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朱元璋治政: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12-2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朱元璋治政: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的相关内容:治政向来十分严厉,甚至有很多时候还很苛刻,但对于有能力又有品质的官员,他却不拘一格予以大胆任用。王兴宗,江宁人,仆隶出身,在当时来说几乎与贱民相差无几了。但他品质很好,又有才干。朱元璋打下南京时,王兴



治政向来十分严厉,甚至有很多时候还很苛刻,但对于有能力又有品质的官员,他却不拘一格予以大胆任用。

王兴宗,江宁人,仆隶出身,在当时来说几乎与贱民相差无几了。但他品质很好,又有才干。朱元璋打下南京时,王兴宗来投,被安排在“猪腰子脸”身边,当个亲兵即警卫兵,很为朱元璋器重。浙东婺州即后来的金华被打下,当时缺知县,朱元璋马上想到了王兴宗。但李善长、李文忠听说后却认为不可,因为王兴宗出身太低贱了。可朱元璋却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兴宗跟随我很久,我了解他。他勤廉能断,一般的儒生、法吏没人比得上他的。”即认为用人不在于他出身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才干与品性,因此最终朱元璋还是将王兴宗安排到了金华任知县。

果不出所料,王兴宗在金华干了3年,政绩突出,远近闻名,升为南昌通判,后又升迁为嵩州知州、怀庆知府。在出任怀庆知府时,王兴宗碰上了大计,各地官员纷纷到达南京,等候吏部一一考核。唯独对于王兴宗,朱元璋做了这番指示:“此公廉明勤恳不贪,你们就不必考他了。”洪武十年五月王兴宗被提升为直隶苏州知府,后又被提为河南布政使。

李仁,唐州人,最初为陈友谅政权的招讨使。常遇春率军征战湖广时,李仁归降,被朱元璋授予黄州府知府。因政绩突出,洪武三年被调任为朝廷给事中、吏部侍郎,一年后又被升为吏部尚书。后来因为受牵连被降谪为青州知府。又因为“在郡多善政”“政最”,再次被朱元璋破格提升为户部侍郎。

从五六品的外官黄州知府调为京官给事中、吏部侍郎,再到二三品的吏部尚书,李仁只花了1年多的时间;后又因为他在青州政绩突出,考核下来为优秀等第,再次被破格提升为户部侍郎。由此可见,对能干又忠于职守的优秀官僚,洪武皇帝朱元璋是相当之重视。

张琬,鄱阳人,洪武初年参与大明朝廷会试,因成绩优异,被朱元璋授予言官给事中,后又改为户部主事,相当于财政部的司局级领导干部。上任没多久,张琬就将户部的情况搞得一清二楚。有一天,洪武帝突然间问起:如今我大明财赋收入有多少,户口与人口数有多少?诸大臣不知所措,一时答不上来。只见张琬不慌不忙地走上大殿正中,慢条斯理地一一应答,“口对无遗”。洪武帝听完后顿时龙颜大悦,当即提拔张琬为户部左侍郎,即财政部副部长。后来明皇宫的谨身殿遭遇了雷击,按照当时人的认知: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上天之所以要雷击谨身殿,肯定是地上人事出了大问题,而作为代天而治的人世间的人主皇帝就应该要好好修修人事。还没等洪武帝朱元璋反应过来,这个张琬就切中时弊地上奏说:“陛下,上天之所以要雷震谨身殿,那是因为我大明天下好多好多地方发生了饥荒,恳请陛下赶紧下诏,蠲免百姓赋税,赈灾济民。”由于脑子好,反应快,能力又强,张琬在位时一直很受洪武帝的喜爱,可这个才子良吏没活到30岁就匆匆地去了,“时人惜之”。

