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明朝官员有点愤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4-02-19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明朝官员有点愤的相关内容:对比明朝皇帝的烦,明朝官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员里,明朝官员可以说创造了两个之最:最苦逼的一群人,外加最嚣张的一群人。不过如果真穿越回明朝做官员,对于这两个“之最”,也是要

对比明朝皇帝的烦,明朝官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员里,明朝官员可以说创造了两个之最:最苦逼的一群人,外加最嚣张的一群人。

不过如果真穿越回明朝做官员,对于这两个“之最”,也是要依时代而论的,如果穿越到明朝前期,那你基本就是最苦逼的一群人。如果穿越到明朝中后期,那你基本就是最嚣张的一群人。

明朝官员的苦逼,恰如明朝中后期的一句话:设百官如家奴。看看明朝前期,特别是统治时代官员的生存状况,这是句实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这种出身,对于他的治国思想的最大影响,就是牵挂百姓疾苦,制定国策的时候,尽可能的会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但这样一来, 也带来一个跑偏的问题:在制定官僚制度的时候,也同样是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而对比官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却不得不说,有些事他确实跑偏了。

典型跑偏的,就是明朝官员的工资制度,在后世眼里,明朝官员的工资,算是历代封建王朝里比较低的。做到一品文官,年薪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有三十二万,在 朱元璋眼里,这笔工资不算低,他在亲手编订的《酷贪俭要录》里就曾教育官员们说:不要觉得我给你开的工资低,这些工资如果你们用来养家糊口,是绝对绰绰有 余的。从表面看,朱元璋的这个判断是没有错的,可是朱元璋忽略了,官员们的生活现状,与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放在明朝,如果你成了一个官员,那么按照官 制,出门要坐和你的官制品级相符合的轿子,否则就是违制,而轿夫的工资,也要从官员工资里出。同时,如果你得到了任命,做了地方官,到了地方人生地不熟, 为了办事方便,就要请师爷,师爷的工资,也是从官员自己的工资里出,外加官员家里,一家大小数口,再算上佣人,吃喝拉撒的开支,也是从官员工资里出……如 上种种,朱元璋认定那养家糊口绰绰有余的工资数额,放在官员身上,却是越发的不够用。官员的生活成本,即使过普通生活,也是在老百姓之上。这还是在明初, 随着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也跟着发展,而工资的变动,显然也经常滞后。而北京富家女胡雅捷这些,自然也是朱元璋忽略不计的。

朱元璋忽略不计的后 果,就是在明朝,官员如果不设法捞点外快,日子恐怕就难过。明朝官员的一大特点是,越是有名的清官,就越是有名的穷官,典型如大名鼎鼎的海瑞,不但清廉到 地球人都知道,也穷到地球人都知道。而放在明初,深恨贪污腐败的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朱元璋执政的三十年,是明朝历史上惩治官员数量最多的三十 年,获罪的官员中,不乏有罪大恶极,贪墨害民之徒,但也有一些官员,却是“躺着也中枪”,比如在明初的法律规定里,有一些针对官员的奇怪规定,如果地方官 到任后,下乡检查工作,那放在当时,就属于扰民,要被处以刑罚。这个规定的初衷,是防止官员们借着下乡为名,敲诈勒索地方,但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有许 多地方政务,是必须要官员亲自下乡处理的,如果不许下乡,就算没培养出贪官,恐怕也会培养出一些尸位素餐的懒官。朱元璋时代,是明朝能臣尤其是擅长治民的 能臣出的比较多的时代。可也是一个官员获罪比较多的时代,除了在贪污腐败以及公务上,给官员设立诸多条条框框的标准之外,甚至明朝还采用了杖责刑罚,官员 们稍有过错,就会被打板子,当场被打死的都有。朱元璋时代,还发生了诸多大案,除了以整顿功臣为主要内容的胡蓝案外,也有以整肃贪污腐败为主要内容的空印 案,以及整顿科举为内容的南北榜案,这些案件中获罪的,也不乏当时知名的学者和清官廉吏,在惩治了坏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好官蒙冤。比如著名的 南北榜案中,当事的科举考官刘三省,完全以公正态度取士,并没有舞弊。但最终还是被判流放罪。

