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11-09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的相关内容: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的失踪,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它与和氏璧的失传、武则天无字碑以及宋太祖的去世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四大谜案之一。这个谜案延续六百年之后,近年来突然出现了好几种说法,

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

明朝第二代皇帝 建文帝的失踪,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它与和氏璧的失传、武则天无字碑以及宋太祖的去世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 四大谜案 之一。这个谜案延续六百年之后,近年来突然出现了好几种说法,都说 破解 了这个历史之谜。然而,仔细看来,他的下落是个谜,他的身世也充满传奇。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他在位时,太子朱标就去世了。朱标有五个儿子,长子朱雄英也先于父亲夭折。按照封建礼法的规定,大明朝的皇位应该由太子的二儿子朱允炆接替,但朱元璋赏识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燕王朱棣。朱棣聪颖,而且英武有谋略,文武双全,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朱元璋认为这些儿子中,只有朱棣是最像自己的,因此,他内心里更希望立朱棣为继承人,但他又担心以 立能 代替 立法 ,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就郑重其事地将这个问题提交大家讨论。有的大臣怕得罪太祖,就缄口不语;有的大臣觉得这是太祖心中有鬼,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当作 问题 提了出来,有损体统,便干脆质问太祖: 如果立燕王朱棣为储,那么,陛下的其他儿子就不会有想法?陛下又准备置他们于何地呢?

朱元璋没办法,只好立长子的次子 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本来是应该的,但朱元璋的这番折腾,无疑点燃了朱棣心中篡夺皇位的欲火,为日后宫廷事变埋下了祸根。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在明朝历史一章,其中有 郑和下西洋 一节。郑和下西洋的事,就发生在明成祖朱棣时代。历史教科书上称,郑和下西洋到过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带去瓷器、丝绸,换回香料、珠宝,加强了中国与所到各国的友好关系。其实,明朝正史上明确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惠帝,就是建文帝。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成祖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了,于是派遣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建文帝是否葬身火海,这在当时就引起过人们的怀疑。《明史》中就说: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即有人说建文帝从地道中逃走了,并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正统五年(1440) 建文帝 失踪 才39年,有一个年已九十的和尚从云南到了广西,称自己就是建文帝。当地知府听了吓坏了,赶紧向朝廷汇报。朝廷派人查出这个和尚并不是建文帝,年龄也不相符。结果,这个和尚坐牢了。

这个故事中的一个细节 朝廷派人调查,使人感到蹊跷:如果建文帝当年已经被火烧死,现在还用得着什么调查?下令知府抓住这个 假冒伪劣 便是了。之所以还派人调查,显然朱棣还想 看个究竟 ,而这一念头的产生,只能说明他当年对安葬的 焦尸 身份存有怀疑。

《明史纪事本末》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建文帝流浪三十九年,在明英宗正统二年(1438)被人认出,朝廷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宫中有个老太监,名叫吴亮,过去曾侍奉过建文帝,叫他来辨认。建文帝一见,就问: 你是吴亮? 吴亮回答说: 我不是。 建文帝说: 过去在御便殿,有一次我吃饭时,掉了一块肉在地上,你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你忘了? 太监吴亮闻言大哭。建文帝从此入居宫中,寿终正寝。

还有个现象,也使人容易想起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被烧死,即有明一朝,一直没有皇家子弟祭拜建文帝陵墓。建文帝本来有兄弟五人,除了早年夭折的老大之外,还有三个弟弟,如果燕王朱棣安葬的真是建文帝夫妇,那么,应该有朱氏子弟上坟祭拜,但时至今日,连建文帝的坟墓在哪儿都没有人知道,哪还谈得上祭拜呢?

郑和西洋找允炆

建文帝像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朱元璋去世时,除了留下立储朱允炆的遗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交代:分封各地的儿子们,在三年之内不要回京奔丧!这显然考虑到燕王对孙儿皇位的威胁。事实果真如朱元璋所料:他去世的消息刚刚传出,燕王朱棣立马南下奔丧。当他到达现在的江苏淮安时,被兵部尚书齐泰派人侦察发现,立即以太祖遗诏的名义,责令朱棣回北京。

毕竟是亲父亲去世,连遗容最后都不能看一眼,燕王朱棣实在悲恨不已,他与其他兄弟们一样,只好含泪走回自己的封地,但他内心里对这个侄儿的愤恨,已经不言而喻了。想除掉这个侄儿取而代之?谈何容易!有父王的那道遗诏在,兄弟们连南下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是,机会还是由这个侄儿送来了:侄儿的 削藩 ,不正为他 清君侧 提供了最好的借口吗?