王观,字尚宾,祥符人。“性耿介,仪度英伟,善谈论。由乡荐入太学,擢知苏州府,公廉有威。黠吏钱英屡陷长官,观捶杀之。事闻,太祖遣行人赍敕褒之,劳以御酒。岁大浸,民多逋赋,部使者督甚急。观置酒,延诸富人,劝贷贫民偿,辞指诚恳,富人皆感动,逋赋以完。朝廷嘉其能,榜以励天下。守苏者前有季亨、魏观,后有姚善、况钟,皆贤,称‘姑苏五太守’,并祀学宫。”

周祯,江宁人,元末天下大乱时流寓湖南。明军平定武昌后,周祯归顺了朱元璋,被发现有才干,一夜之间,由一介布衣授予了江西行省佥事,后又升迁为大理寺卿,与李善长、、陶安、滕毅、刘惟谦、周浈等一起编修《大明律令》。因工作出色,很受朱元璋赏识。洪武元年,大明设立刑部,主管全国的司法,周祯出任刑部尚书即司法部部长,后调任为监察部的治书侍御史。当时天下初定,各地方主要领导岗位空缺甚多,周祯受命出任广东行省参政,即相当于副省长或省长助理。

周祯前往广东上任时的形势很不乐观。元末明初,满目疮痍,社会混乱,政府衙门里的吏治更是腐败不堪,当官的能捞一票就拼命地捞,底下衙门胥吏能从百姓那里搜刮一点是一点,毫无积极进取、体恤于民的政治正能量。正当周祯一筹莫展时,治下香山县即今天的中山县县丞(可能相当于公安局局长)冲敬过劳死于自己的任上。冲敬是那时实在难得的一位好官,香山县周围无人不晓得他的嘉德善行,可就是这么一个好官却匆匆地走了。周祯闻讯后十分郁闷,不过随后他想到了一招: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文,召集治下官员,一起隆重祭奠小官冲敬,大大地颂扬他,使得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动的。由此开始,周祯不断地树立正面的形象、扶持与释放正能量,用今天官方语言来讲,就是时时弘扬政治主旋律。在此不断影响与感染下,向来不太为人们所重视的广东地方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涌现了雷州同知余骐孙、惠州知府万迪、乳源知县张安仁、清流知县李铎、揭阳县丞许德、廉州知府脱因、归善知县木寅等一批循官良吏。通过细致的考察与考核等形式,周祯将他们的杰出政绩一一上报给了朝廷。对于周祯取得的如此工作政绩,皇帝朱元璋十分高兴,洪武三年提升他为大明御史台一把手御史中丞。

据当时的情势而言,除了周祯外,还有一大批既能胜任京官朝臣又能干好方伯之任的循官良吏或言能官直臣,仅洪武朝刑部而言,“为刑部者亦几四十人”,就有周祯、周浈、刘惟谦、杨靖、端复初、李质、黎光、刘敏等近10位忠于职守的能官直臣闻名于世。而这些能官直臣当中以杨靖最为出名,也最为皇帝朱元璋所欣赏。

杨靖,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进士,被授予选吏科庶吉士。因为人极其聪明,工作能力又强,很快就被朱元璋看重。入仕的第二年即洪武十九年,杨靖被提升为户部侍郎。从庶吉士一下子跳了好几级,直接当上了三品官的财政部副部长,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忠于职守的杰出人才的喜爱了。3年后杨靖升任户部尚书即财政部部长,第二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因朱元璋规定京官任职3年以上的要调换衙门,于是杨靖与刑部尚书赵勉对换职位,干起了全国司法部部长的工作。

本来就对杨靖有着很好印象的洪武皇帝在杨部长就任新职时做了特别指示:“愚民犯法就像吃饭喝水那样随便,如果一味地用刑罚来加以制止的话,恐怕犯法的人会越来越多。倘若推行仁义礼教,或许还真能感化他们。所以从今以后只有那些犯了‘十恶’重罪和杀人罪的要处死外,其余的能宽免就宽免,让他们运粮到北疆去,以此来代替刑罚处置。”说到这里朱皇帝似乎意犹未尽,随即又指示道:“在南京监狱里的囚犯,你们刑部官要好好地审核一下,朕将再次决狱,惟恐有什么闪失。外省各地审定的案件也未必审核得当,你们刑部应该再认真查查案宗,有疑案不清的,立即派专员前去复查核定。”杨靖领旨后带领刑部衙门的工作人员从头做起,复核案件,平反了好几起冤狱,由此赢得了一向主张严厉治国的洪武皇帝的高度赞美。

