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元代大都(北京)御林军研究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04-1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元代大都(北京)御林军研究的相关内容:兀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初,挑选蒙古千户、百户、十户长及自身子弟80人为宿卫,70人为护卫散班,负责汗帐的警卫。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从蒙古各

兀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初,挑选蒙古千户、百户、十户长及自身子弟80人为宿卫,70人为护卫散班,负责汗帐的警卫。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从蒙古各千户中征召1万名精锐之士组成 怯薛
(蒙语为番直宿卫意),分编为宿卫千户、箭筒士千户、护卫散班八千户,分四番轮流宿卫大汗宫帐及管理汗廷的各种事务,号为 四怯薛 ,由博尔忽、博尔 术、木华黎、赤老温4位开国功臣统领并以其子弟世任 怯薛长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改国号为 大元 ,定都大都(今北京),而把原来设的都上都(今内蒙 古正蓝旗东北)作为每年夏秋季节消暑的行都。蒙古统治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防卫专政体系,以保卫皇帝、宫廷和京都的安全。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设 枢密院掌全国军事机要,负责宫禁宿卫。在沿袭成吉思汗旧制以 四怯薛 轮番入卫宫廷的同时,另建了强大的侍卫亲军,分屯于大都、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北)周围,分别担负宫廷与都城的警卫。侍卫亲军初称武卫军,约3万人。后改称侍卫亲军,分置为前、后、左、右、中五卫。后又增设了由汉人、色目人、蒙古人 等分别组建的唐兀卫、左右钦察卫、贵赤卫、西域卫、左右阿速卫、左右翊蒙古侍卫、隆镇卫、武卫、康礼卫、宗仁卫、龙翊卫、宣镇卫、宣忠斡罗思扈卫等近三十 卫,各卫设亲军都指挥使司领率,统军万余人左右,直隶于枢密院管辖。此外,还有东宫、后宫侍卫亲军左右都威卫、左右卫率府、卫侯司等,专门担负东宫太子和 皇太后隆福宫的警卫。随着禁军数量的愈来愈多,根据任务,元廷又创建了围宿军、仪仗军、扈从军、看守军、巡逻军等。围宿军主要担负皇帝游猎时的护卫和大朝 会时的围宿,仪仗军担负皇帝举行祭告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时的礼仪,扈从军担负皇帝出行时的车驾扈卫,看守军担负皇室仓库的守护,巡逻军担负都城的治安巡 逻。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虽然以军事上的优势取得了入主中原的资格,但是在它存在的98年中,御林军体系远不够完善,管理上存 在许多疏漏,这对于元朝本身的巩固和绵延是极为不利的。
一、兀大都城池防御体系的新建
1.忽必烈为何迁都燕京
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北方的又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势力越来越强盛。蒙古族在唐朝时候被称为 蒙兀室韦 ,原来活动在今黑龙江额尔古 纳河一带,公元8世纪的时候开始西迁,游牧于翰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今外蒙古乌克巴托以东地区)。到12世纪的时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畜牧业的发展, 再加上辽金以来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正式建立了蒙古政权,在翰难河上即位蒙古大 汗,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统一以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就开始向南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金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军队大举进攻金国。两 年之后,他们又分三路南下,一度包围了中都城,还占领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方。第二年,蒙古军队再次包围了中都。金朝为了逃避蒙古军队的威胁,无 奈地将都城南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此时的金朝已经腐朽不堪,军队也是毫无战斗力可言了。贞 三年(1215年),也就是金朝迁都汴梁的第二年,蒙古骑 兵顺利地突破南口一带的天险,占领了中都城。不过当时的成吉思汗没有在这里建立都城的打算,因此在兵荒马乱之中,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大火烧成一片废墟。 只有中都南面的建春宫和东北面的万宁宫在蒙金战争中破坏不是很严重。
40多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中统元年 (1260年),忽必烈抱着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从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今外蒙古哈尔和林一带)来到燕京城。虽然此时城中的宫殿已经是一片废 墟,但忽必烈还是十分喜欢这个有山有水、环境幽雅的地方,并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的行宫。于是忽必烈决定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 此时,忽必烈经常在万宁宫广寒殿召见官员,听取报告,决定军政大事,并接见来自海外的各国使节,此外,他还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庆典活动。万宁宫实际上已 经成为蒙古统治者的临时皇宫。
但真正让忽必烈决心迁都燕京还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一是从军事战略价值考虑。 这对于维系蒙古的统治地位相当重要。汗国的政治中心仍然是草原上的哈剌和林。但燕京却是蒙古统治者控制华北、中原的重要据点。这里地势十分理想,西北群山 环抱,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东南一马平川,便于调动兵力,控制中原的政局。当年忽必烈与留守在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进行汗位争夺的时候,忽必烈就是以燕京 为基地,在东部诸王和汉人军将、儒士谋臣的支持下,打败代表草原贵族保守势力的阿里不哥。忽必烈认识到燕京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在燕京 修建宫室, 分立省部 ,以兼顾对华北、中原地区的统治。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把燕京改名为中都,府名仍旧作大兴。
二是从经济环境考虑。燕京地区农、牧、手工业的生产也比较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纺织业也发达。
三是从历史文化基础考虑。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燕国就雄踞在这里。后来,历经秦汉至隋唐的多次朝代更替,这里始终是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特别是在 辽、金时期,这里的地位更加重要。辽朝把这里作为四大陪都之一的南京,金朝更是在这里大力经营,扩建城垣宫室,立为中都,作为统治中国北方的中心。
四是从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考虑。忽必烈在战胜阿里不哥之后,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仍然需要得到幽燕地区等中原人力、物力的大量支援。十分明显,忽必烈如果要向内地扩展自己的大本营和指挥部,也远比上都便利得多。
2.大都城池防御体系的新建
中统年间,大臣刘秉忠开始受命负责营建燕京的皇城、宫殿。刘秉忠等人经过周密的勘察、规划,最后确定以万宁宫为中心来兴建新都城的计划。大都城的新建,不仅要考虑到实际,还要充分考虑到以后禁卫军的防御。
为何最后确定以万宁宫为中心来兴建新都城呢?史料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答案。
第一,在旧中都城内兴建皇宫,已经不可能,因为无法将大量居住在原皇宫区的老百姓全部迁走,即使能够强迫他们迁移,其拆迁工程的耗费也十分大,远远超过另建新宫城的费用,得不偿失。
第二,旧中都城的东面和南面,地势低洼,一片沼泽池塘,而西北面又有浑河(即卢沟河)经过,经常泛滥成灾,都是不利于建新城的因素。
刘秉忠在赵秉温等人的辅助之下,经过充分准备,将燕京地区的山川形势,新都城的规模大略等,绘成图册,又将修造兴建的方法写成条文,一起上奏给忽必烈,并得到了批准。
元大都的兴建,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放弃了莲花池水系上历代相沿的旧址,而在它的东北郊外选新址,重建新城。由此可见,元大都的兴建,标志着北京城址的转移,这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件值得人们关注的大事。
元大都的规划蓝图十分宏伟,是在科学的调查、测量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当时的设计者首先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质和水系的勘探、测量,然后又按照《周礼 考工记》的设想进行了总体规划。元大都的规划是基于两点考虑的:一是水源。金代的大宁宫紧邻太液池。太液池北面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湖泊,也就是今天的积水 潭,这两个湖泊与高梁河相通,高梁河水比较充沛。以太液池、积水潭为中心建筑大都城,元朝政府从江南征收的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就可以通过运粮船直接运到积 水潭,以供应皇帝、官吏、军队的用粮。当然,充足的水源对于大都城的市民来说更是十分需要的。第二个考虑就是符合礼制。这一点对于一个大国的首都来说也是 至关重要的。《周礼 考工记》中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按此说法,帝王的国都应 该是一座正方形的大城,形成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纵横交错的布局。在朝廷的左方设立太庙,右方设立社稷坛,都城的正南方为朝廷所在地,正北方设立集 市。这个设计方案集中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为中国历代王朝规划建设首都时所遵循。
