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鼎盛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介绍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清朝鼎盛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介绍的相关内容:清朝经过雍正、乾隆两代皇帝之后,社会经济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朝崇祯时期(16281644),全国耕地最大面积是7837000多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极不精确的统计,耕地面积即已差不多达到这个数
清朝经过雍正、乾隆两代皇帝之后,社会经济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朝崇祯时期(1628 1644),全国耕地最大面积是7 837 000多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极不精确的统计,耕地面积即已差不多达到这个数字,到嘉庆十七年(1812),竟超过了这个数字77 727顷。人口方面,顺治末年,全国人口统计数字还不到2 000万(其中也有隐瞒的),而乾隆末年则达到了3万万!国家赋税收入:顺治末年,国家岁征银2 150余万两,粮640多万石;而乾隆末年,岁征银则达到2 990余万两,粮更达到830多万石了。
早先,粮食主要产地是东南的江浙地区,雍正、乾隆时, 苏、湖(太湖地区)熟,天下足 的局面,已为 湖、广熟,天下足 的局面所代替。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这些省份,亩产高时可达五六石甚至七石。长江以南,两季稻已开始普遍有了;北方的天津地区,也成了鱼米之乡。雍正时期,河北省的稻田,已有了6 000多顷。高产作物,普遍推广种植:陕西南部,漫山遍谷都种的玉米;河南、山东,也种起了薯瓜。到乾隆末年,薯秧也不必从南方运来了。乾隆五十年(1785),福建闽县有个80多岁的老农叫陈世元的,竟带了薯种、孙仆,到河南、山东指导人们育秧、栽种,朝廷还给他赏了个 举人 的职衔!一向人烟稀少的川、陕、楚交界处的南巴老林地区,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成千上万的流民披荆斩棘而入,开荒种粮,并从事铁、木、纸、炭等手工业的生产。气候较冷的京畿一带,也有不少 地窖 和 火室 ,寒冬腊月,已能自产韭黄、黄瓜之类的青菜了。
粮产的增加,使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了。江苏的苏、松、宁地区,浙江的湖州地区,到处是桑树成荫、蓊郁一片。乌程、石门、桐乡、海盐等县和杭州一带,极目远眺,绿云卖红枣的小贩如海,侧耳倾听,剪声如涛。棉花,宋、元时期,从海南岛传入江南各省,到清朝雍、乾年间,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以及河南孟县、内黄县,河北保定地区,到处都是棉田。 嘉定县,近海边,不产米,多种棉。 这歌谣,反映了乾隆末年江南许多地方植棉争利的盛况。黄蒂、穰蒂、紫花等等,都是棉花的新品种;秋收时节,蜂积蚁聚、纷纷赶来棉区 坐庄 收购的,尽是远近各地的棉商。上海的花(棉花)市,天刚破晓就人声鼎沸;保定的棉区,商贩们的牛车也是络绎不绝。而那一堆堆的棉花,高耸如山,色白如雪。烟草,大约在明神宗时传入中国(主要在福建先种,崇祯年间才扩种于江、浙一带),一名 相思草 ,满名 淡巴菰 。康熙末年,北方普遍种植,而乾隆时期,文人士子,也开始普遍吸用了。福建、浙江、安徽、山东、河北、陕西,种烟的到处都有;而山东济宁城六家烟铺,竟有工人四千多名!湖南衡阳府造的 衡烟 ,驰名全国;江西玉山县造的烟丝,在大江南北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增产,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大发展创造了前提。南京的缎机已有3万台,它们一般都由132个部件构成,所牵引的经线,一般都达到9 000多根,多的甚至达到17 000根。南京的缎子,供宫中用的有花缎、锦缎、闪缎、装花、暗花、五丝等等;供民间用的则有头号、二号、三号、八丝、冒头、靴素等等,真是 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 。杭州的丝织,是丝锦、剪绒、绫、罗、纱、绢、绸、纻丝等等什么都有;松江的棉织,也扣布、稀布、飞花布、梭布、斜纹布、药斑布、紫花布、剪绒毯等等样样俱全。陶瓷业,不仅窑数增多,而且规模更大。乾隆时,景德镇是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镇大十多平方里,匠工几十万,瓷窑二三百区,烟火终岁相望,入得镇里,四处轰鸣,故被称为 四时雷电镇 。窑内分工更精:匠作有淘土、拉坯、印坯、旋坯、画坯、抬坯、装坯、舂灰、合釉、上釉、满掇、烧窑、开窑之别,而烧窑工又有三个工种,画坯工也有画工、染工的细别。粉彩、珐琅彩更臻完美,釉色也有粉青、郎窑红、松石绿、茄皮紫、蟹甲青等名目。矿业方面,乾隆四十八年(1783)已有313处(不包括偷采的在内)。云南铜产,每年多达千余万斤,民厂大者七八万人,小者也有工人几千。广东,铁炉四起,高者一丈七八尺,炉后有两扇门式鼓风设备,还用机车把矿石、焦炭飞掷入炉,每炉每昼夜可出铁12次,每次即出铁300多斤。大炉,环炉300多家人手,运矿石或产品,用牛200头、船50只。只佛山镇一处,炒铁炉即有数十家,铸铁炉即有百余家,昼夜冶炼,火光冲天,其产品广销各地。四川的盐井,雍正八年(1730)增至5 939眼,而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更发展到8 307眼了,井深达几十丈,甚至几百丈,每个大盐厂都有几十万两的资本。山西票号盐厂的分工也很精细,有司井、司牛、司车、司篾、司梆、司槽、司涧、司锅、司火、司饭、司草等各种不同性质的工种。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更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存款、信贷的票号商,这些票商(以山西人为最多),具有巨额的资金,因而,甚至为官府代解钱粮、存支官款、贷给官款。此时,最富的商人,还有盐商和行商(所谓广东十三行)。行商垄断的资金多达几千万两。尽管这些人大都是官商或官员,其经营的业务也没超过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范围,但也有一些商业资本被投到手工业生产中,转化为最初的工业资本。
工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谚语,就出现在清朝的鼎盛时期。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到苏州时,吴县阊门专诸巷有个画画的叫徐扬,向乾隆皇帝献了画。乾隆皇帝很高兴,让他入了画院,后又赐他 举人 衔名,官至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人更以苏州为模特,画了一卷《盛世滋生图》。这卷画,形象而真实地记录了从苏州城西25里的灵岩山起,到城西北七里的虎丘山止的整个苏州市的繁华实况。在这卷长达十公尺、宽仅36公分的画面上,竟展现出12 000人,大小船只四百只,有招牌的店铺230多家,50多个行业中,还有两家 洋货行 ;14家丝绸业中,最大一家竟有七个门面!店铺之外,还有蜂攒蚁集的小贩。商品,除本地产品之外,还有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贵州、云南、四川、广东等省的特产。虎丘的凉席,当地的盆景,金华的火腿,南京的板鸭,宁波的淡鲞,以及川、广、云、贵的杂货,统统陈现于观者的眼前!的确,此画绝非夸张:乾隆时期,苏州城的人口已不下50万,合郊区的更不下100万了!东城的习织之家,不下万余;阊门之外,踹坊就有四五百处;盘门、葑门等处,也是 万家灯火 哩!扬州,到乾隆年间,市民、商贾也不下数十万人。