谋臣姚广孝为燕王起兵做了两件事:一是铸造钱币,为朱棣提供充足的财源;二是在燕王府地下挖了一个巨大的兵工厂 造剑。为了掩盖铸剑的声音,姚广孝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很大的池塘,养了成群的鹅鸭。叽叽嘎嘎的鹅鸭叫声,将锻铁铸剑的动静全部混淆了。

有了经济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朱棣开始 清君侧 。但是,大明江山经过朱元璋几十年的治理,燕王想一举 靖难 ,确非易事。从洪武三十一年起,前后经过两年时间,燕王这边攻下一块,那边又丢失一片,进进退退,虽然也曾打到长江北岸,但很快又要回兵护城。这刘春天膏方网样的拉锯战,消耗了燕王的实力,也磨灭了他进取南京的激情,他准备回北京,继续安心地当他的 燕王 。

见此情景,姚广孝给了他一剂强心针 燕王,你征战两年,是争皇位,还是要地盘?燕王说: 不要地盘,要皇位。 姚广孝说: 这就对了!陛下可以领轻兵,直取南京,何必回顾地盘?

朱棣闻言豁然开朗。

建文帝不知所终

燕王带领的精锐之师驾船擂鼓,从江北南下。朝廷守军在江南一看这阵势,纷纷逃溃。建文帝派人过江议和,愿意划江为界,叔侄各占一边,但胜券在握的朱棣哪里舍得放下唾手可得的皇位 他断然拒绝了侄儿的请求。1402年六月初三,燕王的部队攻占南京皇宫。当燕王进入皇宫时,皇宫正烈火熊熊,建文帝已不见踪影,皇后以及7岁的皇太子文奎都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下令清宫三日,只找到了建文帝的第二个儿子 2岁的文圭。几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就出现在这里。

正史记载称,燕王朱棣进宫找了三天后, 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即宫中人从火堆中扒出了两具尸体,说是皇帝和皇后的。由于尸体是已经被烧焦了的,因此难以认清到底是不是 帝后之尸 ,但史书中依旧记载称,朱棣见了被烧焦的尸体后,抚尸痛哭,称: 我是来帮助您整治朝廷的,您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随后,朱棣下令以帝后之礼仪、隆重安葬了这两具焦尸 既然建文帝死了,那么,他也就安然地走上金銮宝殿,成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也即明成祖。

建文帝在宫中葬身火海,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即《明史纪事本末》中的 出家为僧说 。该说认为,朱棣破城时,建文帝知道这个叔叔一向手段毒辣,决定 自决 携宫妃们纵身火海,一了百了。这时,一位老太监出来制止说: 陛下,您爷爷临死时,给您留下了一只铁箱子,让我在您大难临头时,把箱子转交给您,这个箱子现藏在奉先殿内。 宫人立即从奉先殿抬出这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 僧尼身份证;三套僧衣,一把剃刀,还有一封遗书,称 建文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这样,建文帝等三人立即剃头、换衣,带着九个人,来到位于太平门内的一扇小门 鬼门。小门仅能容一个人出入,九个人弯着腰,从这个狭窄的通道出去,外面是水道。水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僧人。僧人招呼建文帝等上船,并叩首呼 万岁 。

建文帝问僧人: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僧人答道: 我昨夜做了个梦,梦见你爷爷。他也是个出家人,叫我今天在这儿等你,接你入观为僧。

从此以后,建文帝出家为僧了。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建文帝出家为僧一说很难成立,原因是燕王朱棣派兵已将皇宫层层包围,建文帝想出逃是不可能的;再说,后人在南京明皇宫四周并没有找到所谓的 鬼门 御沟 等暗道。可也有人认为,大火之后,除了皇帝和皇后不见了之外,建文帝的大儿子、7岁的朱文奎也不见了,也没有记载说找到过儿童的尸体,也就是说,朱文奎可能跑了 既然7岁的孩子可能出逃了,那么,建文帝为什么就不能逃命出去呢?

燕王找到建文帝2岁的小儿子之后,将这棵幼苗囚禁起来,直到这个侄孙57岁才被放出来。史书记载,57岁的朱文圭被放出来时,除了会大小便和要吃的之外,什么都不知道,连牛马都不认识。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刘家港

两种说法

新说迭出

关于建文帝出逃为僧的下落,除了上述的回宫老死之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五种新说法。

福建宁德说。几年前,福建宁德蕉城区上贝村发现两座古墓,当地学人提出怀疑,说是建文帝夫妇的墓。然后,又有人根据这些怀疑而编成了一个有关建文帝逃亡至此的完整故事。

此外,还有湖北洪山宝通寺说,江苏吴县说,四川望京寺说,湖南新田武当山说,青海瞿昙寺说,贵州 红崖天书 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是 后起之秀 ,用毛佩琦先生的话说,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的探讨,目前已经 几乎无路可走 ,这些 新说 虽然对探究建文帝下落之谜有益,但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说服世人,至少从目前看来,它仍将是个谜。

扩展阅读

明朝建文帝的故事

明朝 靖难之变 中,建文帝的生死去向成为千古之谜,各地均有传闻,而史书记载却凤毛麟角。据《中国历代帝王录》记载: 建文帝出逃后,以西南为据地,频繁出黔川、湘等地,建修寺院,流浪达39年之久。 《明史记事本末》载: 正统五年三月,建文帝与程济入黔,后至贵州广顺罗隐寺,并题诗壁间。 这两部史书都提及建文帝入黔,并在罗隐寺为僧,罗隐寺即为今天长顺县改尧镇白云山,这是建文帝入黔的重要史据。