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正式开始营建。至 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并定为元朝的京都。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都城基本建成。至元三十年(1293年),最后完成了大都东连通 州的通惠河,与贯通南北的经济动脉大运河相接,整个大都的营建工作才算最后完成。
3.大都城的防御设施
元大都城 的平面布局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城区南北长7400米,东西稍短,为6650米。周长28.6公里,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元大都东、西城墙的位置与明清 北京城东、西城墙的位置相同,只是在北端约延长5里,南端约缩短1里。元大都的南城墙在今天北京的长安街一线,元大都的北城墙,在明清北京内城北墙北面约 5里处。元大都共有城门11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各三座,只有北面是两座。不过元大都城墙为土城,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部分北土城遗址。
在城门外都筑有瓮城和吊桥。大城内为皇城。皇城以万岁山、太液池为中心。开始的时候,皇城并无城墙,仅以侍卫亲军环列守卫,后来以砖石修了一道长10公里的围墙,高度比大城矮,俗称红门阑马墙。
元朝大都军事防御体系集中体现在城墙、皇城等的修建上。虽然元大都的城墙是用夯土筑成的,但却修建得宽而高。城墙最下端,宽约24米,城高约16米,顶 部宽约8米。在每个城门的上端,以及两门相隔的中间,都有一个漂亮的建筑物,也就是箭楼。所以每边共有5座这样的箭楼。楼内有收藏守城士兵武器的大房间。 城门上的箭楼面阔3间,进深3间,地面用砖铺砌,旁边并有砖砌水池,主要是用来防御火攻。在城墙上端,沿中心线部分,还铺设了半圆形瓦管。
皇城内,在大小宫殿之间,都建有负责警卫的宿卫直庐。如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后、兴圣宫前,也建有宿卫直庐40余间。此外,还有散置直庐20余间,分布在兴圣宫的四周,供负责守卫太液池西岸的士卒们居住。
这些都是基于防御而考虑的。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统治者在征调大批百姓从事宫室营造的同时,还动用了大量服军役的士卒,特别是常年驻守在大都附近的门卫汉军,更是经常参加宫殿、城墙 的修造。每到兴工的时候,少则数人,多则数万人,成为兴建大都城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至元二十六年(12年),又抽调各卫汉军,共1万人,另立武卫亲军都指 挥使司,专职宫殿的缮工程。
二、元大都警备机构
1.大都留守司
大都留守司是大都城的守卫机构。
元朝定都大都后,仿照上都留守司的体制,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都留守司,负责营建和修缮宫室,造作御用器物,掌守卫宫阙都城、门关钥启闭的事 情。大都留守司下辖大都城门尉和武卫亲军1万余人及巡军,别负责门禁启闭、修治城隍、治安巡逻等任务。当皇帝离开皇宫出巡上都时留守司就负责皇城的警卫, 派兵截断皇宫大内与隆福宫之间的水上桥梁,严禁闲杂人员乘虚而入,并指挥武卫亲军整修皇宫内苑。当皇帝驾回大都后,就立即停止修建工程。宫内外的警卫任务 也由宿卫亲军接管。于是在元朝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闭门留守(指帝王出游,宫门关闭),开门宣徽。
大都城门尉掌门禁启闭管钥的事 情。大都有城门11座,南面为丽正(今天安门南)、文明(今崇文门北)、顺承(今宣武门北);西面为平则(今阜成门)、和义(今西直门)、肃清(明朝时废 毁);北面为安贞(今安定门北)、健德(德胜门北);东面为光熙(明朝时废毁)、崇仁(今东直门)、齐化(今朝阳门)。大都门禁森严,早上开,傍晚的时候 关,夜间要是有急事出入的,奉差官要携 夜行象牙圆符 和 组成圣旨 为凭据,门尉辨验明白后才能开门。如果只有 夜行象牙圆符 而没有 组成圣旨 ,无 论何人都不能开门,违者处以死刑。
同时,属大都留守司管辖的巡军还和大都路总管府所属的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共同负责大都的治安管理。
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毛贵部北伐大都,逼近京师。元廷为加强大都守备,于京师四隅都设大都分府,其官吏数比都府减少了一半。
2.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使司
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使司是京城的警备机构,主要负责盗贼、奸伪捕捉审讯的事情。隶属于大都路都总管府。设都指挥使2人,属于秩正四品官员;副指挥使5人。下属有知事、提控案牍及衙吏16人。
至元九年(1272年),元朝刚刚定都大都,元廷就决定由千户所改置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大都路,以刑部尚书1人提调司事。凡刑名则隶宗正 府,且为宗正府之属。五年后,大都路兵马司指挥使司分为南、北两司。北兵马司官衙所在地今仍称北兵马司,南兵马司官衙设在通真观的南边。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南、北两司设置都指挥使为长。
延 五年(1318年),两兵马司各增置指挥使,色目人、汉人各2名。南北兵马司统领弓手1400人;北城兵马司统领弓手795人。
3.左、右警巡院和大都警巡院
左、右警巡院和大都警巡院是大都城治安管理机构。隶属于大都路都总管府。元朝在还没有定都大都时的至元六年(1269年),就沿袭金朝旧制,在中都城内设左、右警巡院,负责城市治安,设置达鲁花赤、警巡使各1人,副使、判官、典吏各3人,司吏25人。
至元十二年(1275年),大都新城完工后,在新城设大都警巡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左、右警巡院迁到了新城,分别掌管着东、西二城治安的事 情,于是撤销了大都警巡院。左、右警巡院官衙位于鼓楼东大街大都路都总管府西边。大德九年(1305年),又在旧南城重置大都警巡院,主要用来治理都城南 边的安全。大都警巡院设达鲁花赤、警巡使各1人,副使、判官、典吏各2人,司吏20人。其官衙位于延祥观之西的原教寺内。
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廷为加强都城治安,在大都城四隅各设警巡分院,官吏比本院减少一半。
三、元大都的中央禁军
1.怯薛
怯薛,是中国历史上蒙古大汗、元朝皇帝直接掌握的中央禁卫军。蒙古帝国在对外战争中之所以能够胜多负少,称雄漠北,南征西讨,扬威万里,他们依仗的就是强弓健马、骁兵悍卒。因此,他们对于军队的组织及管理十分重视。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之初,他从蒙古千户、百户、十户长及平民子弟中挑选有技能、身材好的80人作为宿卫,70人作为护卫散班,合称为怯薛,即轮流值宿守卫,负责保卫大帐的安全。后来,又从各部中选1000名勇士,作为护卫军。
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将怯薛扩充为1万人。怯薛分为四番护卫大汗,每番值宿三昼夜,称为 四怯薛 。由于 四怯薛 负责成吉思汗的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 所以四怯薛分别由成吉思汗最亲信的将领统领。 四怯薛 刚刚组建的时候,分别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统领,称为 四怯薛长 。
怯薛内部是如何分工的呢?
宿卫千户,由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四个皇后的宫帐)的侍从组成,规定不得超过1000人;箭筒士千户,由箭筒士1000人组成,担负蒙古大汗的护卫、环卫;散班8千户,由散班8000人组成。
到成吉思汗晚年的时候,怯薛已经发展成拥有12.9万人的庞大队伍,不仅担负着宿卫,而且还成为其亲自掌握的战略机动部队。后来,历代蒙古大汗都沿袭了成吉思汗的旧制,怯薛由大汗直接指挥,负责大汗的生活和警卫工作。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由于在与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争夺帝位的斗争中,原蒙古大汗的怯薛已经基本解体,于是对蒙古大汗的宿卫组织进行了重大改革。忽必烈从 属下的蒙古各千户中征集一批宿卫士重建怯薛,使其达到了万人的定额,并设立武卫军为新的中央禁卫军。重建的怯薛仍实行四怯薛轮流值班制度,负责皇帝、后妃 的安全,承担宫廷的各种服侍事务,只有皇帝亲自出征时才随从出战。全国统一后,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大量涌入怯薛,朝廷屡禁不止,怯薛万人定额常常被突破, 有时多达一万五六千人,加上随行人员和私属人员,整个怯薛组织高达五六万人。后来虽然不断裁减,但到至顺三年(1332年)时,怯薛还有1.3万余人。
元廷为加强对怯薛的管理,除认真服侍皇帝和皇室人员外,还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定,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诸掌宿卫,三日一更直,掌四门之钥,昏闭晨启,毋敢不慎。(2)诸汉人、南人投充宿卫士,总宿卫辄收纳之,并坐罪。
(3)随驾出行的怯薛歹,不得害稼扰民。 (4)禁卫士不得私衣侍宴服及以质于人。(5)诸宿卫入直,各居其次,非有旨不得上殿,阑入禁中者坐罪。
(6)四宿卫尝受刑者,勿令造禁庭。
(7)累朝行帐设卫士,给事如在位时。但元廷对怯薛的管理成效不大,除了维护正常的番直宿卫外,对于怯薛的擅招私属人口、恃宠专权、欺凌乡里乃至于公开行盗,几乎无人过问。泰定元年(1324年)有人上奏朝廷:
比年游惰之徒,妄投宿卫部属及宦者、女红、太医、阴阳之属,不可胜数,一人收籍,一门蠲复,一岁所请衣马刍粮,数十户所征入不足以给之,耗国损民为 甚。 又有人指出: 怯薛回家去,一个个欺凌亲戚,藐视乡里。 还有人作诗揭露怯薛行盗的行为: 怯薛儿郎年十八,手中弓箭无虚发。黄昏偷出齐化门,大王 庄前行劫夺。通州到城四十里,飞马归来门未启。平明立在白玉墀,上直不曾误寸晷两厢巡警不敢疑,留守亲戚尚书儿。官军但追上马贼,星夜又差都指挥。都指 挥,宜少止。不用移文捕新李,贼魁近在王城里。
2.五卫亲军
武卫军是忽必烈改革蒙古大汗宿卫组织时新成立的中央禁军,也是五卫亲军的前身。
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忽必烈征调中原汉军各万户手下精兵6500人赴京宿卫,所采用的就是金朝京师防城军的名称,定名为武卫军。两年后,忽必烈 感觉武卫军存在老弱疲软的问题,决定改编武卫军。忽必烈命令都指挥使李伯 裁汰老弱病疲军士,精选军中锐士进行补充,将武卫军扩充为3万人左右,设都指挥 使、副都指挥使统领,下置千户、百户等职。武卫军驻防在都城内外,负责整个京师的安全,并作为中央常备主力军。
