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崇祯与清朝议和 拿大臣顶罪朝臣寒心社稷崩溃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11-19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崇祯与清朝议和 拿大臣顶罪朝臣寒心社稷崩溃的相关内容: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虽然很有作为,但局势却越来越差,东北有清朝虎视眈眈,西北有农民军作乱。朝廷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其中一股势力,于是明朝最高统治者产生了议和的想法。议和自然是与清朝议和,但因崇祯帝性格的原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虽然很有作为,但局势却越来越差,东北有清朝虎视眈眈,西北有农民军作乱。朝廷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其中一股势力,于是明朝最高统治者产生了议和的想法。议和自然是与清朝议和,但因崇祯帝性格的原因,议和不成,反而令朝臣寒心,搞的君臣离心离德,为明朝的覆灭打下伏笔!这事怎么一回事呢?

  崇祯帝与清朝的议和是在暗中进行的,1642年5月,崇祯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后,决定派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秘密前往辽东,与清朝接洽,商谈议和之事。不过崇祯帝的诏书,并没有任何实际内容,但双方仍然经过长达一个月的会谈,最后清朝提出了6项条件。皇太极还要求崇祯速派使者前来,与清朝盟誓,“如不愿和好,则不必遣使致书”。

  皇太极真的想议和吗?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诸王贝勒们反对议和,但皇太极认为清朝还没有能力入主中原,他想通过几年的准备,先巩固东北的基业,因此不能骤言进取,最终他说服了诸王贝勒,静待明朝使者的到来。当意外发生了,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直到10月份,还是没有明朝使者到来?

  那么明朝的使者去哪了?原来明朝内部发生了变故!议和本来是秘密进行的,不料消息去发生了走漏。第一个走漏风声的是大学士谢迁。有一次,言官们会见谢迁,这位大学士无意之中说了一句话:“上意主和,诸君幸勿多言”,结果言官们炸了锅,纷纷弹劾谢迁,坚决反对议和。

  但言官们毕竟只是风闻,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偏偏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泄密事件!原来议和的时候,双方往来的文书,都是崇祯与陈新甲之间手诏往来。有一次,马绍愉从东北带回一份绝密材料,陈新甲看完后,忘了收起来,就放在了书桌上。家仆误以为这只是一份普通的塘报,照例拿出去传抄。

  结果搞的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来朝廷暗中与清朝议和!言官们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指责他擅主和议。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崇祯才是幕后的“主谋”,崇祯这个人死要面子,“事成则分其功,事败则委之司马”。他就怕议和未成,消息反而泄露出去,引起纷争,牵连到自己。

  崇祯当即下诏将陈新甲逮捕入狱,并让他做出解释。陈新甲也犯了糊涂,在狱中他向皇帝上书,反而说自己议和有功无罪,这更是让崇祯恼火,虽然有许多朝臣请求,但崇祯依然下诏,将兵部尚书陈新甲在7月22日斩首示众,什么叫替罪羊,陈新甲就是!经陈新甲之事,朝臣们再也不敢谈论议和二字。

  清朝那边消息不灵通,直到10月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明朝拒绝议和呢,于是调派军队,再度杀入关内,清军绕过北京城,攻入山东境内,先后“攻克八十八城,逼降六城,俘虏三十六万人,掠得黄金一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两”。

  其实议和并不是什么屈辱,双方自取所需,明朝需要将重点放在对付国内的农民军身上,但崇祯性格上存在严重缺陷,且不懂用人之道,与朝臣们搞的离心离德,为明王朝的覆灭打下伏笔。如果他真是位有魄力的皇帝,就该乾纲独断,不该犹犹豫豫,死要面子。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崇祯与清朝议和拿大臣顶罪朝臣寒心社稷崩溃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5964a2a739384757101ee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