有一次,明皇宫门卫从一个进出宫门的低级武官身上搜出了一枚大“宝珠”,当即将其上报上去。贪污、行贿或偷盗,无论哪一种都属于刑部管辖的事务,当时有人就将案件转到了杨靖那里。杨靖拿到大“宝珠”后仔细端详,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这颗所谓的大宝珠其实是颗假宝珠,宝珠哪有这么大的!来人呐,将这赝品给敲碎了,免得以后再让居心不良者去害人!”一个看似十分复杂的行贿受贿案件在杨部长的手里瞬间被搞定了,刑部官员们没有一个不惊讶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明皇宫廷里头,皇帝朱元璋听后赞叹不已:“杨靖此番举动十分了得:一来将宝珠给敲碎了,免得小人以此来进献本皇帝,取悦君欢;二来不穷追献宝珠者;三来不奖励门卫,杜绝了小人侥幸;四来那么大的一颗宝珠到了手里,杨靖居然没动心归自己,而是迅速作出粉碎它的处置,可见杨靖的才干非同一般啊!”

正因为杨靖聪明过人,才干杰出,所以3年后的洪武二十六年他又被洪武皇帝朱元璋授予太子宾客,食禄二份,即一人拿两份工资。可没想到好景不长,因一个案件的牵连,杨靖被一抹到底,成了一介平民,不过他那杰出的才干却一直镌刻在洪武皇帝的脑海里。

刚好那时大明南疆地区发生了龙州赵宗寿之乱,大明调集军队前去镇压,并打算派出专员前往安南,带去洪武皇帝的敕谕,要求安南就近运粮给龙州前线的大明军,以此来确保明军军事战斗的胜利。那派谁出使安南?朱元璋头脑中一下子闪现出了一个人——杨靖,于是立即下令让杨靖赶赴安南去宣读皇帝圣谕。

当时安南国的国政掌握在国相黎一元手中,此人十分狡黠,看到洪武皇帝的敕谕,心里打起了小九九:你大明平定龙州之乱,叫我安南来掏钱?你这朱皇帝也太会算计人了,我才不干呐!但他又怕得罪朱元璋,怕惹上大麻烦,于是找借口说:“我们安南运粮到龙州,这山路崎岖不平的,实在不好运啊!”杨靖多厉害,一下子就看出了黎一元的心思,反复予以劝说,最终还承诺:只要你们安南肯运粮过去,陆路不便,可走水路,而我大明境内的水上交通为你们提供一路的方便。说得黎一元无话可说,最终还不得不发运20 000石粮食到了龙州,为明军的军事胜利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洪武帝闻讯后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将已经贬为平民的杨靖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即最高检察院的检察长。这时的杨靖可谓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时刻,加上他自身“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因而也就深得洪武帝朱元璋的喜欢,史书说杨靖“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

但福兮祸之所伏,或许正因了这句古语,洪武三十年,杨靖因“坐为乡人代改诉冤状草,为御史所劾”,最终被朱元璋赐死,当时只有38岁。

王兴宗、张琬、周祯、刘惟谦、杨靖、端复初、李质、黎光、刘敏……洪武年间这样的循官良吏或言能臣才子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仅从《明史·循吏传》中所列的102位循吏(包括其附传)中进行认真寻找比对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洪武时期的循吏多达24名(还不包括《明史》卷136~140中列举的50来位能臣、直臣和谏臣)被记载其中,约占循吏总人数的24%(即约1/4),洪武治国总计31年,约占大明帝国277年历史的1/10,而循吏人数约占大明帝国历代循吏总人数的1/4。因此说洪武年间的吏治应该相当不错或者说是整个明朝政治治理最好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大明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得以确立、巩固和完善,政治场上的清正廉明的风气已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明朝近300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根基也由此而奠定。