至元元年(1264 年)十月,忽必烈将武卫军改称为侍卫亲军,并分置左右翼,即左、右翼侍卫亲军。左、右翼侍卫亲军职官设置与武卫军的相同。武卫军改建为侍卫亲军后,陆续从 各地汉军中抽调精锐士兵进行补充,总人数一度达到5万人。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参加对宋作战,一部分主要担负屯田和京师巡逻。由此不难看出,侍卫亲军的兵员主 要包括蒙古、汉族、女真族三个民族。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对侍卫亲军进行了改编,将侍卫亲军分为右、中、左三卫亲军。各卫 设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统管,掌宿卫扈从,并兼营屯田,国家有大事的时候则守卫和打仗。这时,部队的民族成分和指挥管理也打破了单纯由汉军组成的卫军体系, 蒙古军士、色目人、新附军都编入了卫军。不过,这时却是蒙古将领出任卫都指挥使,指挥权由汉人将领手中移到了蒙古贵族手中。
至元十六 年(1279年)二月,忽必烈又在原左、右、中三卫军的基础上增置前、后二卫编成,于是亲军扩充为五卫。不过,封建时代的帝王总是带有一定封建色彩,增加 到五卫,为的是 以象五方 。四月,五卫亲军补充了参加征宋战争的部分汉军和扬州行中书省选新附军精锐2万人。
至元二十四年 (1287年)十月,忽必烈决定增选巩昌总帅汪惟和麾下的锐卒1000人。此时,各卫定制设都指挥使3人,秩正三品;副都指挥使2人,佥事、经历、知事各 2人,照磨1人及令史、译史、通事、知印等吏员。辖镇抚所1个,行军千户所10个,弩军千户所1个,屯田左、右千户所2个,百户共250人,蒙古字教授、 儒学教授各1人,统军1万余人。五卫归枢密院统辖,衙署位于枢密院官衙外仪门内,部队则分别部署在大都城的南面。
刚开始的时候,统治 者还是想尽力提高亲军战斗力,并把元廷颁布的群众纪律当做军人的行为规范。当时的群众纪律主要有7条,(1)禁止军马扰民:随处军马,有久远营屯,或暂时 经过,并从官给粮食,辄妨扰农民,阻滞客旅者。(2)禁止掳掠良民:军马征伐,掳掠良民,凶徒射利,掠卖人口,或自贼杀,或以病亡弃尸道路,暴骸沟壑者, 严行禁止。(3)禁取吓取钱物:诸军官辄纵军人诬民以罪,吓取钱物而分赃自厚者,计赃科罪,名不叙。(4)坐视不救罪:民间失火,镇守军官坐视不救,而仅 纵军剽者,从台宪官纠之。(5)辄断民讼罪:诸军官辄断民讼者,禁之,违者之。(6)挟仇犯分罪:诸军官挟仇犯分,辄持刃欲杀连帅者,杖六十七,职别叙。 (7)求索酒食、践踏田禾罪:诸镇守蒙古、汉军各立营所。无故入人家,求索酒食,放纵马匹等食践田禾桑果者,罪及主将。但军队骚扰间,武备废弛的现象仍长 期存在。元廷根据军队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令法规,约束军队扰民行为,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军律体系。但是到元中后期,亲军军纪败坏,军官欺压士兵,官 兵矛盾激化。元廷虽然制定了纪,但有效约束军队的手段极其有限,无法制止亲军的违纪现象。再加上来征入军队的新兵,大多为游手好闲、地痞流氓之辈,甚至出 现了士兵 昼挥刀戟走市,怖人夺赀货 、 纵火焚庐舍,横甚,自郡守以下皆畏噤不治 的现象。虽然朝廷对亲军屡次进行整顿,但仍不能彻底整肃军政,以亲军 放任自流,继续腐败涣散,难以整治。当然,这一现象在当时的元朝队中普遍存在。当时有人说: 元朝自平南宋之后,太平日久,民不知兵将家之子,累世承袭, 骄奢淫佚,自奉而已。至于武事,略之不讲,但以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兵政于是不修也久矣
3.诸卫亲军
东宫侍卫
至元十一年(1274年),基本上已经稳定全国的忽必烈也开始为皇太子真金着想,为真金建立了东宫。至元十六年(1279年)七月,忽必烈从新扩充的侍 卫亲军中拨1万兵力归皇太子真金,并设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于是东宫侍卫军开始出现在历史上。由于东宫卫军大多是汉军和附军,所以 五卫 合称为 六卫 汉军 。然而,真金还没有当上皇帝,就先去世了。不过这支保卫皇太子达十年之久的侍卫亲军并没有被撤销,而是在成宗即位后改为左都威卫,划归给了皇太后隆 福宫,担任后宫卫军。
左都威卫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八月,东宫侍卫改称为左都威卫,担负皇太后隆福宫的后 宫卫军。设卫使3人,秩正三品,副使2人,佥事2人,以及经历、知事、照磨等官。辖镇抚所、行军千户所、屯田千户所2个、弩军千户所及资食仓等,设镇抚2 人、千户6人、百户60人,统领军队三四千人。衙署设在城内、宫城之西的隆福宫中。
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的时候,元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立爱猷识里答腊为皇太子,以左、右都威卫归属其下,左都威卫于是又复为东宫卫军,担负保卫皇太子的任务。
东宫蒙古侍卫
中统三年(1262年),以五投下探马赤军立蒙古探马赤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拨归皇太子东宫,作为东宫侍卫军。几个月后,改总管府为蒙 古侍卫亲军指挥使司。但是宫蒙古侍卫仅保卫了皇太子一年时间,皇太子便去世了,它也被划归到皇太后隆福宫,担负后宫卫军,并改称为右都威卫。
右都威卫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八月,东宫蒙古侍卫改为右都威卫,担任皇太后隆福宫的后宫卫军。设卫使3人,秩正三品,副使2人,佥事2人,以及经历、知 事、照磨等官。下辖镇抚司、行军千户所5个、屯田千户所、广贮仓等。共统军3000人左右。衙署也设在皇城内、宫城之西的隆福宫中。至正十三年(1353 年)六月,右都威卫复改为东宫卫军。
左、右卫率府
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刚刚当上皇帝,就立爱育黎拔力达(即后来的仁宗)为太子。同时,武宗命令从江南行省万户府选精锐汉军万人,立卫率府,为皇太子的东宫卫军,保卫皇太子的安全。
然而,当爱育黎拔力达由皇太子当上皇帝后,并且在已经立下硕德八刺为皇太子的情况之下,仍没有把东宫卫军交给皇太子,仍作为自己的私属卫军。
延 四年(1317年)五月,卫率府改称中翊府,不久又改称御临亲军都指挥使司;第二年十月,再改称羽林亲军都指挥使司。
延 六年(1319年)六月,又将羽林亲军拨给了东宫,设置左卫率府。七月,又以者连怯耶儿万户府,迤东、女真两万户府及右翼屯田万户府兵,合编设立右 卫率府,隶属皇太子,充东宫侍卫军。左、右卫率府其长称率使,左卫率府额设3人,右卫率府额设2人,都是正三品。另设副使、佥事等官。左卫率府辖镇抚所、 行军千户所10个、弩军千户所、屯田千户所3个,设镇抚2人,达鲁赤14人,千户14人,百户270人,蒙古字教授、儒学教授、阴阳教授各1人,统军 1.5万人左右;右卫率府辖镇抚所、千户所5个,设镇抚2人,千户5人,百户45人,儒学教授1人,统军二三千人。
后来,英宗即位后,把左、右卫率府划归枢密院管辖,不再作为东宫军。左、右卫率府衙署位于枢密院官衙外仪门内。
卫侯司
这是一支典型的后宫卫军。
至元二十年(1283年),皇太子真金招集控鹤135人,由储政院府正司领,担任后宫宿卫。十年后的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隶家正司。第二年改隶 于徽政院,并增加控鹤65人。这年七月,又立隆福宫卫侯司统领,兼掌东宫仪从金银器物,设卫侯1人,副卫侯2人,以及仪从库百户等官。
元贞元年(1295年),皇太后复以晋王校尉100人隶之。到大德元年(1298年),有控鹤700人。大德十一年(1307年),复增怀孟从行控鹤200人卫侯司升置为卫侯直都指挥使司,秩正四品。至大元年(1308年),又增控百人,总600人,设百户所6个。
至治三年(1323年),元廷废除卫侯司。不过到泰定四年(1327年)三复置,以控鹤630人归中宫位下。设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各2员 等,辖百户所6个及仪从库。但是卫侯司刚刚复设了一年,又被废除。到天二年(1329年)九月,再立卫侯司,隶属于储政院。
武卫亲军
这是元朝中央禁卫军一支承担京师各项土木工程和屯田等事务的军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工程兵。
至元二十五年(1289年)十月,以六卫汉军中各抽1000人,共6000人,屯田军3000人,江南镇守军1000人,合兵1万人组成,在大都立虎贲司统领,主要进行屯田和修城池。尚书省想将他们划归大都留守司,专门修城池,到枢密院反对。
第二年正月,改虎贲司为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主要进行京师各项土木工程和屯田的任务。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设达鲁花赤1人,都指挥使3人,是正三品;副都 指挥使、佥事各2人。辖镇抚所,行军千户所7个,屯田千户所6个,千户14人,副千户7人,百户200人,蒙古字教授、儒学教授各1人。衙署就设在枢密院 官衙久仪门内。部队也驻在大都城的南面。
4.围宿军
围宿军是元朝中央禁军中担负皇帝游猎时警戒和大朝会时护卫围宿的部队。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七月,元世祖忽必烈从大都侍卫亲军中选取了1万名精锐士兵赴上都,作为皇帝游猎时的警戒亲军,称为围宿军。上都开平府是忽必 烈最早即位皇帝的地方,他对此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定都大都以后,他每年都要到上都游猎,因此围宿军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亲军。
围宿军在创建之初,职责比较专一,只用于皇帝游猎时护卫营帐、随从狩猎。到元成宗时,围宿军除了护从皇帝游猎之外,主要用于大朝会时护卫围宿,后一种职能上升到第一位。
忽必烈时代,由于皇城没有修建城墙,大朝会举行时,朝廷调动大量的禁卫军作为人墙,护卫在外围警戒。元成宗即位后,皇城已经筑起了城墙,围宿任务相对减 弱,只需围宿军承担。围宿军沿着皇城墙的南、北、西三面排列,而东面由于地域狭窄,无法排列卫士,便设立了戍楼,以供围宿和警戒。
后来,围宿军的职能又有所扩大,增加了护卫皇宫的职能。至大四年(131
1年)正月,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病逝,身为皇位继承人的受育黎拔力八达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下令在大朝会时,调拨蒙古、汉军三万人以备围宿。这年四月, 受育黎拔力八达顺利即位,是为元仁宗。他即位后,又从山东、河南、河北、淮北各路军中精选锐士送往京师,以备入选围宿军,并命都府、左右翼、右都威卫等军 士选充围宿军,整顿军容、器仗、车骑,以确保大朝会时军容雄壮,体现出王者之师的威仪。
延 三年(1316年),元仁宗在诸侯王入朝 拜见之前,围宿军由六千人增加到一万人。一万人的围宿军建成后,主要分为左右两部分,仁宗任命也了干将军和秃鲁将军分别统领。不久后,仁宗又决定从色目人 中增选一万名壮勇入充围宿军,以备皇宫禁卫。这次调集入京的壮勇因地区较远,一部分人没能及时到达,人数没有达到皇帝的要求,枢密院又建议,从割苇草和建 青塔寺的工役中选拔壮勇补充,同时再选各卫军士2.5万人,备好车马、器械到京师入充围宿禁军。仁宗同意了这一奏请,并任命官任知枢密院事的众嘉兼领扩建 后的围宿军。但是,仁宗从当时的形势和维护皇权的考虑,对充围宿的规模仍不满意,于是又将五卫军卫士增补进围宿军中,负责朝会禁卫,以千户二人、百户十人 统领。
后来的元英宗对围宿军也十分重视,待遇优厚,还在东内皇城营建了围宿军士房舍25楹。
5.扈从军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抄儿赤将军所领的河西军中选拔壮勇,组建了专门扈从的禁卫军,不久后,又抽调阿鲁黑将军手下的精锐士卒200人,增补扈从军。