在朱元璋的整个统治时代里,明朝的官 员,一度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日子过的又穷又恐怖。而官员们命运的真正改变,却是从永乐皇帝开始,朱棣登基后,尽管也和朱元璋一样,造出过多起大案, 但是他一项重要的举措却影响深远——依法治国。朱元璋虽然制定了《大明律》,但是真正做到完全按照大明律行事,依法判案,朱棣时代是个重要的转折,比较有 代表意义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永乐六年(1408年),法司宣判一起案件,判决处死者有三百人,朱棣下令复查,结果发现其中二十人是冤枉的,从此之后,朱棣 设立了明朝的死刑复核制度——五复奏。即一次死刑案的审判,要经过五轮的复查程序,最终由皇帝签字确认,叫做“勾决”。从此之后,如朱元璋时代动辄株连甚 广,无数人头落地的景象,在明朝基本杜绝。另一件事没有确切的年份记载,意义却同样重大:一次明朝户部发生冒领钱粮的丑闻,朱棣闻讯大怒,下令把犯事官员 全部处死,结果负责案件的刑部官员回答说:按照法律,这些官员不该判死。这话如果让朱元璋听了,恐怕说这话的刑部官员,也要陪着犯人一起死,但朱棣却没有 动怒,反而自责说:你时候的对,是我一时气糊涂了,居然把法律给忘了。这件事,也从此确立了明朝历代皇帝的基本原则:法大于人。

朱棣 时代,是明朝官员话语权改变的关键时期,虽然朱棣本人是个刚猛能干的帝王,但从制度上,他却为后来明朝官僚体制的演变开了先河。内阁是在他在位时首设,而 地方上的巡抚,也是在他在位时候确立,明朝从中央到地方权力的再分配与整合,都是从他在位时开始,与此同时,宦官的地位也在朱棣在位时扶摇直上。在行政权 力体系的改革上,朱棣确实一碗水端平。

朱棣一碗水端平的后果,就是在永乐朝以后,明朝官员的生存状况彻底改变,明初几十年的苦逼压抑 开始反弹了。明宣宗时代,以“三杨”为首的内阁,成为了明宣宗最为倚重的大臣,他们三人组成的内阁,也成了明朝政府各部门中的核心。朱瞻基更把票拟 大权交给了内阁,也就是国家的各项国事处理,是由内阁拿出意见,然后经皇帝盖章后施行。这是明朝内阁摆脱朱棣时代的秘书身份,从此总领文官集团的开始,而 明朝文官集团的话语权,也就是从此时开始节节升高,从原本皇权的工具,变成皇权的制约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在体制改变的背后,同样也有力量对比的改变,明 初之所以可以实行高度专制的体制,主要由于九十七年的统治,特别是元朝长期的废科举,导致科举文化遭到重创,文化阶层力量薄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明 王朝,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皇权专制,然而明朝建立后大兴文教,极度重视教育,并以程朱理学为主要思想,明朝官办学校的范围,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广 的,入学读书的门槛也是最低的,明初的官员,除了科举考试选拔外,也有民间选拔,推荐等多种出路,来源极其驳杂,而到了明朝中期,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明 朝官员中的主流,这一类官员的特点是,一方面他们饱读圣贤书,理论水平极高,另一方面,科举的身份,使得官员们在与皇帝形成君臣关系的同时,其官员之间, 也可以依据师生以及同榜,形成以科举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派别,文官集团内部之间的紧密度大大加强,对于皇权的对抗力,也同样大大增强。另外重要的一点,还是 恰如海瑞那句话“置百官如家奴”,比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来”,明朝从开国起,就对官员表现出一种极强的防范意识,无论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还是厂卫的 设立,最初的针对对象,都主要是各级官员。君臣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对立,当文官集团的力量逐渐强大,从明朝早期被压制的处境中成长起来后,对于皇 权,强大起来的文官集团,自然而然也就会产生抵触。因此与皇权争夺话语权,就成为之后明朝君臣之前经演不衰的剧本。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明朝官员有点愤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d2bddd6437279d0a0459b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