但明清以来对洪武政治却也有诸多的非议与诟病,究其根本,恐怕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洪武政治过于严酷。就以上述洪武年间的这些能官直臣为例,他们中约有半数人最终均未得以善终,或其身后子孙因事牵连而被处刑。

曾秉正,江西南昌人,洪武初年被举荐为海州学正,大约相当于海州学校教育总管。洪武九年发生了严重的异常天象,向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朱皇帝这下可吓得不轻,赶紧下诏给天下群彭大祥书画作品臣,要求大家向上提意见,看看有什么人世间的事情没做好。曾秉正积极响应朱元璋的号召,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的上言书,中心意思就是告诉洪武帝:天下新定,只有坚持休养生息为本,才适应上天之变和符合民众之望。据说朱元璋接到曾秉正的上书后相当之高兴,连连说好,并传令下去,召见曾秉正,升其为思文监丞。没多久,又将他改为刑部主事,相当于中央司局级领导干部。

曾秉正为官十分清廉,工作能力又强,在中央朝廷工作了一年,就被洪武皇帝提升为陕西参政即相当于副省级领导干部。就在他即将前往陕西赴任时,朝廷开设通政使司,朱元璋找了一大圈,发现能干又能直言的唯有曾秉正最合适,于是赶紧令人将其改任。可曾秉正书生出身,政治经验相当有限,甚至连伴君如伴虎的真谛有没有懂得都是值得怀疑的。而那时的朱元璋对于刚开设的通政司寄予厚望,说白了正处于他心情好的时候,所以曾秉正的直谏很得时宜,朱元璋“颇优容之”。但时间长了,老是破乌鸦嘴叫个不歇,本来就刚愎自用的洪武帝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了,曾秉正最终落得个忤旨罢官的下场。

因为为官正直清廉,突然间的“失业”使得曾秉正陷入了生活困境之中,无奈之下,他将自己的4岁女儿给卖了。不料刚卖了没多时,皇帝朱元璋就知道了,盛怒之下他居然下令将曾秉正处以唐宋以来早就废弃的酷刑——阉割腐刑,惨!

如果说曾秉正的最终悲惨结局多少还有一些自身过错的话,那么下面这位考绩得了最佳的地方知府被杀却使人感到格外的莫名其妙。

魏观,蒲圻人,元末天下大乱时他隐居在蒲山。明军攻下武昌后,魏观归顺了朱元璋,被授予国子监助教,后迁为浙江按察司佥事,相当于浙江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吴元年升任为两淮都转运使,后又被调入朝廷任起居注。曾与吴琳等人受命访求天下遗贤,即为新兴的大明帝国招聘天下英才。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明皇宫内开办顶级家教,设立大本堂,延聘宋濂、魏观等人教授他的龙子龙孙。没多久,魏观与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文臣被派往各地访求天下遗才。洪武三年,魏观转为太常卿,考订诸祀典。因为工作出色,被改任为侍读学士,后又升为国子监祭酒,即大明第一大学校长。洪武四年因为考订祭祀之礼没有及时向皇帝朱元璋做汇报,被贬为龙南知县,但没多久又被召回,出任礼部主事。当时大明帝国首都南京边上的苏州不太安宁,知府陈宁十分苛刻残暴,老百姓怨声载道——称陈宁为“陈烙铁”,朝廷正物色能臣前去抚恤大明的中心粮仓苏州。洪武五年经朝臣推荐,魏观出任苏州知府。

魏观上任后一改陈宁的严刑酷法,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根本,兴办学校,延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整顿礼仪,注重德化礼教,在老百姓中推行乡饮酒礼。据说没多久苏州便政化大行,天下官员大考时,魏观得了优秀地方领导的称号。洪武朝廷闻讯后,升调魏观出任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四川省副省长)。哪料到消息一传出,苏州的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出来上奏朝廷,要求留任魏观。朱元璋治国最重视的是地方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当苏州百姓要求留任魏观时,他当即予以批准。可没想到的是苏州百姓这一上奏,可把魏观送上了不归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好官魏观最终死于非命?