元朝扈从军人数最盛时,是武宗年间。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游幸上都,为此精选了6000名卫士组成的扈驾军,随同皇帝出行。此后,以这次的扈驾 为参照,定为制度,规定今后以6000人备充皇帝车马仪仗,并增加步卒2000人扈从。于是,武宗年间扈从军猛增到8000人。
6.仪仗军
仪仗即指古代帝王、官员等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也指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贵宾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以及游行队伍前列举的较大的旗帜 等。仪仗队则指由军队派出的执行某种礼节任务的小部队。仪仗司礼是历朝历代中央禁卫军所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故将仪仗与卫兵合称为 仪卫 。其主要任务是 在皇室举行各种重大庆典、祭典、出行时及在殿廷之上,布列声势浩大的仪仗队,以昭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及威仪,同时也起到保卫其安全的作用。
北京自辽代建陪都以来,其仪仗司礼频繁。辽会同元年(938年),后晋将中原皇帝的仪仗队用品呈献给辽,自太宗耶律德光始,使用汉仗卤簿。耶律德光两次 巡幸燕京,均备卤簿仪仗。当时的卤簿仪仗由步行擎执、坐马乐人、步行教坊人、御马牵拢官、御马、官僚马牵拢官、坐官挂甲人、步行挂甲人,以及诸职官等组 成,人数达到了4239人,马匹达到了1520匹。
金朝皇帝的仪卫模仿宋朝。仪仗由殿前都点检督摄,设宣徽院掌管。宣徽院设左、右宣 徽使为长,同知宣徽院事为副。执掌仪卫的士卒有护卫、亲军、弩手等。仪仗分立仗、行仗。立仗有殿庭内仗、殿庭外仗,在举行大礼、大朝会时布列,每次人数少 则3000人,多至7548人,马8198匹不等。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以后,为了出行安全和昭示皇权的威仪,设跸街清路军,负责皇帝重大礼仪活动前的跸街清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元世祖准备举行祭告天地、宗庙等重大礼仪活动,下令从左、中、右三卫中精选锐士50人组成清路军。
武宗时,又在清路军之外,增建内外仪仗军,用于布列殿廷仪仗。至大二年(1309年),朝中举行典礼,武宗接受文武百官奉上的尊号,百官向皇帝朝贺。这 次,仪仗禁卫军有1000人参加了典礼。第二年,皇太后接受皇帝敬献的尊号,典礼上的内外仪仗军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其中还有五色甲马军200人,以壮 威仪。
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又对仪仗军进行了增补,选控鹤卫士、色目汉军中的壮勇充当卤簿仪仗军。仪仗军设万户、千户、百户 等武官45人,统领精选的仪仗卫士2300人。文宗祭祀太庙时使用五色甲马仪仗军1650人,在皇帝生日的那天使用仪仗军1000人,在册封皇后时,使用 仪仗军1200人。
四、元代宫廷内卫大事
1.王著刺杀阿合马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初的一天,忽必烈带着皇太子真金巡幸上都。忽必烈走的时候,把大都的安全保卫工作全部交给了他自认为 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 的宰相阿合马。但是蒙在鼓里的忽必烈并不知道,他身边的这个宰相已经激起了民愤,并且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阿合马的出现与财政管理有关。元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财政大事分为两部分管理,中原地区的由耶律楚材主管;西域等地的则由麻合没的(即今天所译的默哈默 德,是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称谓)滑剌西速主管。此后,西域理财的各大臣,如忽都虎等人,也先后被调入大都,主管中原地区的财政。但西域与中原毕竟是有所区 别的,不管是在生活习性上,还是在工作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众多的不同,又不善于求同存异,于是矛盾也就出来了,几乎是水火不相容。忽必烈即位后,西域地区 的财政已转归诸汗国所辖,元朝政府真正管理的,也只有中原地区及漠北了。而且,忽必烈执政以来,多行 汉法 ,理财的各大臣大多用汉人,以中书平章政事王 文统主管财政。但中统三年(1262年),王文统因为他的亲戚叛乱,受到了牵连被杀,许多汉族大臣也因此遭到疑忌。于是,忽必烈又开始启用西域人中的大臣 主管财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阿合马。阿合马是西域回回人,因为他办事干练,在王文统被杀后,开始接管全国的财政。并管辖着中书 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专以财政之任委之。此后,阿合马又先后奏请设立了制国用使司尚书省等机构,权势越来越大。只要是财政大事,并不上报中书省,而直 接向忽必烈申奏。凡是任用理财的官吏,也不经过吏部的同意。阿合马虽然征敛财赋,但他的瞒上欺下还是做得相当之好。在征敛财赋的过程之中,为了得到忽必烈 的赏识,他还不择手段,横加课税之额,并任用自己的亲信私党四处敲诈勒索,收受贿赂,为非作歹。他的手段还特别残忍,不管是谁,只要与他作对,必是死路一 条。
阿合马的种种倒行逆施,自然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反抗。一是元朝政府上层的蒙汉大臣们,他们掌握着中书省、御史台的权力。在阿合马 掌权后,自己手中原有的权力已经被剥夺殆尽,他们虽然看上去官位极高,但已经是形同虚设了。而此时忽必烈面对着各位大小官员的陈诉还不以为然。另一个是处 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他们在阿合马及其亲信私党的横征暴敛下,倾家荡产的人不计其数。
王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益都(今属山 东)千户王著,为人沉毅有胆气,轻财重义,疾恶如仇。他的这一义举,与民间宗教首领高和尚极为相似。两个同样轻财重义的志同道合之人走到了一起,王著还秘 密铸了一把大铜锤,准备谋刺阿合马,为民除害。王著和高和尚等人一直在等机会。忽必烈与皇太子的出巡自然给王著他们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忽必烈走后几天的一个夜晚,王著和高和尚等人秘密相聚在大都城郊的一间普通的房子里。他们在商量这次行动的可行性。经过一番争论,王著认为,还是有机可乘。于是,他们又研究了具体实施计划,他们准备以皇太子要回京做佛事为由进宫,对阿合马进行刺杀。
三月十七日下午,王著和高和尚等人率80余人准备进入大都城,但是城门警戒森严,他们在城门口转了一圈后,决定:为了不影响计划,乘晚上禁卫军值宿松懈之时潜入大都。
在当时,元大都的警卫还是相当严格的,自从忽必烈即位后,为加强宫廷警卫,对禁卫军体制进行了改革。设枢密院掌全国军事机要,负责宫禁宿卫。在重建怯薛 的同时,组建 五卫 等侍卫亲军,部署在大都内外,分别担任宫廷与都城的警卫。并且守城的宿卫三日轮番一次,掌管四个城门的钥匙,黄昏的时候关门,早晨的 时候开门,特别小心谨慎。如果打算上书言事的人擅自闯入宫殿,则杖107下,并且流配远方。如果是登皇城角楼进行偷盗的人,立即处死;擅自出入禁卫盗金玉 宝器的人,也是处死。擅自入禁苑盗杀官兽的人,为首的人杖87下,罚服劳役2年,随从的人减罪一等,脸上还要刺字。对于这些情况知情不报的人,笞47下。 守卫的侍卫亲军如果收受财物,而有意纵容别人犯罪的,笞57下。守卫的侍卫亲军对擅入禁苑的人不盘查诘问,则笞27下。要是汉人、南人投充宿卫士,总宿卫 官擅自收纳的人,也要株连治罪。夜晚有急事要出行大都城门的人,派官员持夜行象牙圆符与织成圣旨启门,门尉验查明白,才可以开城门,只有牙符而无织成圣旨 的人,不论何人,都不得开启城门,违者死。就连当时来大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在他的文章中记载:大都街头每夜有三四十人为一队的巡逻兵不断巡逻,查 看是否有人在第三次钟声敲响以后离家外出,如有被查出者,立即逮捕监禁,天亮后送给专职的城防官吏审理,如查明是因为行为疏忽,便按情节轻重处以笞打屁股 的刑罚,而这种刑罚,有时也会使人丧失性命。
三月十七日深夜,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利用自己不凡的身手顺利进入了大都城。
三月十八日,两个西番僧人模样的人小心翼翼地来到宫城门,准备进入宫城。此时,正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高 等人把这两个西番僧模样的人挡住了。高 问两个 西番僧模样的人: 入宫何事? 两个西番僧模样的人对高说: 皇太子要回京作佛事,让我们先进宫作准备。 高 是一个有着丰富验的侍卫亲军,大大小小的警 卫事件也经历过不少了,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两个西番僧人的言行举止。但高 越看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首先,这两个人神色慌张,有点心神不安的样子;其次, 若是西番僧人,北方话说得不会这样好。不过,囿于他们自称是要给皇太子作佛事,高 自然不敢怠慢,但他还是觉得其中有诈,决定采取一定的办法来找出破绽。
这时,高 严厉地对这两个人说:
你们从哪儿来? 这两个人一听傻眼,好半天还没有憋出一句话来。高 果断判断,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西番僧人,而是来宫中另有他图。高 一声令下,几个侍卫亲军把高和尚的两个徒弟抓了起来。
数个时辰过去了,还没有得到高和尚两个徒弟的消息,王著和高和尚猜到情况不妙,不得不采取进一步措施。王著派崔总管带着假圣旨去找留守大都的枢密副使张 易。此时,大都禁卫军的军权都在枢密副使张易的手中,只要他一声令下,禁卫军就会立即行动起来。能不能把张易懵住是刺杀能否成功的关键。
崔总管经验丰富,心理素质极好,他带着王著等人准备好的一张假圣旨匆匆地赶到张易的住处。崔总管当场宣布了圣旨,要他发动禁卫军,于二更的时候汇集在东宫前听令。由于崔总管是宫内人员,所以张易没有任何的猜疑。
与此同时,王著亲自去见阿合马。阿合马一见是素不相识的王著,开始有点不理采。但王著说得头头是道,并对阿合马说,他是皇太子临时派过来给宫内送信的官 员,皇太子马上回京,要阿合马率省、院、台等官员到东宫前迎候。阿合马没有任何怀疑,立即叫下人通知各官员,准备迎接皇太子回来。
三月十八日夜二更时分,王著等数十人拥立着假皇太子自城北健德门进入皇城,然后进到宫城前。由于是深夜,加之假皇太子四周拥立着所谓的侍卫亲军,守城的禁卫军无法看清假皇太子的面容,再之一般的禁卫军还不认识内宫深处的皇太子呢。
此时,阿合马等文武官员已经在东宫外等候了,张易也把禁卫军布置在了东宫外。
看到假皇太子等人进入宫城,阿合马等文武官员急忙迎了上去。这时,假太子令阿合马前来,阿合马来到了假太子跟前。假太子两目怒视着阿合马,显得十分生 气。不容阿合马抬头看一眼假皇太子,王著便大声地对阿合马说: 见到皇太子还不下跪?是不是要造反啊! 阿合马一时无话可说,立即跪了下来。这时,王著急 忙走过来,用大铜锤将阿合马击死了。接着,王著又用同样的方法将阿合马的私党郝祯杀死。
面对着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枢密院、御史台、留守司等官惊愕得不知所措。他们一时间还没有弄明白,为何皇太子会深夜回宫,回宫后又突然杀了阿合马等人?