大的盐商,衣屋华靡,竟将金钱珠宝视为泥沙。大商人江春,在大虹园里,一夜就修成了一座白塔!南京,乾隆时也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除了前面提到的江绸、贡缎名甲天下,书坊、扇市更独享盛名。灯影里的秦淮河,桨声不断;歌舞中的茶肆酒楼,欢声不绝。广州,已被称作 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了。在这里,已有几十个单位与外国贸易,贸易额增加速度亦很惊人:乾隆十四年(1749),洋船只有18艘,而到五十四年(1789),洋船已有83艘;乾隆四十年(1775),出口的茶叶只有1 600余万磅,而到五十年(1785),出口的茶叶,已达2 800多万磅了。乾隆中叶虽曾限制出口,但出口的生丝仍有二三十万斤,而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朝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西班牙、丹麦、瑞典等)的贸易,竟出超240多万两。乾隆年间,长江沿岸的无锡、镇江和汉口,被人誉为 布码头 、 银码头 和 船码头 。此时的汉口,已成长江中游最大的粮、盐、布、木材、药材等商品的集散地,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货宝奇珍在此集聚,千樯万舶在此停泊。乾隆末年,一次大火烧毁的粮船、客船,即达三四千只!乾隆年间,运河两岸的淮安、清江浦、临清、济宁等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初的清江浦,才三万多人,乾隆时,已增加到了54万。此外,厦门 不减通都大邑之风 ,佛山也成了 岭南一大都会 ,乾嘉之间,这个 大都会 ,光大小街巷,就有622条之多!至于北京,那就更是全国贸易的中心了:东北的人参、貂皮,西藏的红花、藏香,新疆的毡毯,蒙古的裘褐,以及云贵的药材,都出现在这里的市场上;安定门外的 外馆 ,城内御河西岸的 里馆 ,随时迎送着远道而来的蒙古客商。
二、边疆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空前统一,内地经济的繁荣,给清朝鼎盛时期的边疆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北疆的蒙古人民,和拿着政府 印票 而来的汉族农民一起,共同发展了农业生产,很多牧地已经变成了农田,小米的产量大大增多,价钱比北京还贱四倍,因此,常常供应北京。山西和北京的商人纷纷来到这里经商,这里的商人(皮商、畜商)也纷纷经商内地。临清的机户,专门供应蒙古地区 哈达 ;北京的 大字号 ,也专门为蒙古地区生产念经用品和其他手工艺品。恰克图是漠北繁庶之区,归化城也 商贾丛集 、多伦诺尔同样 商贾日众 ,库伦、张家口更有了空前的发展。汉人不仅与蒙古人通婚,而且很多人能用蒙语说话。蒙古人民也已大量阅读汉族的书籍、居住汉式房屋。
西北方面:乾隆中期,天山北路的厄鲁特蒙古,已有十四五万亩的民屯田,而且已经生产稻子。这里不仅有了大批的汉人,而且还有从吉林、黑龙江迁来的达斡尔族、锡伯族人。乌鲁木齐已经成了西北地区的大城市,史书记载,这时,这里已是 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衢宽敞,人民杂辏,茶寮酒肆,优伶歌童,工艺技巧之人,无一不备,繁荣富庶,甲于关外。 伊犁也有了相当的发展,所产的煤、铅也很有名。天山南路,灌溉面积增大,农产增多,也出现了不少商业中心。和阗的玉器、丝绸,喀什噶尔的五色绒毡,阿克苏的百货,叶尔羌的土产,都吸引了内地(尤其是江浙)的大批富商巨贾。阿克苏每逢赶集之时,货如云屯,人若蜂聚,有的史书记载:内、外商人、市民、牧民、农民来此,竟到了 摩肩汗雨 的程度。西北地区,肃州(酒泉)已是内地与新疆物资交流的枢纽。这里的贸易,一次赶来的牲畜就有十余万只。乾隆四十二年(1777),由此运往伊犁贸易的缎、绢、绫、绸就有11 000匹。
西南地区:乾隆五十三年(1788)以后,达赖和班禅额尔德尼隔年轮班入贡;而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还曾在热河承德的避暑山庄谒见过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因而对西藏的重视远过于康熙、雍正时期。成都机户所织的 哈达 专门供应西藏,内地的茶叶、布匹、陶瓷、绸缎、烟酒,源源不断地运进西藏,西藏的藏香、红花、大黄以及冬虫夏草之类的药材,也不断地满足内地商人的购求。一些民族(尤其是蒙古族)的人,经常到拉萨 熬茶 ,朝圣布达拉宫,也带有贸易的性质。但广大人民之间的贸易,则在四川的打箭炉(藏语:茶布买卖市场)地方进行。由于打箭炉百货完备,商贾成群,故被人誉为 小成都 。乾隆年间,云南、贵州的汉人大大增多(甚至流放的汉人自乾初起也改发到这里来),因此,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矿、铸铜之外,乾隆初年还派人疏浚了洱海口,涸出良田万余亩;后来,又沟通了清江、都江,使楚、粤的商贾船只直达苗区重镇古州。毕节, 市集甚盛 ,成为云、贵铜产的集散地;个旧,也 商贾辐辏,烟火繁稠 。乾隆二十九年(1764),政府被迫允许苗、汉通婚后,苗、汉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就更进一步密切起来。苗人积极学习汉文,不少人通过科举考试中了举。
台湾和南海诸岛的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远胜于前,因而,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台湾,乾隆时出现了更多的 汉庄 ,高山族人民进一步掌握汉族人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后,种出了一种稻子,最大的稻粒竟有豆大。台湾生产的粮食,一年已够四五年吃;台湾生产的蔗糖,和粮食一样,远销至天津和牛庄!这时,高山族人民,还学会了淘金、冶金、烧瓷和刺绣等技术,他们盖的房屋也相当别致,远远望去,简直跟画舫一般。海南诸岛,黎族人民多用黎茶换取汉族商人的盐、布以及 太和烧酒 之类,学习汉文、发展农业,都已蔚然成风。
东三省,是清朝的发祥之地,因此,朝廷一向是实行严厉的封禁政策,不准汉人出关开垦。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构筑了盛京到开原以北威远堡的 老边 ;康熙九年到二十年(1670 1681),构筑了威远堡到吉林北边法特哈的 新边 (即 柳条边 ),总之是不准汉人逾越。康熙十四年、十八年、二十五年和三十六年(1675、1679、1686和1697),还将此 边 向西延筑,以防汉人自蒙古地区插入。同时,朝廷还大圈官庄和牧厂(奉天附近的 养息 牧厂,就占地南北250里、东西150里!),不让汉人来私垦。但是,内地经济的高度发展,土地的兼并集中,迫使农民纷纷 闯关东 。雍正时期,由于吉林地区汉人的增多,不得不建置泰宁县、长宁县和永吉州单独管辖。乾隆皇帝上台后,大设封堆台卡,严令官兵把口(包括海口),务想保住 龙脉 ,结果还是不成:乾隆中期,盛京旗、民杂处,已经无界可分;柳边已同虚设,清查之令已成具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汉人增加到将近80万;四十六年(1781),辽宁民田已达35 854顷,比顺治十八年(1661)增加了四倍多。乾隆五十六年(1791),朝廷不得不宣布开放大凌河牧厂,允民开垦31万多亩。吉林地区,乾隆四十六年(1781)也比雍正十二年(1734)的旗地增加了五倍很多旗地,实为汉人佃种。、民田增加了四倍多。黑龙江地区,乾隆四十五年(1780),有官庄136处,比乾隆元年(1736)增加了75处。地处偏寒的黑龙江,粮食已能自给,谷物已有十个品种。瑷珲的荞麦,尤其 甘滑洁白 ,独具风味。乾嘉之际,齐齐哈尔,已有了芹菜、芥菜、菘(洋白菜)、韭菜、菠菜、生菜、茄子、萝卜、黄瓜、南瓜、葱蒜、辣椒的大量种植。烟草,还有 南山烟 、 东山烟 和 台片 之分,台片味较达斡尔烟气味清淡,价钱又便宜,很受吸者欢迎。汉族与土著各族还进一步开发了黑龙江北的海兰泡地区,后来成为有名的 江东64屯 。
