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的“垓下”到底在哪里?垓下之战地点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垓下之战的“垓下”到底在哪里?垓下之战地点的相关内容:垓下古战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决战的地方。古战场遗址位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的韦集镇垓下村。楚汉五年十二月(前202年)发生的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时期的最后一次大战,它决定了楚败汉胜、楚
垓下古战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决战的地方。古战场遗址位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的韦集镇垓下村。
楚汉五年十二月(前202年)发生的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时期的最后一次大战,它决定了楚败汉胜、楚亡汉兴。对于垓下、垓下聚问题,历来学者颇有异说歧见,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笔者以为垓下、垓下聚是有区别的。垓下是地区名,垓下聚是在垓下地区的聚落名。
何谓“垓下”?《说文》对“垓”的解释是“兼垓八极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兼备八极之地谓之垓”。据此,所谓垓下,就是八极地之下。有说垓即“堤”或“高冈绝岩”,则垓下是谓在河堤下或高冈下。依此而言,垓下必是地区名,非具体地点。犹如“塞上”、“河上”、“关中”、“山东”等等,是不能指定为具体地点的。
大致说来,楚汉之际的垓下,在睢水、洨水(今沱河)间开阔的平原地区,大约在北纬33度至34度、东经117度至118度的范围内。具体如何,有兴趣者尚可深入探讨。此地区当南北要冲,能容纳数十万人马驻屯和打仗。如今灵壁、泗县、固镇等县境内多处“霸王城”故址,相传为项王楚军驻地,也能说明历史问题。
垓下之战示意图
《汉书·地理志》“洨(侯国)”下有“垓下”。洨,西汉时为侯国,东汉改为县。东汉应劭注:“洨水所出。”洨水,即今沱河。它自今安徽宿州市北分蕲水东南流,经宿县、灵壁、固镇等县境,至五河县西北会涣水(今浍水)“南入淮”。垓下就在洨水地区、洨国(县),自《汉书·地理志》所书洨之垓下,“高祖破项羽”之后,一千多年间是无人怀疑的。东汉应劭、三国魏苏林、晋徐广、南朝宋裴骃、梁刘昭、北魏郦道元、唐颜师古、李贤、司马贞、李吉甫、北宋乐史等都信从班固《汉书》之说,只要细看《史记·项羽本纪》三家注、《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水经注·淮水注》、《元和郡县图志》等就可了然。
不过,苏林、李奇、刘昭、郦道元等提到了“垓下聚”。聚,聚落,即人们聚居的村落。垓下聚,即垓下地区的聚落,当是那里的一个具体地点。郦道元在《水经·淮水注》云:“洨水又东南流迳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垓下聚在洨县,可谓早有定说,毋庸置疑。“县有垓下聚”之“有”字,请注意之,“有”而非“即”,则“垓下聚”非“洨县故城”。但是,号称长于地理的唐人张守节却在其所撰《史记正义》里说:“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这是对垓下的一个新的说法。唐代真源县,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其东十里有没有“垓下”,如今不大清楚。但这个地方在秦楚之际与颐乡相近,属陈郡苦县,而不在汉沛郡洨侯国。张守节把项刘战于垓下从沛国洨地移至陈郡苦县,真是大错。元代胡三省撰《资治通鉴注》、近世范文澜撰《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取张守节之说,不免有失察之过。
有人说“垓下”乃“陈下”之误,把本是垓下、陈下两地,垓下、陈下两次大战,混为一谈,乃大错特错。拙文《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6期)、《陈下之战、垓下之战是两回事》(载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对此已有考辨,这里不再多言。我是坚信班固、郦道元之说的。
今人多以为,垓下在古洨国境内,几乎已取得共识,这是幸事。但对垓下聚则有歧议。有说垓下在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有说垓下在固镇县东、沱河南岸的濠城镇“霸王城”。其实此两说所争议者是垓下聚地点,而非垓下地区。
对于垓下聚,魏晋南北朝学者多有提及,只说在故洨县,未曾详言具体地点。自唐代后期以来,学者们考真求实,地理方志古籍指点列图,说的已经较为具体。试举几例并略作分析: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虹县):“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里。”按:此处首次指出垓下聚在唐虹县(今泗县)“西南五十里”,即在汉洨侯国垓下地区。这是值得重视的,且可明确地予以肯定。
(2)《太平寰宇记》卷十七,(虹县):“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即汉洨县也,属沛郡。垓下,洨县之聚落名。”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汉兵围项王于垓下,大败之。”按:此书不仅把洨故城、垓下(聚)分为两处,而且明确地指出地点方位和距离,洨故城在虹县西南七十八里,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此说与《水经注》郦道元说相符,而更具体化。可以说,这是迄今最为明确而可靠的说法。
(3)明代嘉靖《宿州志》卷七:“濠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东汉书》:‘洨有垓下聚。’注云:洨故城,在虹县西南,即此城也。”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按:此指出洨故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在虹县西南”,即明代的濠城集。又肯定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明代属灵璧县。这是沿袭《太平寰宇记》之说而所作的具体解释。它也是把洨故城、垓下聚分为两处的,并未混二为一。