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守卫在皇宫里的张九思、高 等侍卫亲军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加上联想到扮作西番僧人之事,他们立即断定一定是一场有预谋的 刺杀事件。张九思、高 立即调遣守卫在宫禁的侍卫亲军冲出皇宫,乱箭齐发。顿时,东宫前乱成一片,叫喊声、搏斗声交杂在一起。大臣们也纷纷逃命。宁静的大 都宫城一时间变得喧闹起来。大都留守博敦乘机上前将假皇太子刺死。
高和尚等人见阿合马被杀,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开始四处逃奔。但是王著没有逃走,他与元禁卫军搏斗了一阵后,被禁卫军抓了起来。王著主动承认了刺杀阿 合马是他自己的责任,与他人无关。王著的心是好的,是为了避免更多的无辜者受到牵连。但元统治者哪能就此罢休。第二天一大早,大都的禁卫军开始在城内外进 行大搜捕。没多久,禁卫军就将高和尚及他的弟子们抓获。与此同时,高 、也先帖木儿等侍卫亲军首领派出信使,即刻飞报驻在察罕脑儿行宫的忽必烈及皇太子真 金。忽必烈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气愤,急忙派孛罗等人赶回大都,负责严惩起事分子。
三月二十二日,参与刺杀阿合马的王著、高和尚等人,被押往刑场。刽子手举起手中的大刀时,王著大呼: 王著为天下除害,今死矣,异日必有为我书其事者。 (《元史》卷二百五《阿合马传》)
在这起刺杀事件中,负主要责任的是留守大都的枢密副使张易,他没有及时分辨出真伪,严重失职,同样被处死刑。
王著舍身为民除害的壮举,大快人心,受到了大都人民的敬仰和怀念。当时的诗人侯克中在《挽义士王千户》一诗中称颂道: 亿万生灵沸鼎中,当时争敢 。 袖里有权除大恶,笔头无力写奇功。九原若见诸、荆辈,应愧斯人死至公。 (《良斋诗集》卷六)
民心改变了忽必烈顽固的看法,原来他对阿合马十分信任与器重,但在阿合马死了两个月后,忽必烈命孛罗查清阿合马及其私党的种种罪行,这时他才意识到王著 杀阿合马杀得应该。当然,忽必烈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那就是想借此缓和统治阶级内部正在激化的争权斗争,以及社会尖锐的民族矛盾,维护自己 的统治地位。
2.文天祥就义大都柴市
王著刺杀阿合马的事,给元廷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哪儿有风吹草动,统治者就会大动干戈,出动禁卫军马到处搜捕。
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的一天。一个叫薛保住的人,神色匆匆地直奔宫城,说有急事要向世祖忽必烈上奏。守卫宫城的侍卫亲军见到事情紧急,自然 不敢怠慢,急忙把薛保住的奏书向世祖报告。世祖一看奏书上说,有人称宋王,将聚众千余,分两路进攻大都城,图谋抢出囚禁在狱中的南宋丞相文天祥。
此消息虽然来得突然,并且不知是否可靠,但世祖很重视,立即召集重要大臣开会,主要布置了两件大事。第一是让大都侍卫亲军加强警戒,各城门加强防卫。第二是立即派出侍卫亲军把原南宋的小皇帝、瀛国公赵显及宋朝宗室从大都移往上都。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大乱。
元廷对文天祥事情如此重视,除了王著刺杀阿合马之事的影响外,那就是文天祥的精神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元廷怕夜长梦多,准备将文天祥杀害。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江西吉水)人。不管他在哪儿任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暴安良,多有惠政。后来,南宋面临灭亡,文天祥 受命以右丞相兼枢密使之职,到元军帅帐与伯颜谈判。因为文天祥拒绝投降,被元军扣留。但是在元军押着文天祥北上的路上,文天祥得以出逃,他化名清江刘洙, 出重金雇到贩私盐的船工,得以渡江南归。文天祥逃回后,赵 在福建称帝,并再次任命前去投奔的文天祥为右丞相、枢密使。至元十四年(1277年),文天祥 率领南宋残兵进军江西,五月克会昌,六月占云都。后来在攻打赣吉时不幸大败,妻子儿女都被元军捕获。十一月,忽必烈下诏,将文天祥家属押送大都。第二年十 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被捕后,文天祥曾服食脑子(即冰片,有毒),以求一死报国,但是没有被毒死。被押到元军帅帐时,他再一次请求一死,但是元军将 领却对他十分敬重,待以客礼。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后,单独安置在一处豪华的屋子里,像对待宾客一样对待他。但是文天祥却整天不吃不睡,朝南面而坐,毫不妥协。
元朝统治者又把他的妻子、女儿带来相见,并许以高官厚禄。元朝统治者又让已经降元的南宋小皇帝赵显及前南宋丞相留梦炎来劝降,也遭到了严辞拒绝。
随后,元朝的权臣阿合马又用死刑来加以威胁,文天祥决然回答: 亡国之人,要杀便杀。 元廷的利诱与威胁都没有成功,最后把文天祥头带枷锁,双手紧缚,关押到大都兵马司的牢狱之中。
十一月初九日,元朝枢密院显得十分严肃。数名官员已经到齐,侍卫亲军警备森严。没多久,十余名侍卫亲军押着头带枷锁的文天祥来到了枢密院。掌握着大都侍 卫亲军军权的枢密副使孛罗首先发言,他对文天祥说: 自古国家皆有兴废。 文天祥说: 自古将领都以不作亡围奴为荣。 孛罗又说: 你背叛赵显,而拥立赵 称帝,就是对国家最大的不忠。 但文天祥却抱着 无书求出狱,在舍到临刑 的决心,据理力争,竟使得孛罗等人无言以对。最后,文天祥慷慨地宣言: 今日 文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孛罗十分气愤,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恨恨答道: 你要死,我偏不教你死!
在随后的二三年里,文天祥虽然受尽了铁窗的折磨,但他的信念仍没有改变,就连看守他的侍卫亲军都为之感动,更不要说大都城的老百姓了。
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八日,忽必烈在准备杀害文天祥之前的一天,还想给文天祥一线生存的机会,但是文天祥拒绝了忽必烈。
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日一大早,大都城内外警戒森严,各城门不准人员出入,街道也禁止人员通行。大都所有的禁军都出动了,他们站满了整个大都城楼。
上午10时许,一辆囚车在众多侍卫亲军的护卫下从兵马司的牢狱中出发,浩浩荡荡直往南城柴市(今北京宣武区菜市口一带)刑场。到达刑场后,文天祥面对着 大量的侍卫亲军,以及刽子手的大刀,他神色不变,朝着南方再拜,那是他的故国,他仍旧忠诚于那个已经灭亡的国家。文天祥说:
臣报国至此矣!
随后,刽子手的大刀让时年47岁的文天祥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3.仁宗大都夺权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大都城内死一般的宁静。街道上频繁地出现侍卫亲军的身影。元朝皇帝成宗帝驾崩了。此时,最令人们关注的不是成宗帝的死, 而是到底谁来接替皇位的问题。但这次肯定不是成宗帝的长子来继承皇位。一般来说,封建帝王都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按照蒙古旧俗,帝位的承袭却不是采取 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通过贵族大会的讨论来决定。从成吉思汗到宪宗蒙歌汗诸即位都是这样。忽必列与阿里不哥争夺帝位时,虽然各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争战一决胜 负,但二人也都召开了贵族大会,表示遵循蒙古旧俗,并得到了各自周围宗王的拥戴。忽必烈即位后,推行 汉法 ,册立嫡长子真金为皇太子,作为帝位的合法继 承人,并制造 皇太子宝 玉印一枚,授予皇太子。但真金却体弱多病,中年早夭,皇太子之位于是空缺。直到忽必烈老的时候,才又将 皇太子宝 玉印授予皇孙 (真金的第三个儿子)铁穆耳,要他镇守北疆。但这种由嫡长子继承帝位的汉法,却受到了蒙古贵族大会及幼子承袭父位旧俗的顽强抵抗。
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元朝中期帝位继承的无系统可循,而都是以各宗王、权臣之间争斗的最后胜负来决定。这也成了元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导火线。
成宗死后,大都皇宫内掌权的是卜鲁罕皇后。卜鲁罕皇后和中书省左丞相阿忽台等人准备拥立安西王阿难答(忽必烈之孙)为帝。而在中书省掌有实权的右丞相哈 剌哈孙,则希望镇守漠北的怀宁王海山(真金之孙)来继承帝位。哈剌哈孙掌握了怯薛、武卫军等大都禁卫军,是一个真正的实权人物。
正月的一天,哈剌哈孙派遣密使将策立之意飞报到漠北的海山和被谪发在怀庆(今河南沁阳)的答己皇后及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的仁宗)。为了以防万一,哈剌哈孙将在大都的各官府印信查封,说自己病了,足不出户。实际上是在等待海山兄弟的到来。
由于路途较远,当答己皇后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接到密报后,已经是二月了。事不宜迟,答己皇后和爱育黎拔力八达以吊丧为由,快马加鞭地赶往大都。二月底,答己皇后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到达大都。
二月底的一天夜晚,答己皇后和爱育黎拔力八达,与中书省右丞相哈剌哈孙,聚集在一起,他们商量着如何发动政变,夺取皇权。经过密谋策划,他们决定在卜鲁 罕皇后摄政的前一天,也就是三月初二日发动政变。随即,哈剌哈孙召集侍卫亲军中的亲信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此时,虽然表面上卜鲁罕皇后掌握着宫内的权力, 但颇有心计和人缘的哈剌哈孙却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
虽然此时元大都内军卫众多,并且宫禁森严。但禁卫军毕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谁掌握了禁卫军,谁就是宫内的主宰者。
三月初二日夜晚。大都皇宫内灯火通明,一派喜气。卜鲁罕皇后感到无比高兴,因为她可以挟天子以号令天下了;安西王阿难答更是高兴不已,因为他第二天就要 当上正儿八经的大元皇帝了;中书省左丞相阿忽台,更是感觉自己前途无量,因为安西王阿难答一旦当上皇帝,他自然是最有功的人,是他把安西王阿难答推向了皇 帝的宝座。
他们都沉浸在美好的想像之中。但他们却忽略了答己皇后和爱育黎拔力八达,以及巾书省右丞相哈剌哈孙。
深夜,哈剌哈孙一声令下,驻守在大都城各处的侍卫亲军把大都城都警戒起来了,宫城被围得严严实实,卜鲁罕皇后和安西王阿难答插翅难飞。还没等卜鲁罕皇后和 安西王阿难答他们反应过来,哈剌哈孙已经带着侍卫亲军把他们抓了起来。安西王阿难答和阿忽台等人当场就被侍卫亲军杀死,考虑到卜鲁罕是皇后,为了不引起不 必要的麻烦,爱育黎拔力八达将卜鲁罕皇后谪发到东安州(今河北安次),但到那里不久,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
