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乾隆晚年清朝为什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03-2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乾隆晚年清朝为什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的相关内容:盛世过后即是平凡到了极点的平庸。乾隆晚年。清朝已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太平盛世出现了阴影。到嘉庆、道光期间,吏治日益腐败。教派、会党众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繁。颓势已然形成。虽然嘉道二帝也都

盛世过后即是平凡到了极点的平庸。乾隆晚年。清朝已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太平盛世出现了阴影。到嘉庆、道光期间,吏治日益腐败。教派、会党众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繁。颓势已然形成。虽然嘉道二帝也都勤于政务。但却止于小修小补。没什么大的变革。道光帝撒手人寰。留给其子咸丰帝的是外敌入侵,财政困窘的破烂局面。虽然咸丰即位之初也有一定的振兴举措。但太平天国的炽烈火焰、英法联军的二次入侵,彻底摧毁了咸丰的振兴精神。陷落中的挣扎是痛苦的。
1.巨贪和珅 自乾隆四十六年起,乾隆帝每年往避暑山庄都由永琰陪伴,可御前行列只能由和砷随从,别人不得靠近。永琰竭尽全力,恭谨温顺,即使有父子之情,也无法代替和砷在乾隆帝心目中的位置。
禅位以后,乾隆事无巨细依旧独揽,但有碍太上皇身份,也不便事必亲躬。尤其乾隆年老迟钝,健忘错耄,手颤握不紧朱笔,连说话也须和珅翻译,对和珅的依赖越来越大。
和珅抓住时机,奏请太上皇规定一切奏章必先递送军机处。他掌管军机处兼御前大臣,结果凡国家各项事务,京堂衙门及各省督抚向太上皇奏报,一律归至和砷面前,他有决定上不上奏的权力。太上皇任何旨意,全由他传谕,至于是否本意,也只有和珅知道。
嘉庆三年冬季,太上皇老态顿增,体质急转直下,易感风寒。每次治疗痊愈,精力大不如以前。四年正月初一,旧历元旦,宫内充满节日的欢乐,喜气洋洋。嘉庆皇帝率王以下三品以上大臣穿着朝服,集中在乾清宫,向太上皇行庆贺大礼。这天,太上皇非常衰弱,勉强倚坐御座上。可能是由于身体不适,仅准诸王贝勒在门内行礼,其他在门外,根本见不到尊容。第二天病情加剧,初三日上午便与世长辞了,终年八十九岁。
朝内形势出现根本变化。太上皇死时嘉庆近四十岁,理所当然要亲政,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嘉庆从乾隆手中接过了权力,同时也接过了盛世外衣下班的一连串危机,其中最紧迫的是和珅问题。
和珅于乾隆十五年(1750),比乾隆小39岁,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的父亲任福建副都统。和珅十岁左右,有幸进入皇宫里的咸安宫官学,学习儒家经典和满、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三十五年(1770),他21岁参加顺天府乡试,沿考中举人。但由于其出身满洲正红旗,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出入宫廷。这给他提供了接近乾隆的机会。但乾隆的侍卫很多,为什么会欣赏一个低等侍卫和珅?
据野史笔记记载:
有一次,乾隆要出巡,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这是谁的责任?很多侍卫吓得不敢吭声,和珅却在一旁说: 管此事者,当负此责。
这句话给乾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又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边行进边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在轿旁跟班的和珅口而出接上,乾隆由此很喜欢他。
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到山东巡视,和珅随从。乾隆喜欢乘一种骡驾驭的小车,每行十里,更换一次,其快如飞。有一天,和珅碰巧跟这种小骡车随侍。在路上,乾隆看见和珅问: 你是什么出身?
和珅回答说: 文员。
乾隆又问: 你下过场赶考吗?
和珅说: 庚寅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
乾隆又问: 什么考题?
和珅说: 孟公绰一节。
乾隆又问: 现在能背你做的文章吗?