(4)《明一统志》卷七:“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洨城在县(灵璧)南。汉洨县,属沛郡。”按:此乃承《太平寰宇记》之说。其言“垓下”,实指垓下聚。
(5)《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垓下聚,(虹)县西五十里。”“洨城在(灵璧)县南。汉洨县,属沛郡。”按:此把垓下聚、洨城也明确地分为两处。其言两处地点,沿袭了《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之说。
(6)《清一统志》卷八七则接受了《史记》、《汉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嘉靖)宿州志》等诸说,加以综合,条分缕析,指出濠城(集)、垓下聚为两地,一在灵璧南,一在灵璧东南,毫不含糊。文长不具引。
(7)清代乾隆二十三年《灵璧志略》云:“濠城集乃洨县之垓下聚,以此知灵璧东南境有古洨县地也。”又,所附《灵璧河渠原委》云:“今之濠城集,即古之垓下聚。”按:两书作者皆为贡震。所谓垓下聚即濠城集(古洨县),仅此一说,而未举出任何根据。
据以上7例来看,自唐至清,绝大多数地理方志古籍都以为垓下聚、濠城(集)皆在汉洨县境,且濠城即洨故城所在地。可谓古有一定之说。近年固镇县濠城集地区考古发掘亦可证明。濠城集、垓下聚并非一地,实为两地。《灵璧志略》作者贡震勇于建立新说,把垓下聚移合于濠城集,标新立异,未曾拿出一点像样的证据来,实属无稽之谈。
由此看来,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垓下”标志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大致是可信的。古人所言地理方位,有时稍有粗略。也许将来有新的考古文物出现,来证实准确的垓下聚遗址。郭、谭两地图集的“垓下”,欠妥,应改为“垓下聚”。至于所谓垓下聚就在濠城集一说,2000年来的历史文献皆不能帮助其说的,考古文物迄今也不能帮其大忙。总之,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垓下之战,古代战争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7fab9d5536d872af08820b.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长坂坡之战赵云都敢孤身一人 夏侯楙带人围困时赵云为何说吾命休矣
赵云长坂坡孤身杀入曹军,为何被夏侯楙围困却长叹死于此地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先后跟随刘备参与了一系白沟河之战中,朱棣为何能够反败为胜呢?
我们都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最后顺利登基称帝。然而靖难之役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困难重重,燕军几次处于溃败的边缘,朱棣也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不过最后他总能化险为夷,让人不历史上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
众所周知“晋阳之战”为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役,《战国策》、《史记》等古代文献对这场战争均有所记载。那么“晋阳之战”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据记载这场战争爆发二战前夕日本内耗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制度性内耗成因详解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列强俱乐部中唯一的非欧美成员,也存在内耗严重的问题,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官僚体系。一方古代北伐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 古人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北伐指的是哪儿?为何要坚持北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等武侠电视剧相信大多数朋友都看过,“中原各路英雄豪杰”这句是里面开大会的三川口之战宋朝占据优势 宋朝为什么还是输了
对三川口战役,占据优势的宋朝,为何最终输掉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途说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川口之战是北宋和西夏爆发的一次边境战争,这场战役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这场战争对于北宋和夷陵之战蜀汉只损失五万人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刘备最多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何却因此一蹶不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1922年2月6日美国发起召集太平洋会议并签署有关中国领土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是有关中国领土的条约。1922年,美国发起召集太平洋会议,会中有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九国。2月6日签署九国公约,其中保证中国主权独立、土地行政完整[1]。1913年1月11日在蒙古库伦签订的《蒙藏条约》
《蒙藏条约》是外蒙古和西藏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派遣的人员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双方于1913年1月11日在蒙古库伦签订的条约,互相承认独立主权地位。但西藏方面条约签署人的身份受到质疑,从而质疑这条约的有效性,《中俄密约》俄罗斯帝国与清帝国政府于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俄罗斯帝国与清帝国政府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中俄文共19页。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清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