五月,答己皇后和爱育黎 拔力八达北往上都,与海山相会。五月二十二日,海山即皇帝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没有立即当上皇帝,但却因为参与夺权有功,被册立为 皇太子。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武宗死于大都,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就是历史上的仁宗。
4. 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 预谋从仁宗时期就开始酝酿了。
铁木迭儿是武宗和仁宗时期非常有权势的大臣,因为他深得皇太后答己的宠信。铁木迭儿是一位胡作非为,特别贪财的人。他的胡作非为引起了公愤,特别是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
仁宗延 六年(1319年),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中书左丞萧拜住、上都留守贺伯颜及内外监察御史40多人,联名上书弹劾铁木迭儿侵占官田、牧地,收受钞 币珠宝等贵重物品,纵家奴肆虐官府,欺压百姓等种种罪行。仁宗听后,十分气愤,立即命令侍卫亲军逮捕铁木迭儿,并要将其治罪。但是在皇太后的面前,仁宗的 气愤又多少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由于皇太后出面求情,铁木迭儿没有被治罪,仍安然无事。
第二年正月,仁宗死于大都,英宗硕德八剌即位,皇太后又命令铁木迭儿为中书省右丞相。这时,重新掌权的铁木迭儿兴起了大狱,以报私仇。铁木迭儿找借口先后把上书弹劾他的杨朵儿只、萧拜住、贺伯颜等人诛杀,又把他的儿子、亲信等大批人员安插在军政机要部门掌权。
英宗当上皇帝不久,他就察觉到了铁木迭儿的奸诈,于是对他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并任命元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后人拜住为中书省左丞相,以削减铁木迭儿的权 力。英宗的这一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久后,铁木迭儿因为遭到疏远而郁愤病死。当然,英宗对铁木迭儿顺利夺权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皇太后的死, 这对铁木迭儿绝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亲政后的英宗全力处理铁木迭儿侵吞公款、贪赃枉法的遗案,追查他的私党。此时,御史官员们相继揭 露这伙人的罪行。随着清算铁木迭儿的深入,其私党暗中积聚了对英宗的仇视。英宗万万没有想到,皇后的哥哥兼禁卫军统帅铁失也是铁木迭儿的私党。铁失是在铁 木迭儿的信任下,在禁卫军中担任高级将领职务的,他历任禁卫军中都威卫指挥使、佩金虎符,迁升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并统领亲军左右阿速卫。在英宗亲政 后,他也获得了英宗的信赖,身兼保卫皇帝的多个要职,除了统领禁卫军外,还兼任太医院使兼领广惠司事,全面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和医护、侍从。但是,年仅 21岁的英宗没有机敏地考察铁失的品质和动向。
至元三年(1323年)夏天,英宗照常到上都巡游,而就在此时,铁失决定发动政变。
这年八月的一天,镇守漠北的忽必烈的曾孙也孙铁木儿,突然迎来了铁失的亲信。铁失的亲信告诉晋王也孙铁木儿,由铁失指挥的政变即将发生,事成之后将立晋 王为皇帝。虽然也孙铁木儿曾经被皇室贵族提议为皇位人选但他当时并没有夺皇位的野心,听到铁失的这个消息,他非常惊恐。对于铁失的好心,他不仅没有领情, 反而把铁失的密使逮捕,并派卫士快马奔赴上都,去报告英宗,但是为时已晚。
九月四日,英宗从上都回大都的路途中,夜晚英宗驻在上都南 30里的南坡(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铁失以亲军统帅身份命令卫士们全面警戒,安排妥当之后,他便和众同谋大臣在侍卫亲军的护从下毫无阻挡、轻而易举地进 入英宗的行宫御幄。铁失亲手挥刀将英宗杀死在卧室内。阿速卫士同时将随驾的皇帝最信任的右丞相拜扑杀。
政变结束后,也孙铁木儿在漠北 称帝,即为历史上的泰定帝。但也孙铁木儿并不光明磊落,他本人很可能就是事变的参与者,起码是默认了这场阴谋,并且是政变的最大受益者。但他表面上却不承 认这些。泰定帝即位后,立即封也先铁木儿、铁失等人以中书省右丞相、知枢密院事等要职。其实,这只不过是泰定帝放的烟雾弹,其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放松警惕。 泰定帝将前来迎候他的也先铁木儿、完者、锁南等人捕杀,又派亲信旭迈杰、纽泽等人前往大都,将铁失等人捕杀,并籍没了他们的全部家产。
泰定帝的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向世人表明他与政变判逆者并无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则为他执掌大权扫除了一大批异己的势力。
五、元代皇城战事
1.两都之战
致和元年(1328年)夏天,身体虚弱的泰定帝到上都避暑。元朝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心,泰定帝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此次到上都恐怕也是凶多吉少啊!武宗旧臣 签枢密院事燕铁木儿与诸王满秃、阿马剌台等人甚至合谋,要是泰定帝病死在上都,因他的儿子阿速吉八还小,大家一起捕杀泰定帝的亲信大臣,共同拥立武宗后裔 为帝。
同年七月,泰定帝果然在上都病死,于是,留守大都的燕铁木儿开始执行政变计划。燕铁木儿出身于显赫的钦察家族。他的父亲床兀儿 是武宗海山的亲信将军和坚决拥护者,他的家庭在武宗时期达到了鼎盛。燕铁木儿备充武宗的宿卫有十多年,后来任正奉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元仁宗即位后,燕铁 木儿渐渐离开文职,跻身于禁卫军将领行列,被授任左卫亲军都指挥使。泰定帝去世前,他的职务是佥书枢密院事,掌领着禁卫军的兵权。
燕铁木儿在征得留居大都的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的同意后,于八月初四日率剌铁木儿、孛伦等人,将在京百官召集到兴圣官,宣布拥立武宗后人为帝。
当天黎明,大都百官都齐集于兴圣官,燕铁木儿站在人群前,大声地说: 武宗皇帝有两个儿子,都很孝友仁厚,这天下应是他们的,有不从者斩无赦! 随后, 燕铁木儿命令侍卫亲军捆绑了平章政事乌伯都剌、伯颜察儿等反对他的大臣。然后派禁卫军严守皇宫和大都城的各个门户、要道。燕铁木儿完全控制了大都。
而在上都的满秃、阿马剌台等人,则因政变预谋被倒剌沙发觉,都被处死了。此时,上都丞相倒剌沙掌握着军政大权,在军事上控制上都后,随后立阿速吉八为帝,即为天顺帝,并起兵攻向大都,以镇压燕铁木儿的政变。
为了争夺帝位,大都和上都之间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在这场争斗中,禁卫军将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还不时地成为主角,主持军政。
但这时武宗的长子周王和世〓远在漠北,道路遥远,未能很快到达大都。燕铁木儿怕夜长梦多,于是派大臣明里董阿去江陵(今湖北)迎接武宗的二儿子怀王图帖睦尔,并通知河南行省平章伯颜备兵扈从。怀王图帖睦尔简装轻骑从江陵出发,昼夜兼程,风尘仆仆,直奔大都。
燕铁木儿在迎接图帖睦尔的同时,又抓紧时间在大都做了充分的备战工作,并对大都禁卫军进行了整顿。首先是征调屯驻大都附近的诸卫屯田军到大都集结,命其 守卫居庸关、卢儿岭、白马甸、泰和岭等要塞。其次是命令所辖州县赶造兵器,以供军需。第三是将库藏中所储针帛财物取出,赏给守城的禁卫军,收买军心,并派 人谎报图帖睦尔已经到达京郊,周王和世也已率军由漠北南下的消息,以安定民心。第四是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枢密院大权,征调山东、河南、辽阳等外地兵马,前来 守卫大都。
八月二十三日,上都兵马开始向大都进发。
八月二十七日,图帖睦尔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赶到大都。燕铁木儿一颗浮着的心总算是沉落下来。
八月二十九日,上都军在梁王王禅、右丞相塔失铁木儿、太尉不花等人的指挥下,逼近大都北面的榆林。大都城内戒严。禁卫军进入了紧急戒备状态。
九月初一日,燕铁木儿与他的弟弟撒敦带领大都数万禁卫军出居庸关迎敌。撒敦率领奇兵袭击上都军马,取得了胜利。上都军见不敌大都军,撒腿就跑。撒敦哪会轻易放过,于是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怀来。
就在上都兵马往怀来逃跑的时候,隆镇卫指挥使翰都蛮也在陀罗台袭捕上都的兵马,并把灭里铁木儿、脱木赤等人押回大都。
大都首战告捷,燕铁木儿等人高兴不已,但几天后,上都军再次向大都进逼。大都再次进入紧急备战之中。燕铁木儿只得分兵,派遣他的弟弟撒敦驻守在蓟州(今河北蓟县)东面流沙河一带,以抵御辽东军马。
形势非常严峻,但大都的皇帝还没有宣布就位。图帖睦尔本想等到他的哥哥周王和世来后,让他当皇帝。但燕铁木儿等人认为,不能再等了,先立个皇帝再说。在 这种情况下,图帖睦尔走上了大明殿,当上了皇帝,改年号为天历,也就是历史上的文宗。不过图帖睦尔声称,即位只是暂时摄政,一旦等到哥哥到来,便立即让 位。
于是在公元1328年里,元代在上都和大都出现了天顺帝阿速吉八和文宗图帖睦尔两个皇帝。不过,他们都是任职十分短暂的皇帝,仅在位一年。
此时,上都和大都各不相让,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
九月十六日,上都军马在王禅的带领下,再度攻破了居庸关。攻破居庸关的大军如同洪水猛兽一样,直逼大都。
九月十七日,上都军进逼到大都城北仅几十里的大口。此时,燕铁木儿率大都禁卫军和其他地方的援军数万人,迎战于榆河。
九月十八日,燕铁木儿率军将王禅击退。王禅退到了红桥(今昌平境内)北,与前来增援的上都军阿剌帖木儿、忽都帖木儿等部军马会合,再次向大都禁卫军发动进攻,但还是被大都禁卫军顽强地击退了。
九月二十二日,两都军队主力在昌平南面的白浮原野展开决战,燕铁木儿再次取得胜利。
但是王禅等人不想就此罢休,于是他收集败散的军队,向大都发起了第三次进攻。而此时,燕铁木儿率领的禁卫军由于战争胜利,士气十分高昂。他们严阵以待。
九月二十四日半夜,燕铁木儿命令撒敦与脱脱木儿出兵,前后夹击,斩杀上都兵数千人,投降的更是多达万余人。上都军主帅王禅只身逃走。
