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08-06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相关内容: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读于2011年9月下旬)第一篇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第一节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P2:魏、晋的兴亡递嬗,不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万绳楠 整理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读于2011年9月下旬)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一节 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P2: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P5:西晋有三大孝:王祥、何曾、荀顗。

第二节 司马氏的夺权斗争

P12:司马氏所以能够夺取到曹氏的政权,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司马懿的坚忍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缓无能之士所能比。二是司马氏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三是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曹氏相同,本属曹氏一党,但后来却转变政治立场,站到司马氏一边。

第三节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P19:西晋统治者标榜儒家名教,中正以 品 取人,品指 行性 ,即指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秩序的道德标准。而豪族与儒门是同义词,因此选举变成 门选 。门选起着巩固豪族统治的作用。

第四节 附论吴、蜀

P25、26:综上所述,可知魏晋统治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为寒族,非儒家。与之相同的是蜀国的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为服膺儒教的豪族,与之相同的是东汉、孙吴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另有袁绍。东汉、袁绍、孙吴、西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相承的。魏、蜀的出现与灭亡,反映了豪族儒门统治的动摇与稳定。社会阶级的不同,决定了魏、蜀与东汉、袁绍政权、孙吴政权、西晋不同的政治特征。从利弊来看,魏与蜀国的政治胜过东汉、袁绍政权、孙吴政权、西晋的统治。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一节 从州郡领兵到罢州郡兵

P28:可见魏末晋初之所以实行州郡领兵,是因为五等之制未复。后来,晋武帝分封诸王,州郡领兵的制度便失去了依据。只是因为孙吴未平,才暂时保留。罢州郡武备与行封建制度,是西晋政治上的两件大事,影响至巨。

第二节 分封诸王

P33:与 复五等爵 有关的人物是裴秀。(设计者与主持者)

P38:州郡由皇帝控制,封国属于诸王。八王之乱所以乱到西晋灭亡,就是因为皇帝控制的州郡无武备,而封国则有军队。山涛死前,封建制度已经实行。他说为国者不可以忘战,州郡不宜去兵,是看到了诸王一旦发动战争,朝廷将无法控制。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 格义 )

P41: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他们都是避祸远嫌,消极不与其时政治当局合作的人物。

P43: 竹林七贤 是先有 七贤 而后有 竹林 。 七贤 所取为《论语》 作者七人 的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 三君 、 八后 等名称相同,即为标榜之义。西晋末年,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 格义 风气盛行,东晋之初,乃取天竺 竹林 之名,加于 七贤 之上,成为 竹林七贤 。

P45: 竹林七贤 以嵇康(223-262)、阮籍(210-263)、山涛为领袖,向秀、刘伶次之,王戎、阮咸为附属。王戎从弟衍(256-311)本不预七贤之数,但也是气类相同的人物,可以合并讨论。

P51:清谈误国,正因在朝廷执政即负有最大责任的达官,崇尚虚无,口谈玄远,不屑综理事务之故。

P53: 格义 的比较,是以内典与外书相配拟; 合本 的比较,是以同本异译的经典相参校。二者不同,但形式颇有近似之处,所以说 以经中事数配外书,为生解(子注)之例 。例者,格义的形式如同合本子注之例也。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一节 赵王伦废立

P56:西晋八王之乱的中心人物为赵王司马伦。赵王伦的谋主为孙秀,大将为张林。此三人都是天师道(五斗米道)中人。

第二节 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第三节 张昌起兵

第四节 李特起兵

第五篇 徙戎问题

P67:郭钦的话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魏初人寡,所以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二是宜乘平吴之威,出北地、西河等郡之戎;三是于平阳以北诸县募取犯了死罪的人并迁徙三河三魏现有士家四万户以充实北地、西河等郡。三河指司州河南、河内、河东三郡。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一节 五胡次序

P74:胡,羯,鲜卑,氐,羌,五胡之次序也。

P75: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第二节 羯族

第三节 氐族

第四节 鲜卑(释黄须鲜卑奴与白虏)

第五节 卢水胡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一节 胡族的汉化

P91:在文化方面,胡族上层的文化都很高。

P92:刘渊、刘和、刘宣、刘聪的共同特点是:都好学,都喜读经史。

第二节 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 东北、西北与南方

P104:晋代自八王之乱以来,战乱相寻,天灾迭萌,人民除了不能走或不愿走的以外(此种人产生的影响与流民一般大),都外逃以避难。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人口,也凭藉武力,强迫徙民。由此出现了北方人口大流动的现象。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的。

北方人民的大规模流动,是从刘渊起兵开始的。特别史在晋怀帝永嘉七年洛阳陷落之后。

P104-105: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有三: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慕容政权之下。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的领域。流向南方的一支,侨寄于孙吴的故壤。影响所及,不独前燕、前凉及东晋的建国中心与此北方的流民有关,即后来南北朝的士族亦承其系统。

P106:至于北人南来避难,约略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至长江上游,一至长江下游。路线固有不同,在避难的人群中,其社会阶级亦各互异。南来的上层阶级为晋的皇室及洛阳的公卿士大夫,而在流向东北与西北的人群中,鲜能看到这个阶级中的人物。中层阶级亦为北方士族,但其政治社会文化地位不及聚集于洛阳的士大夫集团,除少数人如徐澄之、臧琨等外,大抵不以学术见长,而以武勇善战著称。下层阶级为长江以北地方低等士族及一般庶民,以地位卑下及实力薄弱,不易南来避难。人数较前二者为特少。

