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唐代刺史墓现身卓豹路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4-03-2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唐代刺史墓现身卓豹路的相关内容:唐代刺史墓现身卓豹路李泌,字长源,生于唐玄宗10年(公元722年),逝于唐德宗9年(公元789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李泌官居相位后,勤政清

唐代刺史墓现身卓豹路

李泌,字长源,生于唐玄宗10年(公元722年),逝于唐德宗9年(公元789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他在平定 安史之乱 中立下大功。李泌官居相位后,勤政清廉,爱国爱民,政绩辉煌,在抗御外侮、捍卫国土、平反冤狱、除弊救灾、兴修水利等方面都做出过重大贡献。李泌平时喜穿白色衣服,经常到民间察访民情,为民治病解忧,死后,被德宗颁诏追认为白衣丞相。这里要说的是他在杭州为百姓修井的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还没有杭州,那里只是一个海湾,初民聚居在周边的山上。后来海退人进,逐渐有了田园和城市。海退时由于钱塘江泻下的泥沙淤塞海湾口,便在群山和海涂之间留下了一个泻湖。因为湖在城西,故称西湖。

西湖的出名始于唐代。唐朝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诗的岁月中,人们自信而乐观,既向往功名事业,又追求充满诗意的生活,寄情于青山绿水。于是,这一泓湖水便幸运地成了诗人们的灵感之源泉。

历史上,杭州是个多井的城市,它的发展曾与井休戚相关。这一点从杭州现在仍保留着的老地名上可以得到印证,如大井巷、小井巷、方井弄、井弄、百井坊巷等等。但旧时杭州的井与其他城市看到的普通的井有所不同,因为它的水取自西湖。

杭州原本是钱塘江和东海的故地,虽经沧海桑田,成了陆地,但地下水还是咸苦不能饮用,老百姓只能到很远的西湖去取水,非常不方便。

李泌刚到杭州任刺史时,看到城内河道纵横,不禁被江南的秀丽景色所吸引。有一年夏天,连续一段日子晴朗无雨。一日,李泌外出巡查。当他来到吴山脚下时,看见不少人背着木桶往山上走。

李泌觉得很奇怪,上前拦住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询问: 老人家,您背着一个木桶干什么去? 老人回答: 背水去。 城内河道中不是有很多水吗?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到山上去背? 李泌还是不能理解。老人说: 城里的水又苦又咸,难以下咽。

第二天,李泌带着衙役视察城内水道。他亲自从河中舀了一瓢水,一尝,果真苦不堪言。原来,河道里的水都与钱塘江相连,钱塘江连着东海,江水上涨时,钱塘江连着海水倒灌河中。因此,特别是天旱时,全城的老百姓便纷纷上山背水。

哪里才有甜水呢?李泌派人四处探寻。一位随从对李泌说: 西湖水来自四周山溪,不是甜美可口吗? 他的话提醒了李泌,李泌发现浣纱河离钱塘门很近,于是带领手下在钱塘门和涌金门之间挖了6口井,6口井的名称分别为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和小方井。井是这样修的,李泌先带人在西湖边挖了6个输水口,再铺暗道水管进城,在城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挖了6个大池子,井与井之间用竹管相连,就这样,把西湖水引进了杭州城内。只要西湖水不竭,杭州的供水就不成问题。

经过多年的变迁,李泌当时修建的6口井,只在今天的解放路与浣纱路拐弯处留下了一口象征性的井 相国井。

李泌开6口井,在中国的城建发展史上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性的工程。杭州正是有了李泌的6口井,遂得以日趋繁荣。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唐代刺史墓现身卓豹路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ff8fceb2b883b99c0195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