这次胜利对于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部分上都军马在附马孛罗帖木儿、平章蒙古塔失等人的率领下,于九月二十六日攻破大都东北要塞古北口。 燕铁木儿得到消息后,急忙命令撒敦急行军前往偷袭,自己则率大军随后追杀。上都军哪经得起大都禁卫军如此的袭击,上都军又战败了,将校投降的达万人之多, 剩下的则四处奔窜,不知所去。在这场战斗中,还抓获了上都统帅孛罗帖木儿等人,很快被处死了。与此同时,脱脱木儿等所率的大都军马,在蓟州与支持上都政权 的辽东军马也展开了激战,互有胜负。
九月二十九日,上都又有一部分军马在宗王忽剌台指挥下攻入大都西南面的紫荆关。而辽东军也攻破蓟州,迫使脱脱木儿退守通州。由于这两路军马对大都构成东西夹攻的态势,大都的形势再度趋于危急。
十月初一日,燕铁木儿率军东进,先去攻打兵临城下的辽东军马,将他们击退到潞河对岸。初二日,燕铁木儿的军队跨过了潞河,将辽东军队击溃。初五日,忽剌 台所率西面上都军已经直达卢沟河畔。他们的先锋散兵已经进抵大都旧南城外。于是,燕铁木儿率大军由通州向西北进发,与上都诸王太平、朵罗台等军在檀子山进 行了激烈的战斗。同时,燕铁木儿又派脱脱木儿率军到卢沟河畔,与忽剌台所率领的上都军对抗。
好消息不断向大都城内传来:燕铁木儿带领禁卫军将玉平、朵罗台等军马打败;脱脱木儿、也先捏与上都军忽剌台、阿剌帖木儿激战于卢沟河畔,顽强地阻住了忽剌台军。
十月初七日,上都军与大都军再次展开激战。脱脱木儿扬言,燕铁木儿已经战败东北部上都军,率援军前来助阵。忽剌台等人见双方势均力敌,而对方又有强大的后援,于是撤兵西归。脱脱木儿乘势追杀,捕获了阿剌帖木儿,并把他送到大都杀了。
十月十一日,秃满迭儿所率辽东军马攻破古北口,与燕铁木儿军激战于檀州(今北京密云)的南边,被击败,部下万余人投降。秃满迭儿于是率领残兵败将逃到了辽东。
最终,上都和大都的一场恶战,以上都失败而告终。在这次激战中,元的禁卫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战斗力大大提高。
虽然两都之战结束了,但在大都内部又进行了一场你生我死的搏斗。这时,文宗图帖睦尔开始传檄海内,令各地罢兵。随后,他下令处死了王禅、倒剌沙等人,又命令泰定帝皇后弘吉剌氏迁到东安州,同时派遣使者到漠北去迎接他的哥哥周王和世。
十二月,和世从漠北启程南下,诸王察合台、元帅朵列捏等人率兵扈行,旧臣勃罗等人随从。当他们行到金山(阿尔泰山)时,和世派李罗先走一步赶赴大都城,告诉说周王已经在途中了。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和世在哈喇和林即皇帝位,就是历史上的元明宗。宣布即位后,明宗派人到大都报信并转达他对弟弟图帖睦尔的指示: 朕弟(指 文宗)曾熟读史书,近来政务繁忙,是否废书不读?听政之暇,应该亲近贤士大夫,讲论史籍,以明古今治乱得失。卿等至京师,可以此言相告。
三月,文宗图帖睦尔派燕帖木儿把皇帝玉玺送给明宗,表示自己俯首称臣的诚意。明宗知道这次平定叛乱,全仗着燕帖木儿浴血奋战。而现在他又积极拥戴,功存 社稷,于是加号燕帖木儿为太师,仍为中书右丞相,还掌握着大都禁卫军的兵权。同时,明宗为了报答胞弟逊位戴翊之功,他效仿了武宗、仁宗兄终弟及的成例,宣 布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命令大都有关官员铸造皇太子之印,以便百年之后传位给这位弟弟。同时,又诏渝中书省臣,凡国家筹措钱谷、选拔官员等重大政事,先启 奏皇太子,然后转报皇帝裁决。
一切布置妥当后,他才在大臣们的簇拥下向大都进发。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前面等待他的竟是图帖睦尔和燕帖木儿精心设计的一个陷阱。
图帖睦尔与和世虽然是亲兄弟,并且图帖睦尔即位也有言在先,即位只是摄政一段时间,等到其兄一到,就拱手相让。但是君主的地位,皇权的魅力,特别是打败 上都犹如自己打下了江山一样,这时的图帖睦尔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他感觉到要将如此来之不易的皇位让给兄长,由皇帝改称皇太子,实在是难以接受。此外,燕帖 木儿向明宗奉献皇帝玉玺时,明宗身边的大臣对他傲慢无礼,这使向来以功臣自居的燕帖木儿颇为难堪。但是明宗却忽视了燕帖木儿的重要性,他可是大都禁卫军的 统领,实质上掌握着大都。于是图帖睦尔和燕帖木儿表面不动声色,暗地密谋,决定不露痕迹地除掉明宗,夺帝位为已有。但此时,和世却被蒙在鼓里,毫无觉察。
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和世行到王忽察都(今河北张北西北)的时候,前来迎驾的图帖睦尔带领着侍卫亲军,以皇太子的身份拜见皇帝、兄长。兄弟二人 自从延 三年(1316年)分开后,一晃就是13个春秋,那时彼此都还是孩子,如今却已经长大成人了。和世在驻地大摆筵席,为胞弟接风洗尘。
场面显得十分感人,但感动之中暗藏着杀机。
那天筵席上,燕帖木儿乘和世疏于防备之际,偷偷地把毒药放在他的酒杯里。于是,年仅30岁的和世还没到达大都,便命丧黄泉了。燕帖木儿在一片混乱之中先 抢了玉玺,然后扶上文宗,在数十个侍卫亲军的护卫下,上马疾驰,直奔上都。到达上都后,图帖睦尔宣布即位,仍为文宗,并大赦天下。
2.帝党后党之战
元统元年(1333年),顺帝成为元代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时,他还是一个不知世事的小孩。当时的顺帝根本就不具备判断世事的能力,是文宗后人卜答失里及 权臣伯颜相继把持着朝政,顺帝也仅仅是个傀儡而已。等到顺帝成年后,还算有自己的主见和作为,他清除了伯颜,诛杀了文宗后人及其儿子燕帖古思,任用了脱脱 主持朝政。本来,顺帝的势头还挺好,但是不久后,顺帝却因为迷惑于工艺制作和秘密淫乐之法,而无心治国,于是造成了奸臣当道,结党营私,争权夺利,陷害忠 良的局面。特别是顺帝的皇后、皇太子想发动政变,逼顺帝退位,而互相残杀。
顺帝的第二皇后奇氏,原来只不过是他所宠爱的高丽宫女。自 从至元六年(1340年)奇氏立为第二皇后,奇氏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被顺帝立为太子。奇氏母子两人相互勾结,把持朝政,《元史》卷二百四《朴不花传》 说: 内外百官趋附之者十九 。可见当时奇氏母子日益发展的权势。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对于奇皇后及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不断扩张的势力,只有顺帝的近臣老的沙(顺帝的母舅)等人敢与他们争斗。于是形了帝党与后党两大派系之间的一场激斗。
奇皇后及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利用丞相搠思监把持朝政,而顺帝则任老的沙为御史大夫,掌握监察机构和舆论。但是禁卫军的兵权却掌握在皇子的手中。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老的沙为了打击后党的势力,命令他的下属察御史也先帖木儿、傅公让等人上章弹劾皇太子的得力臂膀宦官朴不花等奸邪之罪。然 而,老的沙的做法却适得其反,皇太子反而将也先帖木儿等降职,遣到了外地。老的沙当然不甘心,又命令下属治书侍御史陈祖仁、御史李国凤等人再上章弹劾朴不 花,结果与第一次一样,老的沙的部下又降职,并被遣到外地。
皇太子与此针锋相对。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丞相搠思监禀承皇太的旨意诬陷老的沙等人图谋不轨,并将老的沙同党蛮子、按难答识理、脱欢等人逮捕入狱。顺帝为了袒护老的沙等人,特命大赦,但搠思监还是无所及,将蛮子等人处死,就连老的沙也被治罪。
顺帝不能给老的沙提供安全的靠山,老的沙只有逃到驻守在大同的孛罗帖木儿军中。一天,孛罗帖木儿接到顺帝派来的密使,说是要他保护好老的沙的安全。皇太 子、搠思监等人得知老的沙藏在了孛罗帖木儿军中后,他们多次派人来索取。在遭到拒绝后,皇太子、搠思监却打着顺帝的旗号,下诏书削去孛罗帖木儿的军权、官 职。
孛罗帖木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将,他当然知道这不是顺帝的本意,而完全是皇太子一意孤行。孛罗帖木儿决定起兵,他命令秃坚帖木儿与其他部将一起进攻大都。
于是出现了元朝历史上帝党和后党的第一次交战。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四月初九日,秃坚帖木儿率兵攻入居庸关。大都城告急。第二天,皇太子就派也速、不 奚等将领率领禁卫军迎战。秃坚帖木儿的军队似乎势不可挡,禁卫军不堪一击。也速半途退军自保,不 奚在大都西北的皇后店被打得一塌糊涂,只好逃回大都城。
四月十一日,皇太子听说也速、不 奚的军队被打败了,急忙率领侍卫亲兵由光熙门出逃,从古北口直奔兴州、松州一带,以躲避这场灾难。
皇太子逃走了,后党也就失去了核心,变成一盘散沙。秃坚帖木儿的军队驻在大都北的清河镇,他还放言,索要奸臣搠思监和宦官朴不花二人。历史上这个不敢与 皇后和太子对抗的皇帝顺帝,这时才把搠思监和宦官朴不花抓了起来,交给秃坚帖木儿,并命令恢复孛罗帖木儿的官职和军权。
四月十七日,秃坚帖木儿率军浩浩荡荡地由健德门入城,与顺帝在延春阁会面。顺帝自然高兴,设宴款待秃坚帖木儿。秃坚帖木儿酒足饭饱,并得到顺帝一片赞扬后,第二天就高兴地打道回府了。
秃坚帖木儿退军后,皇太子又回到了大都。对于秃坚帖木儿捕杀自己的得力助手,皇太子十分恼火。但皇太子又十分无奈,虽然自己手握禁卫军兵权,但通过这次 交战来看,禁卫军还不足以与庞大的孛罗帖木儿军队进行对抗。经过一番思考,皇太子决定将孛罗帖木儿的死敌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收为己用。扩廓帖木儿很快就被皇 太子的金钱和所封官位征服了。
这年五月的一天,皇太子下令,命令扩廓帖木儿出兵进讨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兵分三路,东路由白锁住率领3万人守卫大都,中路由竹贞等人率军4万,西路由关保率军3万,合兵进攻孛罗帖木儿。
看着来势凶凶的皇太子军,孛罗帖木儿决定与秃坚帖木儿、老的沙等人率军再次向大都进攻,以讨伐皇太子。这就是元朝历史上帝党和后党的第二次交战。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二十五日,孛罗帖木儿大军攻入居庸关。大都的禁卫军确实不如孛罗帖木儿军有战斗力,孛罗帖木儿不仅杀死了扩廓帖木儿的部 将、守关的杨同佥,还打败了皇太子亲信不 奚率领的禁卫军。孛罗帖木儿军一路畅通,当他们到达龙虎台的时候,又与皇太子及白锁所率领的禁卫军相遇。皇太子 手下的禁卫军全无斗志,于是败回大都。
第二天,白锁住率领部分禁卫军护卫皇太子从顺承门南逃,经过雄州、霸州、河间等地,投奔扩廓帖木儿。
七月二十七日,孛罗帖木儿、秃坚帖木儿与老的沙等人率军进入大都。顺帝这次在宣文阁接见了他们,并设宴加以款待。不久后,又任命孛罗帖木儿为中书左丞相,老的沙为中书平章政事,秃坚帖木儿为御史大夫。
十月,顺帝下诏命躲避在扩廓帖木儿军中的皇太子回京。但是皇太子拒不从命,仍在组织反攻孛罗帖木儿的军事行动。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三月,孛罗帖木儿看皇太子还在外对抗,于是把皇后奇氏押出皇宫,关在皇城北面的诸色人匠总管府中,并强迫她写信召皇太子回京。
但自从孛罗帖木儿向大都进攻开始,一直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他在上都打了胜仗,却丢了他的大本营大同。正当孛罗帖木儿在大都欢庆胜利的时候,扩廓帖木儿已经率军从大同向大都奔来,并对大都采取了包围之势。