和珅于是一边行进一边背诵,流畅异常。乾隆于是说: 你的文章也中得。
乾隆同和珅的这次谈话,成了和珅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从此,和珅得到乾隆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仗着乾隆的宠信,和珅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比如侵吞、纳贿、索要、放债、开店、收税、盘剥盐商等等。凡是外省进贡皇上的礼物,都要经过和珅这关,他从中截取,以致他所藏的珍珠手串,比皇宫的还要大、还要多。
当时的官员们想得到一个肥缺,或想保住高官禄位,或想飞黄腾达,或欲免除牢狱之灾、杀身之祸,无不走和珅的门路,并付以重金行贿。另外,他还明里暗里敲诈勒索各地官员。
嘉庆帝对和珅专权贪污早有耳闻,心中极为不满,但碍于乾隆的情面,投鼠忌器,敢想而不敢言。乾隆去世后,嘉庆主持朝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查办处死了和珅,抄没了家产。
后来,清廷将所清查的和珅家产开列了一份清单,共计一百零九号。其中已估价的二十六号,就已价值二点二亿多两白银。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不过四千多万两,这部分已估价的财产,即相当于五年多的国库收入。嘉庆将和珅抄家,算是为清廷大大捞回了一笔,所以民谚说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
2.鸦片战争 嘉庆帝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清宣宗,也叫道光帝。道光帝即位后,清王朝越来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当时资本主义工业也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直到 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 毁灭人种 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 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对于鸦片毒品,早在雍正时期,雍正就开始禁烟,乾隆也下过禁烟令,嘉庆也屡下令禁烟,但都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到道光时,鸦片已经泛滥成灾,禁烟的要求已经成为举国的共识。道光皇帝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鸦片一天不禁,人民便一天不能安宁,统治阶级的政权便有倾覆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鸦片走私活动最猖獗的广东禁烟。
林则徐,福建侯官县人,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传说在林则徐降生的时候,新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正好乘坐一顶大轿,在侍卫随从的簇拥下,从他家门口经过,林则徐的父亲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给儿子取名则徐,希望他长大后能像徐嗣曾那样读书做大官,光宗耀祖。
林则徐4岁入私塾,7岁开始习作,他聪明早慧,13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7岁中进土,他历官14省,任过监察御史、布政使、河道总督、巡抚、总督和钦差等官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惩力、不法官吏,晓谕外商呈缴鸦片。当时,英国商人根本无视中国政府的主权,广东当地群众群情愤怒,很多群众来到英国使馆前,要求公使义律交出逃到这里的大鸦片贩子颠地,石头和瓦块成了中国老百姓的武器,纷纷投向英国使馆院内,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终于迫使英美烟商缴出鸦片一百一十多万公斤,从6月3日到25日,虎门海滩燃起熊熊大火,所有鸦片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虎门销烟 。它表现了我国的民族尊严和浩然正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虎门销烟以后,林则徐下令恢复了中英贸易,但坚决禁止鸦片输入。他对外国商人实行了 奉法者来之,违法者去之 的方针,任何国家的商船,只要不夹带鸦片,都允许进口。
而义律则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事态。他下令英国商船一律不准进口做买卖,并要求英国政府派兵,准备武力解决。1839年7月,在九龙的尖沙咀发生了英国水手行凶伤人事件,村民林维喜被重伤致死。林则徐要求英方交出凶手,义律无理拒绝,并于9月率英舰闯进九龙借机挑起战事,炮击九龙山口,中国方面予以还击,打退英舰进攻,此为九龙之战。10月,义律又率英舰闯入珠江口,在穿鼻洋阻拦英国商船,并与中国水师接战,这就是穿鼻之战。此后,英军在10天之内6次进犯中国军队的驻地,均被击退。
1839年12月,道光帝在接到穿鼻之战的奏报后,命令停止中英贸易,1840年1月,林则徐奉旨宣布断绝中英贸易。
而英国资产阶级挑起侵略战争蓄谋已久,禁烟问题成了他们发动战争的导火线。于是虎门销烟事件一传到英国,英国内阁便于1839年10月1日召开会议,作出了 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去 的决定。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 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对华战争 正式爆发。
1840年6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国军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琦善妥协求和,英国单方面宣布《穿鼻萆约》。
