规定:
笾人掌四笾之食。
朝事之笾,其实、蕡、白、黑、形盐。
笾,是古代的一种竹制的食物盛器,所谓笾人,就是掌管食物盛器的专职工作人员。
所谓朝事,是早晨在三献之前举行的、宗庙之祭向尸进献牲血、牲肉等食物的仪式。在这样一个祭祀的仪式上,把虎形的盐块和五谷、牲肉摆放在一起祭祀祖宗,一是为了向祖宗表达敬意;二更是为了在列祖列宗面前,向宾客们昭示一种统领天下的权威性。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虎的形象威风凛凛,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神灵之物。虎符和虎节都是军权的象征之物,也是天子权力的象征,更是征召诸侯的信物和凭证。按《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畏惧秦国的强大,只是驻军观望,不敢出兵。
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事指挥权,从而出兵,才得以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虎形的盐块虽然不像虎符那样,可以直接调遣军队,但其象征的其实也都是不容置疑的权威。这一点,从《左传》的僖公三十年的相关记载中也可以找到互证:
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菖蒲、白、黑、形盐。
辞曰:[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形,以献其功。吾何以堪之?]
它记录的是:冬季,周襄王派遣周公阅来鲁国聘问,鲁国宴请他的食物有菖蒲菹、白米糕、黑黍糕和虎形块盐。周公阅推辞说:[国家的君主,文治足以显扬四方,武功可以使人畏惧,才值得配备这样特殊的食物来宴请他,以象征他的德行;进献调和的五味,美好的五谷和虎形的盐块,以象征他的功业和权威。我怎么当得起这个?]
以此可以察知,虎形盐和我们下文将要提到的[胙肉]一样,只有在最高权威的王的礼制上才可以使用,一般的诸侯和卿大夫是不能轻易使用的。同时,它也不是直接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显示中央政权的权威的,那把散盐才是真正给宾客食用的。
所以,到了春秋时代,孔老夫子之所以悲凉地感叹[礼乐崩坏],某种程度上他是在感叹,周王朝的这种最高权威的礼制已经被全面破坏了,连一般的诸侯也敢用了。它背后的潜台词是,周天子的中央权威已经不再那么威严了。
所以,从周天子的角度来说,当形盐和饴盐所象征的王权一旦都失去时,意味着中央的王权也会随之消散。那么,周朝的盐事权威究竟是怎样消散的呢?
4、周王朝的盐权衰微
在西周王朝行走了大约280年的路途后,由于各诸候国的不断坐大,加之边境线上西戎之敌的持续骚扰,此时,笨重的王朝太累了,这就注定着它[中央的盐权]要无可避免地向诸侯转场了。
概括地说,周王朝的盐权衰微大致经历了三个标致性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极具象征性。
第一阶段,饴盐之失。
到西周后期,在诸侯坐大、内部祸乱、犬戎侵扰、关西地震的多重打击下,西周已经无力支撑一个王朝的运行。最后,在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乱军打死后,诸侯遂立周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标志着西周的正式灭亡。新立的东周王朝虽然名义上还是东周,其实已经进入东周列国时期,即[春秋时代]。
且说在护送周平王东迁的队伍中,有一个身影非常重要,他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王朝格局的走向,这个身影就是秦襄公。因为秦襄公保驾有功,感激之下(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周平王就将周朝的西岐故地划拨到了秦襄公的名下。对这一段历史,《史记?秦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通过这一趟护送,秦襄公才得以立国,从此和其他诸侯平起平坐。尤为重要的是,秦国同时还开始[祠上帝西畤]了
畤( zhì)者,止也。言神灵之所依止,意即神灵所居住停留之地。这个字也读作shì,意即立坛以祭天也。
所谓上帝者,因为秦国居于西部,按照古中国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玄帝和中央黄帝五方与五帝的对应关系,西方上帝奉祀的当属白帝。这表明秦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正宗合法的道统。(后来,在秦朝末年农民起义时,之所以把刘邦包装成[斩白蛇起义]的英雄,也是因为刘邦自称为赤帝的化身,承继的是南方赤帝之脉,赤帝的对应色是红色。他斩杀了白蛇,隐含的寓意就是他砍断了秦国的白帝龙脉。从而,在道统上为自己确立一个高大而合法的道统地位。正因此,所以,大汉的朝服和军队都以赤红色为尊。)
这是对于秦国立国的意义。
而对于周朝来说,当周平王将西岐之地赐给秦国时,意味着他把周朝的道统传承给了秦国。要知道,西岐乃周王朝的发祥之地,也是姬姓祖宗祠庙之所在。将祖宗之地赐给了秦国,从道统上来说,东周就已成为了一个[失地者]。既然这样,那么他们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已经不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其实,这种境况下的东周,就连他们自己的内心,也都是发虚的。故此,东周的衰微将是必然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周朝东迁,距西戎也越来越远,想再像以往那样从戎地获取饴盐,就更不容易了。从本质上来说,也等于将[饴盐]背后所象征的王权一同转给了秦国。
所以,东周的衰微和秦国的逐渐壮大,从法理上来说,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第二阶段:胙肉之赐。
话说,随着东周的不断衰微和各诸侯国的不断强大,东周列国的社会格局已经从[以礼治天下]的时代过渡到了[以力争天下]的混争局面。秦国虽然拥有西岐故地,但因为立国较晚,一时之间还不具备统领江湖的实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到了周襄王时代,姜子牙的后人齐桓公,在管仲的协助下,凭借着齐国天然的[鱼盐之利],逐渐发展壮大,从而成为横行一时的霸主。
公元前651年,壮大起来的齐桓公在葵丘(在今天的河南民权境内)会盟,九合诸侯,号令天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时的齐桓公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东周天子的威仪,由他代天子号令诸侯了。对于这一段史实,《左传》给予了详实的记载和描述,而且描写的十分之生动和传神,原文摘录如下: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这段史料,翻译成今天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夏季,指鲁僖公九年,即公元前651年的夏天,诸侯们在葵丘会见,重温过去的盟约,并继续保持发展各诸侯间的友好关系,这是合于礼的。
周襄王派特使宰孔把胙肉赐给齐桓公,说:[周天子特意派我把他在祭祀时,敬献给文王和武王时的胙肉拿来,赐给伯舅。
齐桓公连忙准备下阶拜谢。宰孔说:[命令还没有说完呢,天子还让我对您说:‘因为伯舅年纪大了,加上功劳,所以又特别奖赐一级,不用下阶拜谢。’]
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小白(齐桓公就是公子小白)我岂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阶拜谢?如果不下拜,我恐怕就会从台阶上摔下来,让天子蒙羞。所以,哪敢不下阶拜谢?]于是,齐桓公下阶拜谢,然后才再登上台阶接受胙肉。
那么,什么是胙肉?为什么要赐给齐桓公一块这样的胙肉?
