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是什么?详解南戏的发展历程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南戏是什么?详解南戏的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南戏是什么?其实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南戏是什么?其实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
南戏是中国的“百戏之祖”。“百戏之祖”并非昆曲,昆曲源于昆山腔,而昆山腔只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并不能代表弋阳腔、海盐腔和余姚腔。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年)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赵闳夫是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他发榜文禁止南戏演出,说明当时南戏的影响已经较大了。
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可见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江浙一带。
在1268年(咸淳四年),更有太学生黄可道创作的《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到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可知当时戏文颇受民众的欢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宋史》)。
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是,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汉族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间伎艺都是南戏综合吸收的对象,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
由于它是在其他伎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又能兼采众长,所以能后来居上;另外,由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与南戏沟通,使得伎艺演员也能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他们便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而演出队伍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各地的繁衍。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但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杂剧一秀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演唱形式的灵活多变,不仅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而且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刻划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在结构方面,它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为通宵达旦的演出提供了便利。
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协状元》等。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这些戏文大都出自书会才人之手,而“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南词叙录》),一些文人甚至把南戏视作亡国之音。因此,在北方,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作家投身于杂剧创作,北方圈杰作纷呈,而南方戏剧圈中,南戏却仍然处于稚拙的阶段,未能得到提高。早期戏剧南戏文本留存极少,也与这些情况有关。
据今人搜辑,宋元南戏存目二百三十多种,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从现存曲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的部分,而表现金戈铁马的英雄题材则极为罕见。显然,南曲音乐的特点,影响并且制约了作家的创作选择。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其故事则从诸宫调里移植。它是惟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弥足珍贵。
元灭南宋后,形成统一的局面。随着北方的政治、军事势力进入南方,北杂剧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与南戏相汇于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喜爱。
“语多尘下”的南戏,较之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杂剧,显然相形见绌。南戏便一度衰落了。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植根于南方人民群众之中的南戏,依然拥有广泛的观众。同时,由于南北两个剧种的汇聚,促进了相互的交流。
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有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戏文”(《录鬼簿》);大都(北京)人邓聚德编撰戏文,并在大都隆福寺刊行(清张大复《寒山曲谱》)演员如龙楼景、丹墀秀“专工南戏”,后有芙蓉秀,“不在二美之下,且能杂剧,尤为出类拔萃”(元夏庭芝《青楼集》);沈和甫则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贯云石、杨梓等人则参与了南戏唱腔的改进工作。
另外,南戏形式上比较灵活自由,不像北曲受一人主唱和一本只能四折的限制,因而易于改编移植杂剧作品,借鉴杂剧的文学手法。随着南戏在艺术上得到提高,分唱形式的优越性逐渐显露,人们的兴趣也从杂剧转移到南戏。所以到了元代后期,转而“亲南而疏北,作者猥兴”(《南词叙录》),像高明(高则诚)、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拜月亭记》等一批著名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南戏,宋朝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a73a4035c35ab7b2060dd2.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民国学生服饰 民国大学生都穿什么样的校服
校服作为一种特定的服饰,更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服的样式、风格、颜色、图案、面料等都能够折射出不同的历史背景,隐喻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服饰唐朝宫廷服饰 唐朝皇后妃子的服饰是怎样的?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皇后可穿着明黄色、朱红色服装,可佩戴民国女子服饰 民国女性的解放与服饰的变迁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婚姻家庭、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五代十国货币介绍 五代十国钱币种类及价值
导读:唐朝末年,籓镇之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让强大的唐帝国终于崩溃了。起而代之的五代十国,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分裂割据时期。在五代十国这段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几乎每清朝的是干什么的?宗人府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为什么妃子只要听见宗人府的名称,就会吓得屁滚尿流,甚至宁愿当场死去,也不愿意进入宗人府呢,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接下来途说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清朝元朝官员服饰介绍 元朝官员在着装上有什么讲究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6种。元代官服蒙古族入揭秘中国古代四大瑞兽 四大瑞兽到底是什么?
四大瑞兽: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事物称之为祥瑞,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下四大瑞兽,它们分别是独角兽、貔貅、当康和狻猊。这四大瑞兽不管是实力还是其能力均有极大的不同,它们通常都会有一种奇特格鲁吉亚字母是从左到右书写用作拼写格鲁吉亚语及其他属于南高加索语系的语言
格鲁吉亚字母是一种从左到右书写的字母,用作拼写格鲁吉亚语及其他属于南高加索语系的语言。现代格鲁吉亚字母有33个字母,但是最初数量更多。6-7世纪的正圆体手抄本佐治亚字母的发展历史可分成正圆体、小草体、居住在西伯利亚的一支操克季语的民族是西伯利亚中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遗民:克季人
克特人或克季人是居住在西伯利亚的一支操克季语的民族。在沙皇俄国时期,被称作“奥斯蒂亚克人(汉特人)”,并未从其它西伯利亚民族中区分出来。随后,又被称作“叶尼塞-奥斯蒂亚克人”,因其居住在叶尼塞河的中下使用者分布在塞尔维亚东南部,科索沃北部,马其顿共和国东北部和保加利亚西部:托尔拉库方言
托尔拉库方言是南斯拉夫语支的方言集合之一,使用者分布在塞尔维亚东南部,科索沃北部,马其顿共和国东北部和保加利亚西部。托尔拉库方言被一些人视为塞尔维亚语和保加利亚语之间的迁移方言。托尔拉库方言的使用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