孛罗帖木儿一方面派秃坚帖木儿率军到上都镇压异己势力,一方面派也速出兵对抗扩廓帖木儿军队。然而,令孛罗帖木儿感到意外的是,也速率军出大都后就突然 叛变了,孛罗帖木儿只得再派手下的骁将姚伯颜不花出兵通州,阻止扩廓帖木儿军的进攻。但却被也速率军偷袭,兵败被杀。顺帝见孛罗帖木儿军屡屡失败,知道其 大势已去,于是密设计谋,准备除去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心一意为顺帝,最终却遭到了顺帝的毒手。
七月二十九日早晨,宫内一片宁静。顺帝命令侍卫亲军上都马、金那海、伯颜达儿等人埋伏在宫城内延春阁内。不久后,被诏见的孛罗帖木儿、老的沙等人入宫。 他们以为顺帝是商量战争事情,虽然他们也知道由于战争的节节败退,顺帝不会再像前两次那样笑脸相迎,但绝不至于杀害他们。当孛罗帖木儿、老的沙等人经过延 春阁旁边的时候,还没等孛罗帖木儿反应过来,伯颜达儿突然冲出,用刀砍孛罗帖木儿的头。随后,上都马、金那海等人一拥而上,乱刀齐下,把孛罗帖木儿杀死 了。老的沙走在孛罗帖木儿后面,他看到这种情况后,知道情况不妙,急忙抱头逃窜,但由于躲闪不及时,额头上也挨了一刀。
老的沙还算对 朋友忠诚,他没有自顾逃命,而是带领部分下属,携同孛罗帖木儿的老婆孩子,匆忙逃出大都城,往北奔去。老的沙逃到了上都,与到那儿镇压异己势力的秃坚帖木 儿会合。但是,没多久,老的沙就被益王浑都帖木儿等人捕杀。秃坚帖木儿继续北逃,但是到了十二月的时候还是被元朝军队捕杀了。
同年九 月,皇太子在扩廓帖木儿护送下,回到了离别一年多的大都。到了大都后,皇太子本想借助扩廓帖木儿的军队逼迫顺帝退位,但遭到了扩廓帖木儿的委婉拒绝。于 是,皇太子又挑动其他地方割据军阀出兵,与扩廓帖木儿相斗不休。而此时,已经是元末,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皇太子虽然再度独揽朝政, 但却没有当皇帝的福份了,因为元朝已经濒临灭亡了。
3.明军灭元之战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初的一天,元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顺帝接到大都城外围亲军的传报:徐达率领明军将要到达通州了。
顺帝大惊,急忙命令大都城戒严。大都城顿时变得格外的肃静。路上行人匆匆。但是大都城的老百姓却心里暗暗高兴,他们都希望元朝被农民军替代,元朝腐败的 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元朝末年以来,顺帝和大都城的大臣们几乎没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农民起义不断,并且时时都有可能威胁着大都的安危。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贵率军北伐。农民军领袖毛贵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十二日,率所部军队由河间、直沽进发,攻克了蓟州。蓟州被攻克后,大都城 自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元朝虽然还布置着众多精锐的侍卫亲军,但是近百年来的太平局势和养尊处优的闲适生活,已经使这些职业的武士、令人敬畏的禁卫军丧失 了根本的战斗力。听说毛贵率军逼进大都,侍卫亲军的将领和士卒们都十分害怕,毫无生气。这一点,顺帝和大都禁卫军的将领们看得十分清楚,于是顺帝命令诏征 全国各地的士兵补充禁卫军,保卫大都。但是,元廷的许多大臣认为禁卫军已经腐败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根本就无法挽救走向没落的元王朝。当时朝廷主要出现了四 种主张:
第一种主张弃城而逃;
第二种主张把国都迁到偏于西北的关中;
第三种主张逃到漠北;
第四种主张据城死守。
持第四种主张的是中书左丞相太平。此时,许多大臣们都在忙于自己的后路,而太平则连夜急书,向顺帝上奏:建议顺帝调各地军旅入卫大都。
这次顺帝没有选择逃走,他认为,自己坐了二十多年的皇位不能随手就让给人家。顺帝又下令割据在晋陕一带的军阀察罕帖木儿率军东进,驻守涿州,保卫京城。
三月十七日,毛贵率军进攻通州,在枣林与元军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元军战败,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于是毛贵军队直达元朝皇帝每年春天都去行猎的柳林行宫。
大都城告急。
这时,太平果断决定将从外地调来的元军精锐部队派到柳林,由刘哈剌不花指挥,与毛贵军再次进行激烈的战斗。毛贵军队被击败。即使如此,大都禁卫军也只不 过是都城边上的一个摆设而已。虽然毛贵在前有强敌、后无援军的情况下退回山东,但不管是对元朝腐败的统治,还是对驻守大都的禁卫军,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还有一件让顺帝十分伤心的事,红巾军在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转战后,于这年的十二月攻占了上都,并且将蒙古统治者经营多年的上都宫阙付之一炬。上都被焚毁后,顺帝心痛不已,没想到元朝数十年的辉煌竟会毁在自己手里。
元朝,有两京岁时巡幸的制度,但由于农民的反抗斗争在两京途中时有爆发,使蒙古统治者龟缩在大都城内不敢轻举妄动,两京岁时巡幸制度不得不予以废止。
当然,此时顺帝与太平等大臣则对禁卫军进行有效的加强,他们在京城的四周设置了二十四营军队。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月,在京师的11座城门都修 筑了瓮城,建造了吊桥,以防止农民起义军突然冲进城来。但是事实说明,即使加强也不过形同虚设,因为一个城池要达到坚不可摧,要有坚固的城池防御、勇猛的 将领和素质过硬的士兵,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正如《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所说:
军卒疲弱,素不训练,城为虚设。
在元朝统治行将灭亡的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崩离析、众叛亲离的现象。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在大都负责警备治安的要害部门兵马司中,就发生了一次叛乱活动。京城北兵马司指挥周哈剌歹与林智和等谋叛,被禁卫军发觉,被杀害,并株连九族。
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虽然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远在漠北的蒙古宗王也起来乘元朝统治者之危,想取而代之,夺取帝位。还有另一支更让元朝统治者害怕 的军队,那就是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果然,这支农民军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在徐达大将军的带领下来到了大都城下。但是明军并没有立即进攻大 都,而是随即兵锋东向,先消灭了驻守在永平的元军,又陆续攻克了大都附近地区的一些州县。大都渐渐沦为孤城。
闰七月二十六日,元将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接到前方哨位的急报,说是徐达、常遇春等人率领北伐明军向通州进逼。颜帖木儿立即命令禁卫军严阵以待,准备与明军浴血奋战。但是,明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元禁卫军根本就无法抵挡,数万禁卫军很快就被明军杀光。
通州距离大都城只有数十里之遥。通州被占,意味着大都城东边的防卫已经被攻破,大都城的安危无法保障了。
此时,大都城里乱成一片,皇帝大臣们无法安宁,驻守在皇城内外的禁卫军也是魂不守舍,他们知道大元大势已去,他们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哪有心思抵抗。
闰七月二十七日,顺帝在宫城内来回走动,是走还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如果走的话,有可能就把大元江山让给了别人;如果留,还能保得住江山吗?还能保得住自己这条命吗?
正当顺帝思考之际,禁卫军首领上奏,说明军将于几日后攻打大都城。顺帝叹了口气,对太监说,立即召淮王帖木儿不花、庆童等大臣进宫。其实,顺帝北逃的主意已定,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他怕此时一说出来将造成大都的大乱。
很快,淮王帖木儿不花、庆童等大臣来到了宫中。顺帝立即宣布任命淮王帖木儿不花为监国,任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要他们带领数万禁卫军,共同留守大都城。顺帝还命令皇太子保护太庙诸朝先帝的神主,自己先逃往漠北。
这天晚上,想到自己经营35年的大元江山没了着落,顺帝无法入睡,他也不敢入睡,生怕太监传来不好的消息。
二十八日,顺帝在皇宫中的清宁殿召集蒙古贵族、眷属和大臣,共同商议去留大计。在这紧急关头,只有极少数人主张战死大都,与明军决一死战,大多数人都主张逃往漠北。这一结果顺帝当然求之不得,无疑为顺帝北逃增强了决心。于是他决定北逃。
这天夜里,大都城里一片安宁。禁卫军加强了警戒。半夜的时候,一队人马悄然从宫中出发,他们向大都城的西北方向奔去,没多久,他们来到了健德门。守卫在健德门的禁卫军立即打开城门,这队人马向居庸关方向飞驰。
这队人马就是顺帝带着的眷属、贵族和一些大臣,以及护卫他们的侍卫亲军。顺帝等人过了居庸关后,直奔漠北。顺帝逃走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他们到了漠北,明军还以为他们在宫城内。
四天后,也就是八月初二日,徐达、常遇春等人所率领的北伐明军,从通州出发,由大都城东面的齐化门攻入。留守大都的元朝大臣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 庆童、中书左丞丁敬可、大都路总管郭允中等人率禁卫军与明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明军势如破竹,元朝禁卫军无法抵挡,不到一天的时间,元禁卫军战死的战 死,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大都城被明军占领,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中书左丞丁敬可、大都路总管郭允中等人全部战死。
虽然逃到漠北的顺帝还想东山再起,但他始终没有机会。元朝宣布结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元代大都(北京)御林军研究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360efe0bd00c5b2502b6b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