农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使手工业、商业也发展起来。乾隆末年,长春、农安等地,已蔚成市廛。而早先的盛京、辽阳、海城、锦州、熊岳、宁远、吉林、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喀、三姓、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兰等市镇也有进一步的繁华,榨油、制粉、浇蜡、滤蜜、陶瓷、纺织、印染、造船、鞣皮等手工业作坊也日益增多。 直隶帮 、 山西帮 的关内商人,不断地交流着关内外的货物,江苏的茶、北京的靛,奉天的盐,黑龙江南北的人民都能买到。每年五六月,黑龙江南、北各族人民,照例拉家带口、大车小车载满皮毛、人参、药材、山货,来到齐齐哈尔西郊,支上帐篷,摆上摊床,跟市民和从吉林、盛京远道而来的客商,进行昼夜不停的交易。从晨曦初露到烛天的深夜,这里始终是人声鼎沸、欢声不绝。 这就是有名的 楚勒罕 ( 盟会 )。黑龙江下游的普禄(今俄罗斯波卡罗夫卡附近)、台伦(今俄罗斯卡尔吉)等地,定期的交换场面也热闹非凡:穿红戴绿的赫哲人、费雅喀人、鄂伦春人、库页岛人,拿着貂皮、海象牙之类,换取官员和商人的 乌林 (满语:财货)。
清朝鼎盛时期,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边疆方面的成就,是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所不可比拟的。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开发和建设边疆的业绩,永远光照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三、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南洋婆罗洲昆甸的东万律的城门上,高挂起 兰芳大总制 的大匾;城内大厅里,也高挂着一块匾额,上书 雄镇华夷 四字,每个字都是四尺见方。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华侨建立的国家政权!这个政权的创始人叫罗芳伯。罗芳伯是广东嘉应县(今梅县)石扇堡人,屡赴科场赶考,都没考中,于是,便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去到南洋婆罗洲的昆甸教书和采金。适逢昆甸国内爆发了内乱,昆甸的苏丹(国王)无力平叛,罗芳伯便组织了当地的华侨三四万人,并团结了当地人民20多万,帮助苏丹平叛。叛乱很快地平息了,苏丹起初是跟罗芳伯 约为兄弟 ,后来,干脆就把权力让给了他。罗芳伯把无数采金的小公司,组织成了一个大公司,取名 兰芳公司 。与公司相适应,建立了 兰芳大总制 的政权。有人建议他称王,他说: 赖众人功力,侥幸得海外一片地,我如果称王自尊,是为私而不为公了,这不是我的志愿。 于是,只称 大唐总长 ,建元 兰芳 ,以东万律为首府,设大厅,下设省、府、县,还有三个附属国。他振兴农业,扩充市场,开发金矿,聘请儒生办学堂,实行立法民主,把昆甸搞得生气勃勃。
乾隆六十年(1795),58岁的罗芳伯死了。临死前,华侨们劝他立后人,他却说: 我们漂泊海外,共同出力,得有今天,我怎敢存私心?请众兄弟推贤继任。 这样,芳伯死后,大家相继选举了江戊伯、宋插伯、刘台二、古六伯、谢桂芳、叶腾辉等继任,兰芳大总制几十代,一直坚持到光绪十二年(1886),才被荷兰殖民者消灭。
清朝鼎盛之际,在南洋建立政权的华侨,还有郑玖、吴阳。郑玖,广东雷州人,康熙初年到达暹罗湾的河仙,令子弟读汉文书籍,后来,博得了华侨和当地人的拥戴。吴阳,福建漳州人,乾隆年间到了马来半岛的宋卡,也深受华侨和当地人的热爱。
乾隆初期,还有个叫郑镛的潮州澄海人,去到暹罗的大城府,富了,当上了赌饷官,娶了个叫洛央的暹罗姑娘为妻,生了个儿子叫郑信。郑信长大成人,也被拥立为王。乾隆三十三年(1768),暹罗发生了鼠疫,他组织了大批华侨和当地人灭鼠,他还输金海外、广购粮米,解决粮荒,算是为暹罗人民做了两件好事。可惜,后来他狂热地信仰宗教,得了精神病,杀了不少不尊他做长老的僧人,他又苛刻富商,于是,48岁时便被郤克里杀掉了。但是,郤克里登上王位后,却自称郑华,向清朝进贡时更称自己是郑昭(即郑信; 昭 ,暹语 王 之意)的儿子。这也足见:在南洋各地,华侨影响之大。
明末清初,是华侨开发南洋的第四次高潮。清军入关,出去一批;郑成功抗清时,又出去一大批;康、乾盛世,土地兼并加剧,剥削、天灾逼走一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又有一批买卖人往返于祖国与南洋各国之间。康熙五十六年(1717),玄烨下令出国之人不许归国;乾隆元年(1736),弘历又下令:1717年例禁后出国的,永远不准归国。这样,相当多的人,只好永远侨居国外了。他们中的1/10去到日本、美洲,其余9/10,都往南洋定居。
往返或定居的华侨,从明代起,就给南洋各国带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冶铁、制糖),运去了生活必需的商品(如丝绸、金属、牛马、水果甚至纸墨)。制木、缝纫、做鞋、经商、打鱼 各行各业,处处闪动着华侨的身影;繁茂的甘蔗园,青葱的橡胶林,马来半岛的锡矿,婆罗洲的金矿,到处都渗透着华侨的血汗。康熙四十九年(1710),爪哇的巴达维亚一带,一共有130家糖厂,一半是华侨经营的,华工就有上千人。而暹罗、吕宋、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华侨的大小买卖人,一地更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名之多!康熙五十九年(1720),巴达维亚市内外的华侨,共有十万人;而乾隆初,华侨吴尚贤在缅甸卡瓦地区开设的茂隆银厂,竟有几十万人的规模!
华侨和当地人民,共同开发了南洋各地。
然而,17、18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却攫取了华侨和当地人民的劳动果实。西班牙殖民者强占了菲律宾,荷兰殖民者强占了爪哇,英国殖民者强占了马来半岛,后来又掀起了重新分割整个南洋殖民地的战争,争夺整个南洋地区的殖民统治权。英国政府在这里的收入的9/10,都来自华侨之手。其他殖民主义国家,也尽力抢夺华侨的财富。不仅如此,他们还大肆进行血腥的屠杀。
顺治十八年(1661),菲律宾华侨喜闻国姓爷(郑成功)光复台湾,欢欣鼓舞,西班牙殖民者却暗布骑兵百人、步兵八千,严守炮台、大修军械,然后,捕了两名华侨船主,挑起事端。华侨激怒,抓了一个西班牙凶手杀掉,西班牙殖民者乃大打出手,杀了华侨一万名左右!乾隆二十七年(1762),英国殖民者攻马尼拉,西班牙殖民者唯恐华侨暴动,又杀华侨6 000人!
乾隆五年(1740),荷兰殖民者见其统治下的巴达维亚华侨太多,便强迫他们去锡兰、好望角,途中又百般折磨,并投海数百,九死一生的华侨逃回相告,华侨震怒,荷军又连杀五日,杀死万余,财产全被侵吞。
欧洲学者说: 欧洲人得了牛,而中国人却得了奶。 其实,华侨不但丢了牛和奶,而且丧了命。而处于鼎盛时期的清朝政府,却对华侨的遭遇不闻不问,不唯不问,甚而至于痛恨唾骂!荷兰殖民者在屠杀了巴达维亚的华侨之后,于乾隆七年(1742)跑来向清朝政府 谢罪 。乾隆皇帝却说: 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福建有个总督叫策楞的,听得华侨惨遭大屠杀的消息,更咬着牙齿骂道: 自弃王化,按之国法,皆干严谴!今被其(荷兰殖民者)戕杀多人,事属可伤,实则孽由自作! 有人请求以停止南洋贸易来表示对殖民者的惩罚,广东那个监察御史李清芳马上就给乾隆皇帝打报告:停不得,停不得,江、浙、粤、广四省的关税,从南洋商船可收全部洋船的9/10, 每年总共不下数十万呐! 朝廷的享受,历来建筑在劳动人民的汗水和血泊之中!
清朝处于盛世尚且不顾华侨的死活,到中衰之际的19世纪初,南洋华侨就更加孤苦漂泊了。相当一部分人,这时只好再度离开自己双手开发的土地,作为 契约华工 的 猪仔 ,纷纷前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金矿中流血流汗了!这些被迫卖身的华侨,很多还淹死、病死或被折磨死在殖民者的押运途中。道光二十五年(1845),法国一艘商船,还从厦门运走了中国大陆的第一批契约华工;同治十年(1871),秘鲁船 顿周安 号,开离香港不远就起了火,650人中,竟被烧死、淹死了500来名!这 浮动地狱 的滋味,何等地辛酸!