P115:以上东北、西北、南渡三线,南渡的最多,流向东北的次之,流向西北的又次之。流民亦非一往而不返,有回徙的。不徙有事发生,徙则有大事发生,南北朝无一大事不与徙有关。

第二节 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

P123:然则,坞名或起源于西北。西晋末世中原人民不能远徙的,借此类小障、庳城以避难,坞遂在北方广泛发展起来。《说文》所谓小障、庳城,略似欧洲的堡,非城。城讲商业交通,坞讲自给自保。城大坞小。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P155:太元初,谢玄所组织的以彭城刘牢之为首的 北府兵 ,主要是楚人。北府兵集团亦可名之为京口楚子集团。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第一节 梁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灭亡

P173:梁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建业、江陵两士族集团的腐朽,而不是梁武帝的废嫡立庶。南朝商业城市发达,士族喜居都邑,特别是集中于建业和江陵,都邑一旦被攻破,士族也就被摧毁。北方宗族与农业土地有关系,不在都市,所以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下去。这影响到隋唐以后的历史。

第二节 陈与南方蛮族

P176:南方土豪洞主乘侯景之乱兴起,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为率兵入援建业,因而坐拥大兵,二为啸聚徒众,乘着州郡主将率兵勤王的机会,以依法形式或强迫取代其位。继梁朝而起的陈朝,不得不承认这种事实,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一节 北强南弱之形势

P193:南北比较,经济、武备,北方远胜于南方。

P194:在古代以耕织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优胜也就是经济的优胜。

第二节 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P196:北朝之所以不能一举并吞南朝,主要在于内部民族与文化问题没有解决。北朝民族问题极为复杂。政治上的统治者为胡人中的少数胡人。除此极少数的胡人统治者以外,另有其他占绝大多数的胡人与汉人。问题的发生不仅在胡汉之间,而且在胡人与胡人之间。北朝整个胡族不及汉人多,统治者胡人又不及被统治者胡人多,以此极少数人统治极大多数不同种族的民族,问题遂至无穷。

第三节 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P202:东晋南朝曾经北伐,但都未成功,究其原因有四:一为物力南不及北,二为武力南不及北,三魏运输困难,四为南人不热心北伐,北人也不热心南人的恢复。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P208:东汉以来评论人物,标准有两条,一为姓族,讲整个家族 二为人伦,讲个人才智。

崔浩之死,或以为原因在民族方面(华夷问题),或以为原因在宗教方面(佛道问题),其实这二者都不是崔浩之死的主要原因,主因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在崔浩欲 整齐人伦,分明姓族 方面。

P211:崔浩代表汉、魏、晋北方士族,崔浩的思想代表汉、魏、晋北方士族的思想,种族、宗教观念与他的阶级观念是一致的,是主从关系。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一节 六镇含义及北魏的设防问题

P226:六镇原指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沃野,后来变为北方城镇的总称, 六镇 应该是六镇及其他。

第二节 北魏的兵

P228:北魏的兵有两种,一种是鲜卑兵,一种是非鲜卑兵。

第三节 六镇起兵的原因

第四节 六镇兵的转手,北齐的建立

P237:六镇兵经过三次转手。第一次由破六韩拔陵转到葛荣手上,葛荣赖之以继续与洛阳统治者作斗争。第二次从葛荣转到葛荣的镇压者尔朱荣手上,尔朱荣欲倚之以壮大自己的势力。第三次从尔朱氏手上转到高欢手上,高氏赖之以建立东魏与北齐。

第五节 北齐的兵

第六节 杨隋、李唐非出自六镇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一节 北齐的鲜卑化

P251:北齐的民族成见很深。这种民族成见以 化 分,非以血统分。其表现为占据统治地位的鲜卑化人,反对、排斥与杀害汉人或汉化之人。北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常情况,是因为北齐的建立,依靠六镇军人。而六镇军人作为一个保持鲜卑化的武装集团,本是洛阳文化文官集团的反对者。六镇起兵是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反动。这种反动,在北齐的鲜卑化中,表现出来了。

第二节 北齐的西胡化

P252:在北齐,西胡化的风气也很盛。所谓 西胡化 ,是指那些鲜卑或鲜卑化贵族,沉溺于西域的歌舞、游戏与玩物中,甚至想做 龟兹国子 。北齐起用了大批西域胡人,专门从事游乐。按照 化 的原则,如果那些鲜卑贵族继续沉溺下去,将会为西胡所同化,变成西胡人或西胡化人。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一节 北周统治者宇文氏之由来

第二节 东西魏的形势,府兵制的创立

P260:柱国大将军八人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所谓 六军 ,即指六柱国大将军所领之军。在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名义上有八个,实际上为六个。宇文泰 位总百揆,督中外军 ;元欣以 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 。始建府兵,所以设八柱国,是仿照鲜卑八部、八国之制。而六军则是依据周官之文。

P261:概而言之,从仿照鲜卑八部(八国)之制设八柱国看,从分团统领,自相督率,不编户贯看,从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为府兵看,从府兵有选择官吏之权看,府兵制初建,是鲜卑兵制,是部酋分属制,是兵农分离制,是特殊贵族制。此制之创立,实以鲜卑旧俗为依归,所以要比附周官之文,不过是笼络他部下的汉人而已。

第三节 关陇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

第四节 周武帝、隋文帝对府兵制的改革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一节 南北社会的差异

第二节 南北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第一节 佛教之于中国(夷夏之辨)

第二节 佛教之于道教

第三节 佛教之于四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cf065f4b04158fa10fdb6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