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将皇位归还给李氏?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武则天为何将皇位归还给李氏?的相关内容:武则天死后传位给谁了?武则天历史回顾。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权势空前强大。武则天与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早夭。次子李贤被高宗立为太子
武则天死后传位给谁了?武则天历史回顾。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权势空前强大。武则天与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早夭。次子李贤被高宗立为太子,这个儿子才能出众,深得群臣敬服。武则天深感这个儿子是她夺权路上的一大障碍,在680年,武则天派人诬告李贤谋反,废其太子称号,不久又派人把他杀死。
于是高宗就立三儿子李显为太子。唐高宗死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 太后 ,但事实上把持朝政,影响全局。唐中宗打算封自己的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岳父大人韦玄贞为宰相,遭到裴炎的阻止。裴炎有助武则天临朝之功,深得武则天宠信,所以有恃无恐,敢顶撞皇上。中宗很不爽,说了句气话:就是把天下全部给了韦玄贞也未尝不可。裴炎把这话传到武则天耳里,武则天震怒,废中宗为庐陵王并贬出长安,自己接过李唐王朝,称帝即位,是为武周皇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了皇帝,当然要考虑皇位的继承之事,也就是立皇储的问题,这是帝国的一件大事,不容闪失。按一般规矩,皇帝首立长子,次立其他儿子,再次立弟,或是立孙,或是立本姓宗室之人。无论如何,不能让皇权旁落到异姓手上,这是最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按照皇权不旁落异姓的原则,武则天应该将帝位传给武氏。因为考虑到了这一层,武则天废三儿子李显后,强迫四儿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东宫,立为皇储。可是武则天的娘家人见此不乐意了,武则天当皇帝,这天下就是武氏的天下,怎么能传给李旦呢?李旦再怎么改姓,他还是李治的儿子,还是李家的后人。武则天的两个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更是积极活动,企图让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皇储,以巩固武氏权力。武承嗣授意王庆之等人上表,要求立武承嗣为太子。
武则天就问,李旦已经被立为太子,为什么要废掉改立武承嗣?你倒是给个说法啊。王庆之就搬出“自古以来未有立异姓为嗣者”的理由,讲了一番大道理。王庆之的道理委实没有错,现在是武氏天下,岂可以李姓后人为皇储。她武则天虽然强迫李旦改姓武,可一旦李旦摆脱她的控制,肯定会恢复李姓,只认父系血统,周武王朝就得结束,这不能不让武则天担忧。
其实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可每一次征求大臣意见,都遭到反对。武则天非常恼火,借故屠杀和罢免一批“拥唐派”,后来再征求意见,群臣就装聋作哑,立武三思为太子的事就搁置下来了,但并未完全消除她要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心思。真正让武则天放弃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恐怕还是狄仁杰那的一番话。698年,武则天询问狄仁杰:我想要改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子,你认为怎么样啊?狄仁杰说:陛下与武氏弟兄是姑侄关系,与庐陵王是母子关系,姑侄与母子,你认为哪个更亲呢?当然是儿子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等陛下千秋万岁之后就能入太庙,与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而自古以来,哪有皇帝在太庙供奉姑母的呢?