四、 乾嘉学派
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反映到文化上来。社会的安定,又为学者们提供了良好的治学环境。加之宋、元以来,已有人掀起过考订古书的学风,所以,清初以来,即有人注意过考证之学。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治学就非常谨严扎实,成为清代学术的开山祖;稍晚一点的阎若璩(1636 1704)和胡渭(1635 1714),更发扬了疑古、考证的精神。阎若璩写的《古文尚书疏证》,考证出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胡渭所著《禹贡锥指》和《易图明辨》,在辨别古书真伪和提倡疑古精神上也有一定的贡献。有人曾经记录阎若璩的治学情形,说他辨核一事,至检数书相证,反复研究, 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解 。说他的爱读书,有如酷暑之慕清凉;细推敲,有如缝纫之于丝履;严区别,有如老农之于黍稷。至于其用力的程度,虽壮夫骏马,日驰数百里,比不上他的勤苦;至于他的持论,即使老吏断狱,具两造、当五刑,也不足喻其严。然而,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和文字狱的摧残,却使他们的治学目的,开始从 经世 转入 避世 ,从要求改革转入 为考据而考据 了。而到了乾隆以后,这种认真整理、考订、搜辑古籍的学风,进一步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大学派 乾嘉学派 。
这个学派对于每一问题,都要弄清原委,很推崇汉儒(尤其是东汉的许慎、郑玄)的治学作风,所以,又称 汉学 。他们的学风,崇尚朴实,反对虚浮,因此,也被称为 朴学 。又因为这个学派盛于乾隆、嘉庆时期,于是,人们就常称之为 乾嘉学派 。
乾嘉学派创始于惠栋,发展于戴震,知名的学者共有60多人。它以经学为根底,及于小学(文字学)、音韵学、天算学、地理学、金石(考古)学、乐律学、典章制度、目录、版本、校勘和辑佚之学,粗分之,可分为经学、史学和文学三大方面。
乾嘉学派的学者,大抵是一些不很热衷于官场生意的考据学家。他们扎扎实实整理了《易》、《书》、《诗》、《礼》、《春秋》等经书389种、2 700多卷,还鉴别了一些古书的真伪,疏证与校勘了古籍的字、句。他们把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南宋末年的王应麟(作过《词学指南》)、明末和尚陈第(作过《毛诗古音考》)跟他们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不仅校勘了秦、汉以前的诸子著作,而且校勘了西汉以后的许多要籍。他们还搜集了很多散失佚亡的书,仅被《四库馆》辑出的经、史、子、集,就有375种,4 926卷;而黄奭收集在《汉学丛书》中的,也有216种;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竟收集了29家、630种!
他们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用科学归纳的方法,对我国的古籍,可说是进行了一次大清理,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更有利的条件。他们考证的方法,梁启超曾打过比方: 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样。乾嘉学派中有吴派和皖派的区分。江苏吴县有个叫惠栋的人,是吴派的头头,虽然好博尊闻,但却一味好古、一味崇古。章学诚把这一派比作吃桑叶不吐丝的蚕,梁启超也说他们是 必古皆真,凡汉皆好 。他们确是颇有点非古不足为训的味道。
惠栋(1697 1757),苏州元和人,家学底子很深,曾祖有声、祖父周惕、父亲士奇,都是知名于时的学者。祖号 老红豆先生 ,父号 红豆先生 ,惠栋本人也号 小红豆先生 。父亲对许多古书都能背诵得不差一字,这当然给惠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他自幼很爱古书、爱买古书,还常借了古书来读。他在门上写了副对联: 六经宗服(虔)、郑(玄)都是汉儒。,百行法程、朱 。他考证《易》、考证《古文尚书》,推崇汉儒,开了汉学尊古的头。他的《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周易述》等书,都极力恢复汉人讲经的说法。他的学生江声,甚至不写楷字,书信往来也统统用篆字,写得天书符箓一般,又作了《尚书集注音疏》等,博引旁征,说明汉儒的正确。他的另一个学生余肖客,对汉学也孜孜不倦,读书读得左眼都瞎了,人称 盲先生 ,可还是五年奋笔,杜绝交游,博注校刊,写出了有名的《古经解钩沉》(30卷)等。王鸣盛也听过惠栋的课,24岁到58岁这30多年,废寝忘食,也写了《尚书后案》30卷来发挥郑玄的学说,后来,眼睛也曾一度累瞎。
皖派的领袖是安徽休宁的戴震。戴震可以说代表了清朝鼎盛时期进步思想的主流。他著有《声韵考》、《声类表》、《考工记图》等书,对反切、韵书、四声等音韵学有专门的研究。但真正能代表他的思想的,却是《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戴震的哲学思想比较唯物。他认为所谓天道,不过是客观的 阴阳五行 而已,阴阳五行是 道 的实体, 举其实体、实物,而道自见 ,离开肉体( 血、气 ),就得不到精神( 心知 )。而阴阳五行,又在生生不息地运动和变化着,有规律、可认识。因此,反映到汉学研究上,他就比惠栋等人高明得多。他说:汉儒也有附会之处,需要甄别是非、实事求是,不能偏重一家之言,学贵精专、学贵能 化 (融会贯通)、学贵创造,不能抱残守缺、支离破碎,学者要 去私 (除却偏见)、 解蔽 (扩大视野)。有人比喻戴震治汉学,好像 老吏折狱 ,案子断得公平。
戴震不 为学问而学问 ,他敢于拿他的哲学思想联系社会实际。他公开承认人有情、欲,而且认为 无欲则无为 ,主张 圣人 治天下,一定要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他严厉谴责封建礼教的杀人。他说:尊者、长者、贵者无论那个理是否合理,总认为合理;卑者、幼者、贱者据理争辩,就是合理也被认为不合理。因此,下面的人都成了罪人!他于是指控: 被法律杀死的罪人,还有人怜悯;被理杀死的罪人,谁曾去怜悯过?这就是宋儒读理的祸害! 他于是高呼: 理 ,应该是 人情 ,多数人的人情;个人的意见,不是公理!可惜,对戴震这种在当时难得的先进思想,只有后来的焦循敢再发挥,别人都像空谷回声,还有不少人进行了攻击!