魏观再度出任苏州知府时,发现府治所在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江南地区尤其到了春夏之交,这雨水多得让人十分头疼,于是魏知府就想着将府治迁到地势高一点的地方去。转了一大圈,最终决定将苏州府的衙门搬到张士诚时代的旧宫那儿,为此他还下令将苏州的水系做了整治,浚疏了锦帆泾等。

没想到有人就此大做文章,在朱元璋前面进谗言,说魏观之举是兴造已经被湮灭了的张士诚旧宫地气,居心叵测。本来就疑心病十足的朱元璋听后十分不爽,派了一个叫张度的御史偷偷上苏州去“考察”。张御史在苏州转了一下,回南京汇报说:情况属实!就这样一个在天下官吏大考中得了优秀,又深受百姓喜爱的地方知府,就因为一个谁也说不清的“过失”而被冤杀了。

不过话得讲回来,朱元璋毕竟不是历史上的昏君,据说魏观被杀后,他也曾后悔不已。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有个叫青文胜的人,洪武初年出任洞庭湖边上的龙阳县典史,可能相当于县衙里的公安局局长,有时在县里没有县丞、主簿的情况下,担当起县令的助手。就这么一个连芝麻官也称不上的“小人物”在洪武年间“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感染下,做起了为民请愿减除弊政的大好事。

龙阳县因为地处洞庭湖边上,每年汛期来临之际,洞庭湖水泛滥,龙阳深受其害,数十万农田顿时成为泽国,由此当地拖欠大明国家税粮多达几十万石。老百姓交不出税粮,地方官政绩上不去,于是催租逼粮、严刑拷打、卖儿鬻女等,一幕幕人间惨剧不断上演。很有良知的县典史青文胜实在看不下去了,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豁出去,直接到南京,上书给洪武朝廷,请求宽免龙阳税粮。没想到自己的上书如同泥牛入海,但他并不灰心,随即又上书,可还是没音信。这时的青文胜内心冰凉透顶,不停地叹息道:“我还有什么颜面回去面对龙阳父老!”最终,他决定,写好第三份上书,随即走到明皇宫大门口前,猛击登闻鼓。登闻鼓是大明专门用于有特殊冤情的人们喊冤用的,青文胜去猛击登闻鼓,似乎有点文不对题。在那个洪武苛政时代,这种文不对题的事情,一旦查下来,重罪处罚少不了,弄不好还要丢命呐。不过青文胜早就想好了。只见他掏出老早就准备好的绳子,在登闻鼓边上一挂,打好扣子,然后自己的脖子往里一伸……

这下可把明皇宫里的上上下下都惊得目瞪口呆了,朱元璋听到这样怪事后十分震惊,竟然有人以死进谏,为民请命,难能可贵啊!尽管有着几分恼火,也有几分悔意,但他还是下令宽宥了青文胜的莽撞之举,同时降敕蠲免龙阳24 000多石税粮,并以此作为定制。龙阳父老听到青文胜的如等壮举后莫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县里许多地方都建起了纪念青文胜的祠堂。洪武朝廷听说后也大为震动。据说,青文胜死后,他的妻子一无所靠,朝廷特地规定以公田100亩的收入来供养青文胜遗孀。

青文胜的个人悲剧我们暂且不说,就以他的以死相谏之举而言,在向来唯我独尊的洪武帝眼里不啻为忤逆,依照他的常规做法,即使忤逆者不在世了,但还得要严厉处置其家人和族人,轻者戍边,重者灭族。可朱元璋这次却没有追究下去,相反还厚待了青文胜的遗孀,这确实令人大跌眼镜。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朱元璋治政: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84ecb1e9540648f20ba87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