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宰相跟内阁大学士,古代“宰相”和“内阁大学士”有何区别?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4-01-2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宰相跟内阁大学士,古代“宰相”和“内阁大学士”有何区别?的相关内容:宰相跟内阁大学士,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对关系。宰相的来源,最早可以追述到商朝。它是辅佐君王的最高行政官员,统领百官,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凡是与国家大政利益相关的事务,宰相都有权处置。确切的说,宰相

宰相跟内阁大学士,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对关系。宰相的来源,最早可以追述到商朝。它是辅佐君王的最高行政官员,统领百官,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凡是与国家大政利益相关的事务,宰相都有权处置。

确切的说,宰相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官职,而是职权,以及背后的制度。在整个中国历史,只有辽代真正用过宰相这一称呼。其余时候,宰相都有其他称呼,如相国、丞相、大司徒、同平章事,都同属于此。

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宰相的存在,确实是有必要的。国家事务繁多,仅凭皇帝一人,难免精力有限。肯定需要有人帮助。

而且,宰相的存在,对于那些能力不足的皇帝,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中国过去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便有变故,皇储也基本在皇子,或范围有限的宗室中挑选。

这类办法选出的皇储,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皇位顺利继承,却无法保证储君的能力。尤其是那些生长深宫的皇子。他们如果能力不足,很可能直接关系一个王朝的兴衰。

所以,宰相常常会受皇帝嘱托,辅佐皇储,稳定基业。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前,对长孙无忌、褚遂良交代身后事。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这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宰相制度在明朝时,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并废除了丞相制度,独揽大权。朱元璋本人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劳模皇帝,且精力十分旺盛。

可是朝廷事务实在繁杂。这时的朱元璋或许可以体会到,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不敢轻易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再设立内阁大学士,充当顾问,担任秘书工作。虽然朱元璋不愿意给予大学士太高的地位。但是,随着后来明朝皇帝不再像朱元璋这么勤政,开始把大事托付给内阁大学士。由此,内阁大学士地位抬高。

它是朝廷中地位最高的官员。即便清朝设立军机处后,军机大臣分走了内阁大学士的实权,但它依然地位最高。理论上来说,内阁学士也掌握着宰相的实权。

所以,内阁大学士,也属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一部分。但是,它跟过去的宰相,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是唐宋时的宰相,他们辅佐天子时,可以全面掌管国家事务,相当于君王的幕僚长,具有政府首脑的地位。

而大学士的定位,则是顾问、秘书。他们凭着自己的才学,为皇帝提供建议。对于朝廷施行的大政方针,如果大学士意见看法不同,可以反对,可以劝谏皇帝。不过,是否采纳,全凭皇帝意见。

他们处理政务时,先看过所有章奏,在一张纸条上写上自己的意见,被称为票拟。皇帝看过后,撕掉纸条,用红笔批示。如果同意,才下发百官,成为正式谕旨。

因为明清时的大学士,没有决策权力。整个国家,只有皇帝拥有决策权力。内阁的权力大小,跟皇帝采纳意见多少有关。

而唐宋时的宰相,可以直接反对皇帝。唐德宗曾打算废掉太子,遭到宰相李沁反对,唐德宗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相比之下,同样是皇储有关的事情,明朝大学士只能对皇帝谆谆善诱,或者以死谏言。他们反对的分量,只能凭着皇帝的个人看法而变化。

所以,在明清以前,都会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也经常有会贤主贤相的说法。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开创开元盛世,任用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大唐走向衰落。到明清时,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皇帝一人唱独角戏居多。

虽然出现了像明宣宗时期的三杨大学士,明神宗时张居正这样手握大权的大学士。但这些都是因为皇帝本人愿意采纳大学士的建议。内阁才拥有相应的实权,而不是制度上的原因。相应的,如果皇帝不认可,内阁大学士的实权会被压得很低。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宰相跟内阁大学士,古代“宰相”和“内阁大学士”有何区别?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ac748b4e9084472000166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