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看剧识兵器:《绣春刀》里面的那些兵器有多靠谱?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04-1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看剧识兵器:《绣春刀》里面的那些兵器有多靠谱?的相关内容:其实真正的绣春刀长啥样,并没有留下靠谱的文字记载或出土实物,流传的画作也是寥寥带过,没有明确提出哪类刀属于绣春刀,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绣春刀是朝廷配发给厂卫使用的官刀的统称,其形制可

其实真正的绣春刀长啥样,并没有留下靠谱的文字记载或出土实物,流传的画作也是寥寥带过,没有明确提出哪类刀属于绣春刀,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绣春刀是朝廷配发给厂卫使用的官刀的统称,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厂卫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错银的装饰,也就起了这么个风骚的名字。

根据《大明会典》之类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笔记,绣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礼器,给近臣在礼仪、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

但是厂卫在执行他们的特殊公务时,使用这种佩刀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特务系统真正动刀子的机会没有动作片里虚构的那么多,一旦需要掏刀子,仪仗用刀也并非不能用于实战。所以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绣春刀的形制,而是它到底是可以作为实战器的礼器,还是可以作为礼器的日常佩刀。

锦衣卫三兄弟:三个人,四把刀

大哥卢剑星所使用的刀,很明显是化自雁翅刀。雁翅刀脱胎自宋代以来的平头腰刀,顾名思义刀形开展如雁翅,棱角分明。刀头厚重,利于砍劈,与卢剑星性格暗合。文物显示雁翅刀的刀头切面通常有变形处理,勾勒出非常有明朝韵味的曲线,片中的刀没有学到。

下图中第一张为《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刀八色中的手刀样式、下面两张为宋代手刀实物图。

通过下面的图可以看到,第一张图为明代双手雁翅刀,平造,错银龙吞口,工艺精湛,造型完美;图二三均为明末清初的官制雁翅刀实物,均为单手使用,图四民间打造的双手持握的雁翅刀,可以看出与电影中卢剑星手中的雁翅刀差距不大,尤其是第一张图,几乎是卢剑星手中所持的雁翅刀的翻版,最后一张图为现代仿制的雁翅刀,造型优美、做工精良。

另外、卢剑星手中的雁翅刀刀柄可以抽出,变得更长,这里是电影中比较有意思的道具设计。

二弟沈炼有勇有谋,他所用的刀接近于雁翎刀,雁翎刀相当于将平头手刀的刃部后移,收出锐利的刀尖来,并且刀尖微微上扬,整个刀身形如雁翎。与大哥的雁翅刀相比,刀姿狭长,不重砍劈而重挑刺、撩带。明代后期棉甲增多,防具变得轻薄,战场上轻便的雁翎刀也派上了用场,评书戏剧里常说的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就来源于此。

下面是三张雁翎刀的实物图,第一张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样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齐有力,刃口锋利,造型优美,实战与礼仪兼备,下面两张是龙泉某厂仿制清代腰刀,造型与明末清初雁翎刀几乎无有差距。

雁翎刀这种刀型始于南宋时代,宋金对峙时期,最初的雁翎刀雏形是宋代腰刀与金代弯刀结合的一种产物,当时金代出土的铁刀刀身较直、近刀头处刀身开始变弧,刀尖上翘,开始适合劈砍刺击。但是到了元代与明代前期,雁翎刀并不作为大规模制式武器出现和装配士兵,当时士兵普遍为延续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来的草原骑兵,雁翎刀在对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进口自日本的倭刀,马战对付骑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弯刀。明代中期以后,火枪逐步流行(后面还会说到片中出现的火枪),士兵甲胄逐渐变得轻薄,兼备了劈砍、刺击、挑杀的雁翎刀开始盛行。这种刀型结合了直刀和弯刀的优点,一般为单手持握、单刀重量不会超过1.5公斤,操作灵活、实战性能较强,刀背较厚、刀身后部平直、便于用力劈砍,刀身前端开始产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变强,也比较适合骑兵马战,刀背近刀尖处开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后流行的锁子甲和其他金属盔甲。

雁翎刀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清军的制式武器逐渐更换成了雁翎刀这一刀型,清朝建立后,明代的典章制度也被延续,雁翎刀作为明代职官佩刀受到了清代宫廷和官场的青睐,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侍卫职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刀型,大部分也是雁翎刀的形状。

雁翅刀到了清朝中期,不再流行于军队和实战、逐渐演变为装备绿营的双手带砍刀和牛尾刀,牛尾刀不但兼具雁翅刀的劈砍功能,还有刺击和划割功能,这种刀一出现就替代了功能单一的雁翅刀,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实战刀类。

这种发展与满人入关后这个民族的审美风格有一些关系,满族人的审美从瓷器、家具、等日常器物上造型丰满,宽大厚实,这种审美也影响到兵器的造型,从牛尾刀来看,刀身狭窄到刀头宽大,是一种夸张的表现形式。下面的图就是清朝中期到清末民国时期牛尾刀发展的一个大概过程。