白云山位于长顺县改尧镇与贵阳市花溪马林乡交界处,距长顺县城54公里,山上有关建文帝的遗迹颇多。据《广顺州志》载: 东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白云落。 1372年,当建文帝来到花溪斗笠寨时,见一朵白云飘至一座大山前不走了,登山即见方广百亩,俯视万山拱若禁卫,帝喜曰: 此吾托足处也。 后便将此山曰为 白云山 ,将罗隐寺改为白云寺。后有广顺金筑安抚司金镛为它建庙,租田招僧,香火旺盛,各地朝拜云游者络绎不绝,成为贵州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今白云山还留存寺塔,华表,望天洞、天子洞、三漏窝、帝跸洞,潜龙阁、白马洞、跪井、青龙潭、南京坪等古迹,还有清晰可见的建文题诗。

不表建文帝在 靖难之变 中的境遇,且说大约在永乐10年期间,朱允火文一行从云南入贵州,转到广顺白云山,看到这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偏僻安静,遂驻足白云山,巧的是山上洞内东面有两个石窝,一个会漏米,一个会漏盐,恰够建文旁食用。一个老和尚曾以此奇写下一幅对联:

洞天偶引困龙眠,消魂万里。

石窝够充真主饥,隐恨千秋。

建文帝驻足白云山后,常常怀念官庭生活及亲信官员们,便赋诗于石碑之上,今依然清晰可见,诗云:

翠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干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官中云气散,朝无阙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苍海碧云深。

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继绝红尘守法宗,清高不与世人同。

牢锁心猿归定静,莫教意马任西东。

禅杖曾挑沧海月,袈裟又接祖师风。

吾今满眼空门事,几个知音悟了功。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茅屋与团瓢。

南游嶂岭千层拱,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兖龙袍。

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

建文随诸臣在白云山期间,常休憩于 天子硐 ,洞中有长巨石约2米余,宽70厘米,故名石龙床,洞外有一井,要饮此水必跪而方可取之,故名 跪井 ,此井常年不枯,水质清冽,食之甘甜解渴,来此游人无不争饮此水。

建文在白云山修行时,民间传说十分丰富,悬谜之事颇多。相传有一青年常常来与建文下棋,后来建文觉得此人奇怪,便问这青年居住哪里?那青年随后一指说: 在后山边。 建文帝好奇,便相约到那青年家中看看,那后生也不推辞,便引建文帝来到后山一龙潭前,笑着说: 我就居住在这里。 建文听后便哈哈大笑说: 你会撒谎,此处是你能居住的吗? 那后生不搭话,打一个翻滚不见了,这时只见龙潭内有一条小青龙口出人言道:皇上,我在这里呢!建文一看是一条小青龙,便说: 能否再变大一点? 那龙听后,便一翻身,只见身体如水桶般粗,张牙舞爪展现眼前,这一变化,可把建文吓坏了,便随口骂道: 孽障。 那龙一听封它不好,一涌水伸爪抓来,抓不着建文,却把龙潭口的石壁抓了五个龙爪印,如今仍依稀可见,此潭因此而得名 青龙潭 ,现为白云山一奇景。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即 大赦天下 ,并和侍臣们谈起永乐皇帝(即明成宗朱棣)认为他对惠帝朱允火文未免过苛,株连太大,非大德之为,便着人到西南地区寻觅建文帝,当这消息传到建文耳里,建文也忖度英宗不会加害于他,便着人向地方官员告知身份,这时,追随建文的群臣已不在人世,地方当即派人护送建文离黔赴京。在离开时,建文帝赠给离白云山不远的寺庙长老一颗树作为离别纪念,如今这棵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名为银杏大王,树高约40余米,胸围达15米,覆冠约400平方米,当地人民视其为 神树 ,该树位于距长顺县城37公里的凯佐乡,政府立碑加栏作为古树名木给予保护。建文帝到北京后,英宗皇帝当即让老太监吴亮辩认真伪,吴亮视建文左趾,黑痣犹存,再谈及当年宫中旧事,建文记忆犹新,对答无误,于是就被安置宫中养老,称 老佛 ,寿终正寝后葬于北京西山。

建文帝走后,有一墨客游至白云山天子洞,对其祖先僧为帝,建文先帝为僧深为感慨,写下联云:

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看兴亡,法席难追白云寺;

君不死竞归,臣不归竞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识景阳宫。

七百里燕子归来,叔不以父命为尊,侄难知天伦为重。

四十年困龙无用,君竞得人归故土,臣不幸魂落他乡。

现在长顺县改尧镇巴茅哨有一杉树王,相传系建文帝遁迹白云山时所植,该树干胸径2。07米,根系展露范围直径12。74米,高38米,挺拔直立,枝叶苍翠如伞,根系盘根错节,周围的布衣人民视其为神树,常到树下烧香祈祷。关于建文帝与白云山悬谜之事相传较多,在此不在一一例举,就现在的白云山而言,古迹依然还在。长顺县委、政府竭力筹款复其原貌,多次修茸,日趋轮角,原貌再现,是人文旅游不可多得之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4c3b05a373b6c1100166e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