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奕山等人丧魂落魄,举白旗投降。5月27日,中英双方签订《广州和约》。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10日,镇海陷落。13日,宁波陷落。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奕经率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全军溃败。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要割地,还有大量的赔款。为了支付这些巨额的赔款,清朝统治阶级只好把债务转嫁到农民身上,拼命地搜刮民财。广大农民本来已经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压榨,加上突如其来的沉重债务,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生活不下去,只奸奋起反抗,终于又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这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出身农家,在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接触至rJ西方的传教书籍,逐渐离开传统的儒家信仰,接受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劝人信拜上帝。他与冯云山深入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教,在贫苦人民中获得了大批信徒。洪秀全创作了一系列宗教作品,揭露现实的黑暗,宣传平等的理想,提出 斩邪留正 ,号召农民起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信奉的群众越来越多,和地主阶级的团练武装发生激烈冲突。拜上帝会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以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为首的领导核心。公元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起义于清朝统治相对薄弱的广西金田,建号太平天国。后与清军在紫荆山区鏖战九个月,北上攻克永安州,出广西,入湖南,队伍日益扩大;又获得大批船只,建立水师,提高了行军速度,进入湖北,攻克武昌,顺长江东下,破九江、安庆。公元1853年攻克南京,定都于此,改名为天京。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建立各级政权,颁布规章制度,制定军法,申明纪律。《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土地私有制,将士地平均分配给群众耕种,建立农村公社式的社会基层组织,以达到农民理想中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社会。太平大国的胜利进军使清王朝陷入极度的惊慌恐惧之中,清将向荣、琦善分别组成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天京附近驻扎和窥伺。但腐败的八旗、绿营、募勇都不足以构成太平天国的重大威胁,太平军在天京站稳脚跟后,继续发动攻势,分兵北伐和西征。
北伐军由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经江苏、安徽、河南、山西至直隶,屡败清军,前锋进至天津附近。但人数太少,远距离无后方作战,得不到增援,加以气候寒冷,衣食供应困难;而清廷调集大批军队聚集在北京附近,以众击寡,以逸待劳,北伐军不得已从天津南撤。天京方面虽然派出援军,但仓促招募,未经训练,在山东溃散。北伐军粮尽援绝,南撤到直隶的连镇和山东高唐州,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太平天国进行北伐的同时,分兵西征,溯长江而上,占领安庆,围攻南昌,进入武汉,但在咸丰四年进军湖南时,遭到曾国藩湘军的顽强抵抗。
公元1854年,湘军与太平军战于湖南,太平军失利,节节败退。湘军夺取武汉,沿江东下。两军大战于江西湖口。石达开指挥作战,击败湘军,将其水师切断成两截。曾国藩困守南昌,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武汉。接着,石达开经营江西,攻克了许多城邑,招收了大批天地会起义群众,实力大增。公元1856年,太平军又击破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正处于顺境,内部矛盾却在激化。东王杨秀清大权在握,他虽然很有才能,建立了卓著的功绩,但骄奢日甚,凌虐同僚部属,甚至假天父下凡之名,要责罚洪秀全,并要逼洪封自己为万岁。北王丰昌辉表面顺从而积怨于心,他利用洪杨之间的矛盾,突 然举兵杀死杨秀清,并株连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将士,引起群众的愤怒。洪秀全顺从群众的要求,杀了韦昌辉。此后,石达开又遭洪秀全的猜忌,带兵出走,转战西南,最后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太平天国内讧后,精锐尽丧,致使有利的军事形势发生逆转。重要城市武汉、九江、庐州、镇江相继失守。但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族人民纷起抗清。天地会、捻军、白莲教、云南和陕甘的回民,与太平军或联合作战,或遥相呼应,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使清军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而且清王朝内部矛盾重重,满族亲贵不信任曾国藩等汉族地方武装,不肯委以重任,给以事权。当时又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和外国侵略者处在敌对状态。由于这些原因,加之太平军后期将领士兵的勇敢作战,太平天国虽经内讧的创伤,尚能支撑危局,和清军长期相持。当时,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具有指挥才能,作战身先士卒,能够辨认形势,团结盟军,故屡立战功,肩负起挽救危局的重任。公元1858年,陈、李与捻军联合作战,攻破重建的江北大营,又在安徽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十年,大破号称有十万大军的江南大营,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接着,乘胜东进,席卷苏常,攻克杭州,在江浙开辟了新的局面。
太平天国军事形势虽一度好转,但政治日益腐败,纪律废弛,多次发生叛乱,将领各自为政,苦乐不均,败不相救。洪秀全深居宫内,不理朝政,刑赏不公,封爵冗滥,天京逐渐失去了权威。陈玉成、李秀成也受到猜忌。洪仁矸从香港来到天京,写了《资政新篇》,企图有所建树,但他的某些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主张不被农民所理解。当太平军逼近上海时,和外国侵略者发生了冲突。先有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帮助清军。以后李鸿章在曾国藩的荐举下,率淮军至上海作战,并聘用英国军官戈登组织常胜军;左宗棠率老湘军在浙江作战,也聘用法国军官组织常捷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外国侵略者就插手中国的国内战争,枪口转向太平军。太平天国不仅要抗击以湘淮军为主力的清朝军队,还要抵御外国侵略军,局势更加困难。