这一席话无异于一盘冷水,浇灭了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希望。这句话的要害在于,一代女皇武则天并没有活在丈夫李治的阴影下,但她却无可奈何地活在夫权之下。她万上之上,一言九鼎,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她却无法改变一个现实,那就是整个社会被夫权所掌控。夫权是旧时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丈夫对妻子的统治和支配权力。
即女方嫁于男方后,便脱离父家而加入夫家,身份、姓氏均依其夫,其子女姓氏也依夫家,其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归夫所有。妻子再能干,也要生男育女,继血统,承祭祀。夫权的形成源于古代婚姻的流变。人类最早出现过群婚制,“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之后出现过族内婚和族外婚,再后又出来了对偶婚,其中包括“望门居”和“居妇家制”的婚居方式。
“望门居”是指男女分别在自己的母氏族内生产和消费,男子到异姓女子氏族中过着“夜赴晨归”的同居生活,就有点像现在的“一夜情”那样,那会还没有夫妻稳居的家庭生活。而“居妇家制”则进了一步,丈夫到妻方家生活,有点像现在的“上门女婿”,血统按母氏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子女姓氏也随母系。
随着金属器的使用,使犁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男子承担了大量的农业重体力劳动,男子社会地位提升,逐渐掌握剩余产品的支配权。经过漫长的婚姻家庭氏族斗争,人们逐渐由“居妇家制”改为“居夫家制”,女娶男嫁变为男娶女嫁。如《白虎通》中说“嫁者,家也。”“嫁”表示女子到男方以夫家为家。“娶者,取也”,表示男子把女子取到自己的家里来。子女从父不再从母,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姓氏按父系确认,母系社会被打破,父系社会形成,在社会中开始体现出鲜明的夫权支配色彩。回头看武则天,她纵是坐有天下,仍然逃不出夫权。夫权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唐高宗、甚至唐李宗族对武则天并无统治和支配权,但整个社会,李氏夫权仍然对武则天有无形的控制。
换言之,武则天虽贵为皇帝,想要什么有什么,似乎天下没有她摆不平的事,但在世俗的眼里,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妇,这一定位或说归属关系始终未曾改变。当时的很多朝臣,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武周的臣子,而是李唐的臣子,把武则天的权力归为李唐所有,反对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亦是理所当然。或许正是考虑到哪怕作为一个女皇也无法抗衡的夫权,武则天始终不敢强硬地立武三思为皇储。其实,为了权力连儿子都舍得杀掉的武则天,她要真的处理掉两个儿子,立武三思为皇储并不是做不到。
问题是,这样做对武则天有什么好处呢?在夫权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他立武氏而废李氏,只会让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就像狄仁杰所说,死后连香火都不配享受,折腾一番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正是这一点自私的心理占胜了她的偏执行为。
699年,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召回,重新立为太子。至于为什么立李显而不是立李旦,固然是受“立嫡为长”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对夫权的尊重,毕竟,李显是唐高宗生前立的太子,李旦则是她武则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让李显归位,表明对李唐王朝的延续,对夫权的尊重,这就顺应了世态民心。想必在武则天内心里,她对婚姻与姓氏这种男权力量,是相当的绝望无奈,留个无字碑,任由你们说去吧。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有儿子武元爽、武元庆。武元爽有两个儿子,武承嗣、武承业;武元庆的儿子是武三思。因此,武则天与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是姑侄关系;武承嗣、武三思二人是堂兄弟关系。武则天在世期间,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想做太子,进而在武则天之后继任大周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武承嗣曾令其党羽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未能成功。后来,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为亲王,又为宰相,权势太重,建议罢免武承嗣的宰相职务,武承嗣遂被罢为特进。唐中宗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后,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
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曾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不过被狄仁杰等人所驳。武则天驾崩后,武三思更加专横跋扈,构陷忠良。与韦皇后、上官婉儿潜通,儿子武崇训跟媳妇安乐公主密谋废节愍太子李重俊,让安乐公主当皇太女。李重俊因此起兵,诛杀武三思及儿子武崇训及其党羽。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武则天为何将皇位归还给李氏?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ed4787d0c0990a6c0e9c52.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曹丕为何会拜华歆为司徒,成为位极人臣的曹魏三公?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孙权的使者华歆为什么可以当上位极人为何只要李勣明确支持唐高宗,就不用担心长孙无忌?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东吴的灭亡时间为什么要比蜀汉晚了将近十七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灭亡的时间为什么比盟友季汉(蜀汉)孙策临终前为什么托孤于文臣张昭,而不是武将周瑜?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策临终前为什么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不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
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就是最后一个脱离苏联独立的国家,它的领土面积是亚洲第三,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的强国。谯周投降魏国之后,为什么能受封阳城亭侯?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记载:“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鲁智深的人设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的兵器是水磨禅杖?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兵器为什么是禅杖的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哪位皇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如何被吴用和公孙胜给架空了?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江上梁山之前,“托塔天王”晁盖就已经有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