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意外大发现:西藏首次发现了鸟类足迹化石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10-09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意外大发现:西藏首次发现了鸟类足迹化石的相关内容:足迹化石(trackfossil)是遗迹化石的一种。指保留于沉积岩层面上的动物足印化石。一般多是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的足印,据之可以判断动物个体的大小、四肢的类型、行动的方式等,并可用以确定

足迹化石( track fossil)是遗迹化石的一种。指保留于沉积岩层面上的动物足印化石。

一般多是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的足印,据之可以判断动物个体的大小、四肢的类型、行动的方式等,并可用以确定岩层的顶、底面。足迹也有用于指单独的足印化石,而连续的有方向性的的足迹称为行迹。

1817年,考古学家HenryR.Schoolcraft 和 ThomasH.Benton 在美国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的一块石灰岩石板上,发现了两个人类的脚印,长约10.5英寸,脚趾较分散,脚掌平展,与长期习惯于不穿鞋走路的脚印相近。脚步强健有力,脚印自然,各种迹象均表明:其压痕是在岩石很软时踩上去的。据鉴定,这块石灰岩石板有2亿7000万年的历史。

2023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学者宣称他们在西藏首次发现了鸟类足迹化石,这意味着在白垩纪晚期,发现区的古环境与如今大相径庭,大量水鸟曾活动在淡水湖泊周遭。

化石的研究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丑春永硕士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等在本期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撰文描述了这批足迹标本。

现生的滨鸟类

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青藏高原今天所处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喜马拉雅山脉分布着三叠纪的海相灰岩,20世纪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中,古生物学家在此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和珠峰中国旋齿鲨的化石。至侏罗-白垩纪时期,我国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逐渐脱离海洋环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与当时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龙等动物生活在湖岸边,如在芒康发现的拉乌拉芒康龙和酋龙等。但是,在随后的白垩纪中,西藏的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几近为零,在过去几年中,古生学家陆续进入西藏考察,但所获不多。

2023年7月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大一学子陈星儒以及另外四名学生,在陈宝国教授的指导下,在西藏昌都丁青县进行社会实践。一日,队员央金卓嘎在丁青县一处山坡,意外发现了一块满是虫迹的砂岩,上面的奇怪凹坑吸引了大伙的注意,难道是恐龙的足迹?陈星儒告诉记者,我听过一些恐龙的讲座,知道在中生代地层较为容易找到这些动物的足迹,遗憾的是,当地没有找到更多。

西藏鸟足迹化石

回校后,陈星儒和徐焓天找到了该校研究恐龙足迹的邢立达副教授请求鉴定。这不是动物的足迹呢,邢立达很快就否定了,应该是一些沉积的构造。正当学生们失望之余,邢立达眼前一亮,就在足迹的旁边,有两个非常不起眼的三趾型印迹。那是典型的鸟类足迹,只是大家都被旁边很深的大足迹吸引,没有留意到而已。他回忆道。

经过细致的研究,这些鸟类足迹可以归属到韩国鸟足迹(Koreanaornis)。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化石表面还有很多无脊椎动物的潜穴,很可能是蠕虫等动物留下的。韩国鸟足迹属于鸻鹬类足迹,鸻鹬类在英文中被称为Shorebirds,直译为滨鸟类,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典型栖息地包括滩涂、盐场、淡水湖、咸水湖、湿润的田地和草地的浅滩部分,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一般跗跖部和喙较细长,便于其在湿地活动和觅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学生们在西藏考察

这些有大一学子发现的韩国鸟足迹,是昌都地区,乃至西藏在白垩纪存在过古鸟类的首个确凿证据,这在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环境复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作者之一,权威恐龙足迹学者洛克利教授告诉记者。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意外大发现:西藏首次发现了鸟类足迹化石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23687abc8e9a6d230cebd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