刀柄单手用向前弯曲的弯柄,以便劈砍时刀身保持前冲之势,比如沈炼这把;双手握持的用直柄,便于双手把握方向,比如卢剑星这把,片中的刀在这一点是做对了的。片中的这两把姑且称之为雁翎刀和雁翅刀的绣春刀,其护手的设计非常令人满意,脱胎自梅花形护手,比较还原史实,其中雁翎刀的护手略有日式刀镡的气息,这在明末实物中非常常见。但是刀柄用浮雕却是浮夸得可以(明末刀柄多缠绳,或做成多棱形,极少浮雕),刀鞘的不规则装饰也很恶俗,完全没有明人韵味。

三弟靳一川的双刀是三兄弟里刀形最不靠谱的一个,附会地说,他的短刀不是以身带刀,没有明显的腰部使转,小动作很多,导致横气填胸,对心肺不利,因此他的病只能越来越恶劣。

从影片中他使用的刀法来看,似乎有蝴蝶刀法的影子,这种短刀我没有找到实物,可能是编剧和道具临时发挥,创造出来的一种刀,但是并不代表这种刀在当时不存在。图中的刀刀姿笔直,刀尖弧度较大,便于刺挑,刀柄应该是一体纯铸铜装具,可分开当做双刀使用。

双刀并不是不讲身法,所谓双刀靠走,他的动作设计并没有体现这一点。双短刀有阴手和阳手两种握法,阴手即常说的反握,可以直接用肘劲运转,十分灵巧,可在身前缠斗;阳手即正握,便于劈砍突刺,是杀手刀。片中靳一川的双刀也体现了这个思路,但总觉得是现代战术刀的打法。

《武备志》对短刀的介绍就像刀一样短:短刀,与手刀略同,可适用于马上。下面是一些明代短刀的样式:图一为明代西南地区流行的短刀,S型护手,可以格挡锁住对方兵器,图二为官造短刀,装备骑兵。很明显上图的刀与靳一川所使用的有很大区别,而他所使用的短刀在刀姿上和日式平造短刀有些类似。鉴于当时中日交流频繁,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武器方面向日本学习,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制日式刀条,装上中式的装具,当做雁翎刀使用。

很明显上图的刀与靳一川所使用的有很大区别,而他所使用的短刀在刀姿上和日式平造短刀有些类似。鉴于当时中日交流频繁,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武器方面向日本学习,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制日式刀条,装上中式的装具,当做雁翎刀使用。

赵靖忠:官方气息的枪

赵靖忠用枪,有官方气息。月棍年刀一辈子枪,枪不好练,而赵公公实际上性格也颇为自负。明代战场用的枪头重不过四两(一斤0.59kg,十六两为一斤),为的是保持冲刺时的准头,和不压枪身,运动灵活

下图是明代枪头左一为枪头骑兵枪枪头,开双血槽(类似赵大人所用的,老版水浒林冲用的也是这样的枪头),其余两张图枪头不开血槽。

下图为清代枪头,与明代的差距不大。枪这种武器到了清代以后,动荡的社会(主要是太平天国)导致了铜的使用量增加,这种增加就影响到了枪的制造。清朝中后期火器的重要性终于被朝廷所重视,兵器现代化终于由冷兵器开始转向热兵器,军队的制式武器中枪就逐渐退出了舞台。直到几十年后,中国另外一支军队又开始装备长枪(主要是因为穷),那时候叫梭镖了,你猜的没错,就是红军。

丁修:大劈大砍,相爱相杀

丁修的兵器争议比较大,有说是戚家刀,有说是日本刀,有说是斩马刀。其实戚家刀和斩马刀都只是一种统称,并非精确的形制;而戚家刀是吸收了日本刀的优点打造的。

当然他所持的兵器并不是日本浪人所惯用的薙刀和长卷,而是流行于明代中晚期的御林军刀。御林军刀这种刀型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苗刀,由明朝中期抗倭将领戚继光所创。当年倭寇的战斗力远高于明军,其中一种原因就是武器优势。戚继光与精通剑术的俞大猷分析认为,倭寇战斗力强的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视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轻盈敏捷、刀身又锋利,在许多方面皆占尽优势,无往不利。

下图中是《单刀法选》记载的《辛酉刀法》,回想一下丁修的刀法,是不是有些类似。

另外《单刀法选》中说的用弩带刀,电影中也被沈炼完好的表现了出来,沈炼的三连弩,皮质弩鞘,他所持的雁翎刀也是三尺有余。

下图为日长卷:

下图为明代御林军刀,第一把为明代御林军刀实物,第一把更偏向于现在的苗刀,下面的为现代仿制图为现代苗刀:

下图为现代苗刀:

其实苗刀这个称呼到了民国曹锟邀请沧州武术家刘玉春为武术教官,才正式定名,到了如今,御林军刀在一代代武术家的改革下,刀身变得逐步狭窄,成了今天的苗刀这种样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看剧识兵器:《绣春刀》里面的那些兵器有多靠谱?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38a9cc98c15dd66306291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