戴震在治学上,主张切实弄清问题。他长于小学、天算,功在校勘,他贵精不贵博。而且,他提出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因此,学者既应不靠抨击前人自我表现,也应不靠依附古人得到个人的好处。他的这种一心求真的精神,影响很大。他的弟子段玉裁、王念孙这样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被称为 千七百年来无此作 ;在探求古经真意上,使人真是 如梦初觉,如醉初醒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校勘了古书18种,和他的另一著作《广雅疏证》,都是乾嘉时期有关训诂、校勘的代表之作。
乾嘉学派中,皖派的成就比吴派大。这个学派中,还有江永的声韵学,王引之的训诂学,王昶、毕沅的金石学,都很精湛;赵一清的《水经注释》,卢文弨的《群书拾补》,也是第一流的佳作。
然而,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在盛世清朝的文禁森严的形势下,却使学术越来越脱离了现实生活,在社会上也造成了许多穿凿性理、故为艰深的风气。
五、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乾、嘉史学的概况
乾嘉学派不仅对经书大胆怀疑,主张精核地考证,而且对于古史,也要 考信 征实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崔述喊出的这个口号,很能代表这个学派中许多史学家的特点。
崔述(1740 1816)是直隶大名人。他反对人云亦云。他一生写了34种书,最重要的是《考信录》(32卷)。《考信录》不但考了史,而且主张只有考了,史才可信。
这种考了才信的学风,其实在清初,即已显露出了端倪。清初的史学家,虽然特别注重于当代史(尤其是明末史)的研究,但是,也极力主张真实、可信。以黄宗羲为首的所谓浙东学派,就很有一些知名的 信史 作家。黄宗羲的《南雷集》,万斯同(1643 1702)的《明史稿》,全祖望(1705 1755)的《鲒埼亭集》,都是 信史 中的佳作。这一派的史学家写史,除了博考文献之外,都非常注意广泛采访当事人、搜集碑传记序等遗迹。其辛苦的程度,也很感人。有个叫谈迁(1593 1657)的海宁人,29岁时,母亲死了,在家闲居,读了陈建的《通纪》,很觉失实,于是遍访钱塘、嘉善、归安、吴兴等地,向藏书家借古籍读抄,用了27年的时间,改了6次,写出了按年、月、日记载,从1328年(元泰定五年)到1645年(清顺治二年)间大事的《国榷》。顺治四年(1647)八九月间,《国榷》手稿被小偷盗走,谈迁拊胸流涕、喟然长叹道: 我手还在,岂肯罢休! 于是,又广寻古籍、遍访遗迹,还跑到北京来翻《万历实录》、《崇祯邸报》,冒了严寒酷暑和雨雪风沙,访问明朝降官、太监、贵族子孙、明清官僚,最后又重新写出了500万字、108卷的《国榷》,真实地考订、记录了明朝前后的史实。全祖望为了进一步丰富张煌言的史迹,访问了张的80岁的族母;为了进一步写好史可法的事迹,又风尘仆仆地赶到扬州,登上梅花岭。
乾嘉学派的史家,充分发扬了清初史家的求实精神,做了大量的考证、整理古代史籍的工作。江苏嘉定的钱大昕(1728 1804),当了大官,但却无意久沉宦海,而对考证古史兴趣至浓。晚年,他在《自题像赞》中说: 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其实,他从未闲过,自18岁起,就晨夕披览史籍,考订史籍,用不同版本互校,用本书的纪、传、表、记互校,用其他书的记载再校,还用诗文、国史、杂史、碑传、笔记、方志、金石文字来校!70岁时,终于写成了《廿二史考异》。他的同学、妻兄王鸣盛(1722 1796),也用这种方法,写成了《十七史商榷》。还有个叫赵翼的,也写出了一本好书,叫《廿二史劄记》。《廿二史考异》详于校勘、文字,解释、训诂名物,纠正史书谬误;《十七史商榷》详于典章故实,特别是官制、地理;《廿二史劄记》则着重论证各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三部书,被称为清代考史的三大名著。
乾嘉史家,对史书和作史的义法,还提出过崭新的看法。浙江会稽有个章学诚(1738 1801),少年时,反应迟钝而多病,十五六岁时坚持读书,有志于史学,28岁时到了北京,在内阁学士、藏书家朱筠家里读了许多书、交了许多名流(如戴震、钱大昕等),知识大进。57岁时乡居无聊,便整理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兼论文学、史学,写成了著名的《文史通义》(内、外篇共八卷)。在《文史通义》中,章学诚提出了 六经皆史 的观点,说六经都是古史,都是古代纪实之书,都是史料。章学诚还说: 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史分二类:史学著作和一般史料;专门注意词章的,不是好的史学家。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强调史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个要素,章学诚则强调史学家的德。他说: 德是什么?是著书人的心术要正直! 他认为:古代经典、方志、官府案牍、金石图谱、歌谣谚语、私家著述,都有益于史实。他反对为考证而考证,提出史学要切于人伦日用, 只要切于世事的,虽锱铢纤毫,决不遗漏;不切于人伦日用的,即使像泰山那样的庞然大物,也不值一顾。 他主张修史贵开创而不必拘泥于成法。因此,他非常重视方志的编撰。他一生撰过方志六种:《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和《湖北通志》。他提出要 立三家之学 ,记通志(大事)、写掌故、收文徵、编丛谈。对于宋、明以来的方志,他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所以,人们把他称为 方志之圣 。
乾嘉史家,对旧史补表、补志、补注和辑佚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他们在辑佚方面,有各种后汉书和晋书,邵晋涵(乾隆进士)和徐松(嘉庆进士)等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宋会要》等许多失传的史书。
但是,由于乾嘉学派中的史家,大都偏重于注史、考史,有些厚古薄今的倾向,因此,没有出现一部超过《资治通鉴》的大著作,也没有像宋人创造 纪事本末 和 会要 那样,创造出新的史学体裁。不过,方志学却因章学诚的提倡和实践,有了大发展。乾隆以后修的方志,约有4 300多种,73 400多卷。乾隆初年刊行的《明史》,也比过去的许多正史要好,在中国旧的纪传体史书中,《明史》是较好的一部。
六、古今图书一大成 《四库全书》及其他
大抵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朝代,文化上总会有所作为。清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编辑的类书,以三国时魏文帝叫王象等编的《皇览》为最早,以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为较大。尤其是《永乐大典》,一共辑入22 900多卷、11 095册,可算是最大的一部了。
雍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但是,康熙皇帝却并不灰心,他还想有所前进,于是便组织了一班人马,编辑起《古今图书集成》来。他的工作没有做完,就死去了;雍正皇帝又接着做。雍正三年(1725),终于把这部书编完。不过,《古今图书集成》才编辑了一万卷书,分六编(《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和《经济汇编》)、32典,计书6 109部,差不多只赶上《永乐大典》的一半,内容也不如《永乐大典》准确真实。
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总想学着康熙皇帝的样子办事,在好古尚文这一点上,也落个好名声。这样,从三十八年(1773),到四十七年(1782),他组织文人竟编出了中国封建时代空前绝后的一个大部头 《四库全书》!
四库 二字,最早是唐朝的魏徵提出来的。乾隆皇帝一向喜欢贪大求全,因此,亲自给这一大部头取名《四库全书》。
为了夸示文治、兼行书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祖孙几代皇帝,都屡次下诏访求遗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大兴人朱筠在安徽当学政,奏请搜集遗书,还提出: 《永乐大典》里头,古书很多,请开馆校、辑。 乾隆皇帝一见朱筠的奏疏,立即表示同意,下令收罗名士、开四库馆办理,并说: 将来办理成书,着名为《四库全书》。
这时候, 纪大锅 纪昀,因为给自己亲家、两淮督运使卢见曾通风报信(卢亏空盐款,要被抄家,做侍读学士的纪昀闻讯后,派人用盐和了面、包了少许茶叶送去,暗示因为盐款,家产将被查抄),被发配到乌鲁木齐,现已回京,又做了侍读,在敬一亭值班时早已翻阅过《永乐大典》,对《永乐大典》非常熟悉,乾隆皇帝叫他做了四库馆的实际总纂。
纪昀(1723 1805)从四岁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刻苦读书,他曾题过一副对联,说自己是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他性格开朗、诙谐、大方,而且重才,因此,能团结人,威望很高。在他的实际负责下,一共组织了359个学者,开始了编纂的工作。
他们把过去的敕撰本、内府本、永乐大典本、各省采购采访本、私人进献本以及国内一些通行流传本,统统集中起来重新校勘,按经、史、子、集四部,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汇编,该刻印的就刻印,该抄存的就抄存,该存目的就存目。明、清两朝政府编辑的实录、正史、政书、会典、方略、方志、目录、诗文总集等各种图书,大部分也被他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
《四库全书》一共收书3 457种也有人说是3 461种。,79 070卷,装订成36 275册;存目6 766种,93 556卷;抄写人员共有1 500人之多。《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库全书》一共抄录了七份。
第一份,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抄成,放在新建的文渊阁中。第二年,又抄出一份,放在沈阳的文溯阁中。第三年,又抄出一份,放在圆明园里。第四年抄出的第四份,放在承德的文津阁里。这四份算是正本,抄得十分精工,一色用的宣纸朱栏,装订得也非常精巧。
副本书型略小,一共三份,都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抄成,分别存放在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中。
第一份《四库全书》,从收集编纂到成书,一共才用了十个年头(1773 1782)!
《四库全书》略备了中国的古籍,并且,还保存了中国古籍的完备的目录。起初,它只被允许抄阅,后来还允许借阅,尤其是江浙三阁,竟一任学士参考,几乎成了近代图书馆的雏形。因此,它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古籍,而且还传播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四库全书书影《四库全书》也有一些毛病:有的古籍未尽收入;有的古籍,由于涉及清朝先世的事而被删改;有的文字,由于有损于清帝倡行的理学,也被篡改(如 改嫁之妇 被篡改为 贞孀 )。此外,为了让乾隆皇帝显示高明,不少书还往往故意留出一二错字,待乾隆皇帝亲自校正,结果,弄巧成拙,有的错字,弘历没改,其他人也就不敢再改了!