公元1861年,天京上游重镇安庆经激烈争夺后失守,清军从四而八方逼向天京。陈玉成又在皖北被俘遇害,太平军的西战场瓦解。
李秀成既要抵抗李鸿章、左宗棠的猛烈进攻,保卫苏州、杭州;又要和曾国荃作战,以 解天京的围困,左支右绌,败局已定。他提出撤离天京、 让城别走 的建议,未被洪秀全采纳。形势日益对太平天国不利。公元1864年4月,洪秀全逝世。6月,清军攻破天京,李秀成在突围时被俘遇害。幼天王洪天贵福也在江西被俘杀。太平军余部在李世贤、汪海洋的率领下转战江西、福建、广东,被清军击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失败,清政府也已一蹶不振。
4.中兴四大臣 在晚清中国专制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崛起四位中兴大臣,他们凭借才能剿灭农民起义,开启洋务运动,企图力挽中华几千年封建专制体制纲常名教的覆灭。
湘军头子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 811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五岁开始在家塾随父亲读书,后在长沙府应试中举,名列第七。 1834年,毕业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底进北京参加会试,一连两次均落第。1838年,再进北京参加会试,终于中第三十八名进士,然后入翰林院,成为主和派重要人物,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并被穆彰阿改名国藩。
1840年,曾国藩以庶常馆散馆授检讨而步入仕途。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潜心研究宋明理学,从韩愈、周敦颐、朱熹到陆象山、王阳明的思想,他都一一探究过,成为 封建社会最后一位道学家 。这一时期,他虽不曾飞黄腾达,也还一帆风顺,只个几年功夫就升任为礼部侍郎兼兵部侍郎。
1852年太平军由广西攻人湖南,曾国藩适因母丧回籍,遂受清廷命令,办理团练,与太平军对抗。以后由他训练的团练演变为湘军,成了清王朝与太平军作战的主力,他也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统帅。由于他杀人太多,就如剃头那么容易,所以被人们骂作 曾剃头 。他自己则把他的好杀归之于 时势所迫 ,曾多次解释: 书生好杀,时势使然耳。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经世之学,认识到西洋的军事科技有利于清王朝政权的巩固,所以他提出了 师夷智以造船炮 的主张,把它看成是 自强之道 的 下手工夫 ,并在中国开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他的眼光还不仅仅限于 师夷智以造船炮 ,同时还主张 立学馆 翻译西方科技书籍,认为 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 ; 开馆教习 ,让年轻人学习西方科技,以成 图振奋之基地 ;还主张 远适肄业,收远大之效 ,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些都成为当时开风气的思想。
洋务大师李鸿章
李鸿章,生于1823年,本名章铜,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53年,李鸿章回籍力、团练,以对抗捻军和太平军。1858年到江西入曾国藩幕,成为曾国藩的门生,襄办营务。1861年奉命编练淮军,很受曾国藩赏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因表现突出,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 1865 年任两江总督,调淮军与北方捻军作战,第二年继曾国藩成为钦差大臣,先后镇压了东、西捻军。1870年,又继曾国藩而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等大权。以后,他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中美《烟台条约》、中法《中法条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中俄密约》及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等。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但其学问与曾国藩不能相比,可是在务实精神和办洋务方面,却比曾国藩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后又逐步扩大其所谓 自强求富 的洋务事业,先后设立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军用和民用工业。他还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建立了北洋舰队。李鸿章可谓洋务派中最有实力的中坚人物。
代名将左宗棠
在多事之秋的晚清,出现了很多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如果从镇压农民起义方面看,他们是屠杀农民的刽子手,但他们无疑又是有贡献于民族的功臣,左宗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数举进士不第。初为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后经曾国藩推荐,率湘军 5000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任浙江巡抚,因战功迁升闽浙总督,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之一。后调任陕甘总督,率军镇压回民起义。1875年,他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叛乱,在收复乌鲁木齐及和阗等地、维护中国主权、阻遏俄英势力对新疆的侵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881年起任军机大臣。左宗棠与道光、咸丰间的经世派人物如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颇有往来,受其经世实学的影响很大,因此,十分注重学术的务实性和致用性。左宗棠对魏源的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极为赞同,这使他也成为当时学习西方军事长技的积极倡导者。在闽浙总督任上,力排众议,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到陕甘之后又创立了西安机器局、兰州制造局、兰州织呢局等军用和民用工业。