胙肉,即祭肉,就是煮熟的大块肉。这里所说的祭肉,是专指后世的周天子们在祭祀周朝的开创者,即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所配享在宗庙祭台上的大块肉。胙,就是福,胙字通假[祚],也含有帝位之意,故此,又称之为福祚和帝祚。
具体到胙肉,它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它寓意着福禄;二是它象征着最高王权。也就是说,它和在款待宾客时用到的虎形盐的意义属于同一层含义。但从规格地位来说,它显然又比虎形盐的分量更为重要一层。
关于胙肉,有说法纯粹是用白水煮的,也有说是经过盐腌制后煮熟的盐腌肉。从这一段历史记载的字面来分析,我们判断,它应该是经过盐腌制的——因为,从当时的东周都城洛阳,到齐桓公会盟的葵丘,即今天的商丘民权境内,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和交通条件,路上怎么也要走两天。如果再算上周襄王祭祀摆放的时间,到齐桓公手里时,这块肉少说也已经煮熟了三天了。当时,会盟的时间又正逢夏季,运送途中也没有今天的冷链条件,如果是一块未经盐腌制的熟肉,在三天之中,早就腐臭了。当代网红电视剧《延禧攻略》等剧之所以把[胙肉]描绘成难以下咽的白水煮肉,不排除有后世艺术加工的成分以及对此规制的不同理解所致——
由是观之,周天子之所以把这块祭肉赐给齐桓公,等于是从形制承认了齐桓公代天子号令诸侯的地位和权力。这就是[胙肉之赐]成语典故的来历。
不过,尽管齐桓公实质上已经取代了周天子号令诸侯的地位,但从齐桓公当时接过胙肉的神情和表现来看,这时的诸侯们,显然还从形式上保持着对周天子的基本尊重。等到后来的周天子把胙肉再赐给秦国的秦惠王时,连这种残存于形式上的基本尊重也没有了。
第三阶段:东周灭亡。
这样,又经过了几百年的王朝沉浮。
话说秦国在经过了秦孝公和商鞅以及多位秦王的不断打拼下,在他们后来相继攻克了犬戎的戎盐之地,从魏国那里夺得河东的安邑之盐,又从巴蜀那里占得巴蜀之盐后,加上前期从周王朝那里承继下来的西周故地,此时的秦国,无论是从法理道统还是盐的规模和实力上,都已经具备了取代周天子和兼并天下的基础。在这一境况下,再去看东周王朝的权力,其实就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空壳了……
待东周苟延残喘到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他们内部的争斗也接连上演,以至于后来,就连东周自己又把自己分解为东周国和西周国。无奈之下,周赧王不得不又把都城迁往西边,又改称西周。只是,这个西周早已不是当年的西周,而是东周之西周矣。
周赧王八年,即公元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本偷安于诸强国之间,自己又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256年时,西周国被秦国所灭,同年赧王病死,西周覆亡。
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顺手所灭,周朝就此灰飞烟灭。
整个周朝,从武王伐纣而开国,到周公礼制天下,到东周衰微,再到东周灭亡,近八百年的王朝历史风云变幻,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个成建制系统的王朝,它的由兴到衰,就像是一个成型的模板,后世的王朝基本就是按照这个脚本重复着王朝的兴衰。
历史比较有意味的是,无论是获取了胙肉之赐的齐国,还是取代了周朝建立天下的秦国,两个最重要的诸侯王都不是周朝姬姓的本家王而恰恰是他们才给于周王朝以不带宗亲情感的沉重伤害。
所以,周朝的破灭,既是整个中国王朝从生到灭的一个历史缩影,也是一个中国王朝盐权兴衰的历史缩影。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盐与周朝的兴衰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600cfdc84828be0310c7a39.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曹丕为何会拜华歆为司徒,成为位极人臣的曹魏三公?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孙权的使者华歆为什么可以当上位极人为何只要李勣明确支持唐高宗,就不用担心长孙无忌?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东吴的灭亡时间为什么要比蜀汉晚了将近十七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灭亡的时间为什么比盟友季汉(蜀汉)孙策临终前为什么托孤于文臣张昭,而不是武将周瑜?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策临终前为什么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不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
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就是最后一个脱离苏联独立的国家,它的领土面积是亚洲第三,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的强国。谯周投降魏国之后,为什么能受封阳城亭侯?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记载:“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鲁智深的人设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的兵器是水磨禅杖?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兵器为什么是禅杖的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哪位皇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如何被吴用和公孙胜给架空了?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江上梁山之前,“托塔天王”晁盖就已经有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