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文人就爱美食王羲之与[牛心炙]的因缘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07-16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文人就爱美食王羲之与[牛心炙]的因缘的相关内容:王羲之是知名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除了书法成就外,王羲之还有一段与「牛心炙」有关的千古美谈。王羲之好吃鸮炙?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西元九八三年)所编成的《太平御览》一书中,

王羲之是知名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除了书法成就外,王羲之还有一段与「牛心炙」有关的千古美谈。

王羲之好吃鸮炙?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西元九八三年)所编成的《太平御览》一书中,引述《晋书》说:「王羲之好鸮炙」(卷九二七)。王羲之真的好吃「鸮炙」吗?

且先说北京富家女胡雅捷说「鸮」 和「鸮炙」。在本刊第五期(二O一六年三月号),曾经介绍南宋初出现的「新八珍」是:「龙肝」、「凤髓」、「兔胎」、「鲤尾」、 「猩唇」、「熊掌」、「酥酪蝉」、「鸮炙」,其中就有「鸮炙」。「鸮炙」和其他七珍相比,似乎并非不易取得,怎能跻身于「珍」席呢?「鸮」在《诗经》中已经出现。〈鲁颂泮水〉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鸮」原被认为是「恶声」的鸟类,但因为吃了桑葚,就用好听的声音回报。

《诗经》之后,《庄子齐物论》有「且汝亦大早计,见弹而求鸮炙」的话。挟着弹弓,就想到烧烤鸮肉,是借以讽刺那些自我感觉良好、而算计太多的人。「鸮炙」名称的正式出现,或者也可以由此证明,最晚在战国时代,「鸮炙」已经是很夯的食物,大家都熟悉,所以才会被庄子引作比喻的对象。

后来在《礼记 内则》中,还将「鸮胖」列为不适宜于食用。汉代经学家郑玄解释说:「胖」指的是胁(胸部两边肋骨)边侧的薄肉。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适宜食用,或许也是因为「食之无味」吧!

误把「鸮炙」作「枭羹」

「鸮」和「枭」本来不是一种禽鸟,「鸮」只是「恶声」之鸟,而汉代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枭食母,不孝。故冬至捕杀枭首,绝其类也。」南朝刘昼《刘子贪爱》则进一步解释了「枭食母」的事实:「炎州有鸟,其名曰枭。妪伏其子,百日而长。羽翼既成,食母而飞。」并有「枭之养子,子逾(愈)长而身就害」的结论。所以「枭」是不孝的「恶鸟」,应该要趁时机捕杀,彻底消灭。

然而,晚唐的段公路在《北户录》上说:「古人尚鸮炙,欲灭其族,非为味美也。」把许慎「欲灭其族」的「枭」,和「味美」的「鸮」混淆了。而「鸮」和「枭」是否一种禽鸟,也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

北宋后期,陆游的祖父陆佃(西元一O四二——一一O二年),在《埤雅》书中,把「枭」和「鸮」加以区别。陆佃说:「枭食母。《说文》云:『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之。字从鸟,头在木上。古者天子以春解祠黄帝……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司用之。故后世于岁始祓除凶灾,取以解祠黄帝。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羹以赐百官。此遗象也。」

陆佃把冬至说成夏至,又引「古者」的说法,把「欲绝其类」的时代推到黄帝,「使百司用之」衍成汉代于五月五日做「枭羹」赐百官。做「枭羹」赐百官,则有告诫不可不孝的用意,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

对于「鸮」,陆佃则说:「鸮大如斑鸠,绿色。所鸣其民有祸。《匡谬证俗》云:『鸮,祸鸟也』……《毛诗草木疏》曰:『恶声之鸟也,入人家凶。贾谊所赋〈鵩鸟〉是也。其肉甚美,可为羹臛,又可为灸。』故《庄子》曰:『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灸』也。《诗》曰:『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言鸮食桑黮则变而美其色好其音,以况德义能革小人之非……」

「鸮」就是「鵩」,发恶声,因此主凶。贾谊因听了鸮声而作〈鵩鸟赋〉。陆佃又特别点出「其肉甚美」,可以炙烧,也可作成不加菜的「羹」。看来,「鸮炙」才是从战国传下来的美食!所以,「鸮炙」和「枭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鸮炙」是可口的美食,但如收到帝王赏赐的「枭羹」,就不免会忐忑不安了!

《太平御览》引《晋书》说:「王羲之好鸮炙」。后来的著述都跟着这么转载。但是,整部《晋书》都不见「鸮炙」这个词,《太平御览》的纪载显然有误。

王羲之尝「牛心炙」而成名

王羲之未必就不好「鸮炙」,但南宋末人祝穆曾说:「王羲之年十三,谒周顗。顗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以是知名。」(《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四十六)王羲之在十三岁时去见名人周顗,周顗大为赏识,特别先割了一块当代的美食「牛心炙」赏他,王羲之从此而闻名。这一段故事,确实见于《晋书 王羲之传》。原文是:「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王羲之生于晋惠帝泰安二年(西元三O三(癸亥)——三六一年),生肖属猪。十三岁时当晋愍帝建兴三年(西元三一五年),距离曹魏灭亡(西元二六五年)才五十一年。周顗(西元二六九(己丑)——三二二年)字伯仁,生于晋朝开国之初,当时位高望重,王导因此衔恨,但伯仁多次解救王导而没让王导知道。王敦要杀伯仁,王导没有意见,使得王敦无所顾忌。后来王导看到档案,才知道伯仁曾经多次救助自己,悲不自胜,对儿子说了「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话。

「牛心炙」是当时的顶级美食,还有以下一段故事可以佐证:晋武帝的女婿王济,是一时俊彦,但生活奢糜,晋武帝曾在他家里尝到味道非常好的「蒸肫」(肫是鸟类的胃),原来是用「人乳」蒸的。武帝很不以为然。武帝的舅舅王恺,也非常豪奢,养了一头牛,名叫「八百里驳」,牛角牛蹄常擦拭得雪亮。王济向王恺挑战箭术,用一千万钱赌王恺的牛。王恺自恃射技高超,还让王济先射。王济一箭中的,立刻呼唤取牛心来,吃了就走。(《晋书》卷四十二王济传)

「八百里驳」指颜色驳杂但能日行八百里的牛。当时驾车的主要是「牛」,牛的速度越快越珍贵。王济却以一千万钱去赌「牛心」,结果是「促左右探心作炙,一啖而去。」后人就用「赌牛作炙」记载这件事。可以想见在当时「牛心炙」的珍贵了。王济是王浑(西元二二三——二九七年)的次子,却比父亲早死,才四十六岁。他的年辈还在周伯仁之前,我们有理由相信《晋书》所说「时重牛心炙」的时间,包括了魏代。

王羲之和「牛心炙」的因缘成了千古美谈,所以后人常说「宴客牛心炙」、「他时名誉牛心炙」。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文人就爱美食王羲之与[牛心炙]的因缘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b341113e69b5b9a903f83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