但这一切还不算大问题,最糟糕的却是乾隆皇帝为了加强专制,在编审《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把许多有损于其统治的古籍烧掉了!乾隆皇帝为了收尽触犯清朝、表彰明季、寓意感慨、词含激愤的遗书,下令各省、府、州、县衙门,专门成立 收书局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说: 明朝编的野史很多,其间随意毁誉,传闻异词,必有诋毁本朝之语,应乘机查办一番,尽行销毁,杜绝、禁止邪说,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至于各省已经进到的书,全交四库全书馆检查,如有关碍的,即行撤出销毁! 而早在头一年的4月、6月,他就两次提出:编《四库全书》时,对古籍中的一些, 该毁弃 的应予毁弃, 该删 的应予删改。这样,修《四库全书》的同时,也就来了中国封建社会里规模最大的一次焚书!仅浙江一省,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就毁书24次,毁掉书籍就有538种、13 862部之多!江西有个叫海成的巡抚,仅乾隆四十一年(1776),就搜缴了禁书8 000多部!总计乾隆时期,焚毁的禁书共有71万卷。乾隆皇帝在焚书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空前的!
但是,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毕竟是大有益的盛事。而参加编纂的学者戴震、纪昀等,还把《四库全书》中每一部书的渊源、版本、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考证,写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其溯源彻委、扶奥提纲之功,又使读者如驾轻车而就熟道。《提要》还嫌浩繁,又刊行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和《四库荟要》,更方便读者了。
七、 时代王子 登高峰 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小说至于明、清,一跃而为时代的王子。明代的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不论就其产生之早,还是就其质量之佳,均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而清朝的鼎盛期出现的完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进行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和《红楼梦》,则一跃而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成了世界文坛上的瑰丽辉煌的杰作。
清朝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生息发展,到了乾隆时期,真是有如日上中天,臻于鼎盛。然而,大抵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即已开始显露其逐渐转衰的端倪。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便是这种日中留阴影、鼎盛现衰微的真实记录。
吴敬梓《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吴敬梓(1701 1754)是安徽滁州全椒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仕宦家庭,23岁时死了父亲,祖父给他遗留下来二万多两银子的家产,也因他好交乐施而不数年挥尽,弄得不时断炊。但他性格豪爽,得钱仍是饮酒歌吟啸呼,未尝一日为贫困而犯愁。安徽巡抚赵国麟素知其才,以博学鸿词推荐,他竟辞而不就。他对科举制度所暴露出的腐朽性,深恶痛绝,因而,尽管环堵萧然,却仍拥书自娱;冬日苦寒,只得用走路来 暖足 。他54岁死于扬州,生前所著《文木山房诗集》七卷、文五卷、《诗说》七卷,可惜都佚失了。
《儒林外史》假托写明代中叶的社会生活,通过众多的人物和情节,无情地批判了清朝统治下的封建制度,尤其着重地反对了科举制度和讥讽了那些追求功名的人,生动地刻画了上至翰林(如汤知县、施御史等)下至井市斗方名士的酸陋无耻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如何摧残文人(如范进、周进)的青春、智慧和灵魂,使他们变得麻木、愚蠢甚至卑鄙恶劣《儒林外史》(如匡超人)。
《儒林外史》还通过王玉辉的女儿 殉节 等故事,批判了封建道德,指出了旧礼教已不得人心、必然走向破产,那些假道学先生、封建的迷信以及轻视妇女的意识,也遭到了无情的讽刺与鞭挞。
对于地主阶级的贪婪吝啬的本性,至死不忘钱财的守财奴的本质,《儒林外史》也有极为精彩细腻的刻画。
《儒林外史》不光是批判讽刺了那充满了污七八糟、愚蠢残酷的社会,而且也描写了一线光明,讴歌了一些真正善良的人们。第一回中的王冕,就像他自己所画的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不慕功名的杜少卿,不但喊出 秀才不见得强似奴才 的口号,而且反对轻视妇女、反对纳妾,尊重妻子、携妻游山,弄得旁观者 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最后一回里,更写出市井中出现了四大奇人:擅长书法的会遐年、棋手王太、开茶馆而又会画画的盖宽、会做诗的荆元,他们不为功名,劳动之余琴棋书画,显然是有真才实学。
吴敬梓生活的时代,新经济因素尚很幼弱,因此,使他没能发现医治社会疾病的妙方,更不能勾勒出新社会的蓝图,却幻想恢复古代的礼、乐来治天下。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无情鞭挞,他所开创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作品中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让众多的人物各自表现时代生活的某一个别生活的某一方面,若断若续地反映整个时代的全貌),却开了清朝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先河,竖立起了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光辉里程碑。法国的百科全书评价《儒林外史》是 一部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确实堪与果戈里、菲尔丁的作品媲美,而其诞生的年代却比果戈理、菲尔丁的作品诞生的年代早得多。曹雪芹《儒林外史》是与它同时代的《红楼梦》的姊妹篇,它和《红楼梦》是同时代的两部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1724? 1763),汉军正白旗人,祖先是内务府包衣,曾祖曹玺、祖寅、父頫,都是清朝政府的江宁 织造 官。曹玺的妻子曾是康熙皇帝的乳母,曹寅还当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因此,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四次以织造府为行宫,曹家可谓显赫一时。曹寅藏书极多,又精于书法、校勘、诗文,不仅奉命刊印过《全唐诗》,而且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昇等诗酒往来。曹寅死时,雪芹尚未出生。但这一切,后来无疑给少年的雪芹以莫大的影响。
然而,好景不长。雍正时,雪芹家被削职、查抄、遣回了北京;乾隆时,曹家再次受到打击。往昔的繁富,化为灰烟,少年的舒适,转为成年的竭蹶。曹雪芹全家,住在西郊,竟过着喝粥赊酒的日子!也好,困苦玉成了他,乾隆十九年(1754)以前,即他31岁以前,却开始攀登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写起伟大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杰作《红楼梦》来!家事的衰落,社会的颓倾,尽聚于他的笔下,他用血和泪辛勤地书写了20来年。当他刚写到80回今天看到的120回的《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补写的。的时候,他的爱子又夭亡了,这更增加了他这个末路人的莫名的哀伤。乾隆二十八年(1763)2月13日(大年三十),这位年仅40余岁的世界文学巨匠,终于在穷愁潦倒中与世长辞。
《红楼梦》描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官僚地主家庭的衰亡,而客观上揭示的却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命运。
曹雪芹在梦一般的哀愁伤感中,一面为它们唱着挽歌,一面却在诅咒它们。《红楼梦》渗透着颓废厌世的色空,却又细腻入微地揭示着封建社会行将寿终正寝的厄运。它的社会意义无比深刻。至于它的艺术成就,更是登上了空前的高峰。它一共塑造了232个男人、189个女人,合计400多个人物关于《红楼梦》里到底写了多少人物,从嘉庆年间一直到今天,读者始终未能彻底查清,说法竟有12种之多。同治、光绪年间的寿芝说有398人,算是人物最少的一种说法;近人或今人则认为多达985人或975人。的不同形象,它打破了当时的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的八股气,也突破了古典小说结构上的传统写法,人物的交替、情节的变换、故事的运行,有如层波起伏,断无停滞、中断、缝合,而是层层依连、浑然一体。它文笔平实而又绚丽多彩,语言明畅而又生动贴切。它不仅是清代鼎盛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杰作,而且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不朽巨制。