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等职。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在广西境内击败法国侵略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参与所谓的 东南互保 ,并镇压两湖地区的反洋教和唐才常的 自立军 起事。1907年,出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但与李鸿章有矛盾,他的许多思想又与早期改良派比较相近。他曾开办了不少洋务工厂,如汉阳铁工厂、湖北枪炮厂等都是他开设的,还设立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4局,并筹办过芦汉铁路。189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劝学篇》,在此文中,张之洞系统总结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中的一个流行的共同口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可以说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5.百日维新 公元1894年(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事,请求清廷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 赴朝。待到事件平定,日本却拒不退兵,并不宣而战,轰沉清朝的运兵船舰,导致中日甲午 战争的爆发。清廷因事先全无作战准备,在平壤陆战及黄海海战中连遭惨败,不得已退守 本国境内。日本军队乘胜渡过鸭绿江,侵占中国的许多城镇。不久又袭击威海卫,使洋务派 长期经营的北洋舰队毁于一旦,于是清廷被逼屈膝求和。公元1895年,清廷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该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予日本,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以及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等。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举国震惊,它标志着洋务运动救国的彻底失败。在全国上下的群情激愤中,预示着将有一场新的风暴来临。
当时,正在北京举行会试的各省举人集会,由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书,提出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签名的举人有一千三百余人,掀起了反对投降的巨大运动。这就是著名的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的主要代表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大力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其倡导和组织下,各地纷纷成立学会,开办学堂,出版报纸。
光绪帝看到了康有为的上书,表示赞赏。康有为又向皇帝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次上书),指出 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建议皇帝大誓群臣,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又进呈自己撰写的《日本明治变政记》、《俄彼得变政记》,要求光绪奋发振作,运用君权,排除阻挠,效法日本、俄国,实行改革。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变法,并召见康有为、梁启超等询问变法的步骤和方法;派康在总理衙门上行走,梁办理译书局;后来又任用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 康有为和其他人递了许多奏折,提出一系列变法建议。光绪帝根据这些建议,颁布改革的诏令,主要是:发展经济,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制度,编制国家预算;开放言路,鼓励创办报纸,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精简官僚机构,裁汰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各省广设学堂,提倡西学,翻译书籍;选派出国留学生;改革车制,士兵改练洋操。这种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未根本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甚至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过去宣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也并未提出过。就是这种不彻底的改良措施,也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反对。百日维新期间,大部分大臣和督抚把变法上谕束之高阁,拒不执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冲突愈演愈烈。京师盛传守旧派要发动政变,光绪帝屡遭慈禧太后的训斥,处在朝不保夕的危境中。帝党官僚和维新派并无实力,一筹莫展,寄希望于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光绪帝召见袁,升他为侍郎。谭嗣同夜间访袁,劝他举兵勤王,驱除旧党,支持变法。袁世凯向旧党告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自己出面训政,废止新政,并下令捉拿康有为、梁启超。康梁逃往日本。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捕处死。其他维新派和拥护变法的官吏,或被遣戍,或被革职。历时一百零三天的戊戍变法宣告失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乾隆晚年清朝为什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1d01cb364cdc035700b4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