清朝鼎盛时期的小说创作,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八、京剧与诗、画
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各地文化联系自然加强。
乾隆年间,各地的土戏非常活跃:汉调、京剧、徽调、川调、二黄调、弋阳调、高阳腔、山西梆子、陕西西皮等等土戏腔调(总称为 花部 ,也叫做 乱弹 ),因为文词通俗、故事生动、音调和谐、内容丰富,大受当地人民的欢迎,所以,以前词曲典雅的昆曲明代嘉靖年间,江苏昆山乐工魏良辅和剧作家梁辰鱼合作创成,用笛、管、笙、琶合奏演唱的一种流行的戏曲。和传奇,就渐渐开始冷落,甚至有些 无人问津 了。有个文人曾经记载:乾隆初年,戏院里上演昆曲,听者竟 哄然 一下散去。
程长庚湖北黄冈、黄陂地方有一种土戏叫 皮黄 (后来也叫 二黄 ),腔调婉转动听,受到当地人的欢迎,流传到安徽,安徽人也很喜爱。久而久之,便与徽调融为一体,后来,又吸收了汉调和秦腔(西皮)的一些腔调,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秦腔,它音调高亢,与二黄的婉转一结合,很快就在南方流行开来,南方各省人民都愿意听它。乾隆皇帝也很爱听戏,安徽的四大戏班便纷纷赶到北京,在北京进一步争夺听众。四大班中有个三庆班,主持人叫程长庚,这是一个很有头脑的竞争者。他把昆曲、徽调、汉调(二黄)、秦腔以及北京地区流行的皮黄等腔调中的优越处,统统融合起来,又专门聘请了学问高深的卢胜奎在班中编剧本(如《全本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并特殊笼络了许多的名演员,结果,一下子轰动了京城,往往一个剧反复演了半年还是满座,不久,即被朝廷认定而加以提倡了。这就是京剧的来历。
与昆曲比较,京剧文字通俗,词句不拘长短,声调和布景也较多样,兼之其中又吸取了昆曲的精华,各种土戏腔调(主要是秦腔、二黄)和京调(皮黄)的优点,因此,它不仅在北京,而且在各地都大受欢迎,迅速地成了中华民族古典戏剧中最有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嘉庆以后,无论是大河上下,还是岭南塞北,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民宵小,到处都可以听到它的声音,人人几乎都能哼哼它的曲调了。
乾嘉时期,诗风也有相当的变化。清初一些诗人骚客,多发故国之思,多作兴亡之叹,他们耻于事清、厌恶科举,也揭露清朝一部分黑暗。这时最著名的,是 江左三大家 ,就是江苏常熟的钱谦益、江苏太仓的吴伟业、安徽合肥的龚定孳。钱谦益虽曾事清,但又眷恋于亡明,被清朝统治者视为 二臣 ,他的《初学集》、《有学集》还被列为 禁书 ,烧掉了。吴伟业临终时很以自己曾经事清为耻,嘱咐家属,墓碑上只写 诗人吴梅村之墓 。他也确是无愧为诗人,他的歌行体写得最好,《圆圆曲》、《永和宫词》都被广为传诵。乾隆皇帝很爱写诗,经常与群臣唱和,又到处题留不断,收集在他的三集 御制诗集 中的,共有24 240多首。其《乐善堂集》里的,还不包括在内。不过,他的诗,不少是臣子代作,自作的也并无什么突出的优点。然而,乾隆、嘉庆时期诗人很多,描写的范围、题材,都比清初广泛得多。它们再不像一滴水珠,只反映出一片风景,而像一面大镜,映出了整个社会的生活。这时,又有新的 江左三大家 :袁枚、蒋士铨、赵翼。有人评论这三人道: 袁像通天神狐,醉了才露出尾巴;赵像东方朔的正谏,时常夹着诙谐;蒋则好比剑侠入道,总是杀气腾腾。 关于诗评的专著也多起来,沈德潜的《古诗源》、袁枚的《随园诗话》都很有见地。嘉庆时,名诗人有舒位、陈文述等。乾、嘉时期的诗风,或细腻、或缛丽、或飘宕、或流利,或织春花于锦绣,或竞秋草于芬芳,较之清初是绚丽多彩得多。
清代中叶的绘画,比清初又有了大发展。清初,遗老派画家有工于山水竹石花鸟的朱耷(八大山人)和工于人物的肖从云等,拟古派则有 四王 和 六大家 四王 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加上吴历和恽寿平,合称 六大家 。,还有专用指头作画的高其佩,参与过圆明园设计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其画很受康熙皇帝的欣赏,大《荷亭晚钓图》多供奉于宫廷之中。吴历、恽寿平、沈诠等,都以写生为名,形成清代特有的写生派:吴历画山水,吸取了西洋的一些画法,也常和郎世宁合笔;恽寿平见石谷山水画特出,不忍作天下第二,就改画花卉,独创一格;沈诠专画花鸟、动物,雍正九年(1731)至雍正十一年(1733)到过日本长崎,对日本的绘画产生过巨大影响。西洋画和西洋画法,自清初以来,在中国也发生了很大影响。郎世宁的《准噶尔贡马图》等画,无论在反映社会生活或画法上,都堪称风靡一时的佳作。
乾隆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恢复和发展,还出现了一大批靠卖画为生的人,著名的有 扬州八怪 (金农、罗聘、郑燮、李、黄慎、汪士慎、李方膺、高翔)。他们的画,抒发个性,风格新颖,题材也广泛,融合了各代绘画之长。
雕刻方面,也发展到十分的精细。乾隆初,有个叫杜士元的雕刻家,竟被人们称为 鬼工 :他能在橄榄核、桃核上刻出非常精致的图画。他的《东坡游赤壁》,堪为空前的精工。小小的核上,船、篷、樯、橹、柁、帆、篙清晰分明;船上七人,又各有风姿 苏轼须髯飘飘,巾袍鲜明;佛印正冠危坐,禅衣长垂;从客手持洞箫、启窗外看;船头童子,持扇烹茶,茶盘上有茶杯三盏;驾船的三个人,又复两坐一卧,形容各有不同。
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年画(版画)的发展。清朝鼎盛时期,印制版画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是天津的杨柳青后来,北方人民将天津杨柳青、南乡炒米店和东丰台三处所制的年画本身,也称为 杨柳青 。和苏州的桃花坞。整个清代,杨柳青山版的年画,共有2 000多个品种;较大的画铺有12家,每家都有十几个刷画案子,戴廉增一家每年就印制100万张年画。桃花坞是南方版画的中心。桃花坞的版画,深受明代木刻画和铜版画的影响;杨柳青则体现出宋、元、明绘画和清代画院木刻画、透视画法的风格。雍正、乾隆时期,年画的内容也广泛起来,神佛僧道、山水楼台、丰收场景、古今故事,皆入画图。
版画的发展,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也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要求。和那些宫廷画师相比,年画的作者们实在是广泛地从事着艺术的普及工作,较之清初的艺术又算是一大进步。
九、《畴人传》 清朝鼎盛时期的自然科学
嘉庆、道光年间,有个人叫许小欧的,在《三异笔谈》里写道:他曾亲眼见到有个人做了一套 马脑草虫百科 ,只见许多 草虫 藏在一个柜中,那柜子好像中药铺里的百眼箱一样。那虫子,大的像蟾蜍,小的像蟋蟀,它们一个个须眉齐全、灵动如生。只要那人在桌柜背上先铺好毡毯,然后用走绳一拽,那许多的虫子便纷纷跳跃而出,弄得满案缤纷;只要那人振动一下开关,它们就又蜂拥入柜,柜门也自动关上。
他说,做此 奇巧设计 的,不是别人,就是有名的阮元。
阮元(1764 1849),本是朝廷的大官,做过兵部侍郎、浙江巡抚,对经学颇有研究,但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也很浓厚。还在很年轻的时候,阮元就写了《考工记车制图解》(二卷),绘图说明古代造车之法。做巡抚时,选出许多高才生,集中在 诂经经舍 里,读经、读史,也读天文、地理,学算法。嘉庆十五年(1810),他做国史馆总裁,专门为清代的知识分子开辟《儒林传》,搜入传的,共146人。后来,又将其中天文、算学方面人才的事迹收辑起来,著成《畴人传》八卷。
阮元是清代第一个专门为科技人员树碑立传的人,他本人也算得上一位科学家。他对机械制造、钟鼎文字、考古学和天文、算学都有一定的研究。
清朝鼎盛时期的天文、算学家,最著名的是梅成、明安图、王贞仪等人。梅成(1681 1764)是梅文鼎的孙子,他把祖父的著作35种,完整地收入《梅氏丛书辑要》一书中,自己的著作,也附在书后。他主编的《律历渊源》,包括《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和《律吕正义》三部书,不仅是天文、数学的百科全书,还总结了音乐知识。明安图(1692 1765),是我国蒙古族人。幼年时被选入 钦天监 学习,学得很刻苦,成绩很优异。后来,他见有的传教士在用解析方法求圆周率上故弄玄虚、愚弄中国人,便更发奋自强,钻研30多年,撰写出《割圆密率捷法》初稿于1763年完成,1774年其子明新等最后完成。,即创造出 割圆十三术 ,独立地论证了法国传教士秘而不宣的求圆周率的三个公式(圆径求周、弧背求正弦、弧背求正矢)的 立法之原 ,并创造出超过当时世界水平的十个新公式,第一次突破了用几何方法求圆周率近似值,采用解析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用连比例归纳方法证明割圆术的13个公式。人们誉明安图为 弧矢不祧之宗 ,说他父、子(明新) 堪与北齐祖冲之父子媲美 。乾隆时期,还出现了一个 尝拟雄心似丈夫 的女天文、算学家,这就是安徽泗州的王贞仪(1768 1797)。王贞仪幼年时就博览群书,对梅文鼎的科学著作尤其爱读。她精通了梅氏的天文、算学,学会了父亲的医学卜术,夜里还坐观天象。为了搞清月望、日食的道理,她竟用灯笼当太阳、圆桌当地球、镜子当月亮反复实验。她在不断吸收古人、洋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重订策算证讹》、《西洋筹算增删》等数学专著补充和纠正了它们的不足。王贞仪仅仅活了29岁,但是,她却写出了50多卷包括哲学、文学、天文、算学等各种学科的著作,只在《德风亭初集》(14卷)里,就有关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论文十篇。
清朝鼎盛时期的农学家,以杨岫最为突出。杨岫(1699 1794)是陕西兴平桑家镇人,以教私塾为业,也从事一些农业生产和养蚕植桑的事。雍正三年(1725),他从山东沂水引来柞蚕种,雍正七年(1729)又从江南引来桑蚕种,在关中试养,都获成功。他还通过试植桑树,摸索出一套培育桑树的好方法,于是把当地植桑养蚕的古今记载和经验,总结成一部名著 《豳风广义》。杨岫还根据当地农民和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用了十年时间,写出了另一部名著 《知本提纲》,书中对耕稼、园圃、蚕桑、树艺、畜牧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例如施肥,就要注意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土质,使用不同的粪肥:春季用人粪、夏季用草粪、秋季用火粪、冬季用骨蛤肥;高燥地用猪粪;麦、粟用黑豆肥等。名为 提纲 ,讲得却较详细。乾隆七年(1742),官修的《授时通考》,更是一部集历代农业生产技术大成的巨著,对农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更是不小。
乾隆四年(1739)到十二年(1747)官修的《医宗金鉴》,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名著,它对医学经典《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等书作了不少考订,并征集了许多家藏秘笈和世传经验良方。雍正年间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将我国18世纪以前的大部分医学文献全汇集起来了。康、雍、乾时期,还出现许多私人撰注的医学专著,出现了许多有独到专长的名医。江苏吴江的徐大椿(1693 1772),是著名的内科医生,有《医学源流论》等十多种专著,善于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受病的不同部位、致病的不同原因施治。江苏吴县的王维德(1669 1749),是著名的外科医生,著有《外科证治全生集》。康熙年间的夏禹铸,乾隆时期的陈复、庄一夔,都是有名的儿科专家。康熙时,工于书画篆刻的傅山,对妇科也有独到的研究。康、乾之际,江苏吴县的叶桂(1667 1746),更是鼎鼎有名的传染病专家,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的《瘟证论治》,就是他祖孙几代,尤其是他一生行医的成果,是一部传染病学的名著。和他齐名的薛雪和比他稍晚的吴瑭、王士雄等,都在传染病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深入的功夫。在药物学方面,赵学敏、吴其濬也有杰出的贡献。赵的《本草纲目拾遗》,补充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遗漏的716种药物;吴其濬则通过30年的调查,积累成《植物名实图考》,图考了植物1 714种。
齐召南,是清朝鼎盛时期最有成就的地理学家之一。他看到郦道元的《水经注》对祖国东南的水道记载不详,又见顾炎武的《今水经》详于南水而暗于北水,便作了《水道提纲》来补充。
清代鼎盛时期的建筑,比明代更加细致精美。这时的建筑艺术,几乎凝聚在全部的 官式 建筑中。承德避暑山庄,集中了南北各地的建筑优点,表现了全国各族建筑的风格;北京圆明园的建筑,更不仅荟萃了全国名园的精华,而且综合了中西建筑的成就。它们都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承德避暑山庄,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有正宫、松鹤斋、东宫、万壑松风四组建筑。苑景区包括湖区、平原区、山区。湖区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于江南水乡特色;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东部林木苍翠,颇似蒙古草原风光;山区峰峦陡峻、峡谷幽深,为避暑和登高远眺的处所。山庄内有楼、堂、馆、阁、轩、斋、亭、榭、寺、观、庵、庙等建筑一百余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题名的就有72处)。规模宏大的山庄外围,武烈河东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还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修建了11座宏伟壮丽的巨大的喇嘛庙(乾隆时修了九座),它们(除康熙时修的溥仁寺和溥善寺外)都面向皇帝居住的山庄,以山庄为轴心,在东面和北面整齐排列,形成一种百川归海、众星捧月的态势,象征着边疆各族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形成了建筑史上的奇观。这些寺庙金碧辉煌,气魄恢宏,造型精湛,具有汉、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特点。
而圆明园,则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同称为世界两大奇迹,它被誉为 万园之园 。它原是明朝贵族的一座废园(武清侯李伟清华园旧址),康熙四十八年(1709),玄烨把它赏给皇子胤禛,并开始建筑,赐名 圆明园 。乾隆皇帝又将它大为修建:东边修了长春园,东南圈入了绮春园。长春、绮春、圆明三园相连,合称 圆明三园 ,方圆20里。圆明三园与和它相通的熙春园(在今清华大学校园内)、春熙院(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又合称为 圆明五园 ,方圆则达30里了。圆明园以水景为主。园内小山都是用挖湖的土方堆成。玉泉山水屈曲东北流,形成的奇湖妙泊占了全园的二分之一的面积。湖畔石阶,围砌着汉白玉栏杆。各具特点的建筑,形成了一百零八景;每一景又各有大小不一的殿、阁、楼、台、廊、榭、轩、馆。桥有圆孔、莲瓣孔、拱尖孔,形状也各异,木石各别。 正大光明 殿,是皇帝会见群臣的处所; 万方安和 殿,建在水上,冬暖夏凉,是皇帝留宿久住的地方;福海东岸的 接秀山房 ,紫檀作柱,尽嵌珠宝;福海中心的 莲岛瑶台 ,烟波浩渺,有如仙境; 海岳开襟 ,则殿楼高耸,俨若海市蜃楼。长春园之北,有西洋式的楼群,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加上中国自己的某些风格,简直令人目眩神飞。琉璃瓦的彩色,覆盖着异国风光的汉白玉石大的柱,柱上布满了浮雕。这块狭长的地带,由西向东,还耸列着 谐奇趣 、 万花阵 、 方外观 、 海晏堂 、 远瀛观 和 线法山 。 谐奇趣 的汉白玉柱,一色罗马式,正楼两侧是五色琉璃八角亭,楼前是喷水池。 海晏堂 西的三角形喷水池,两边还排列着代表12时辰的12种动物的雕像,每一动物各按自己所属的时辰喷水两小时,它们构成了一座巧妙有趣的喷水时钟。这也充分体现出清代鼎盛时期建筑科学家、物理科学家们的高度的智慧和精巧的设计。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清朝鼎盛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介绍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13ce890c96b8be3c0a1289.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曹丕为何会拜华歆为司徒,成为位极人臣的曹魏三公?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孙权的使者华歆为什么可以当上位极人为何只要李勣明确支持唐高宗,就不用担心长孙无忌?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东吴的灭亡时间为什么要比蜀汉晚了将近十七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灭亡的时间为什么比盟友季汉(蜀汉)孙策临终前为什么托孤于文臣张昭,而不是武将周瑜?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策临终前为什么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不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
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就是最后一个脱离苏联独立的国家,它的领土面积是亚洲第三,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的强国。谯周投降魏国之后,为什么能受封阳城亭侯?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记载:“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鲁智深的人设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的兵器是水磨禅杖?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兵器为什么是禅杖的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哪位皇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如何被吴用和公孙胜给架空了?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江上梁山之前,“托塔天王”晁盖就已经有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