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御驾亲征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古代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御驾亲征的相关内容:我们读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见大臣对皇帝御驾亲征的讨论,有说该亲征的,有说不该亲征的;有时候说皇帝亲征好,有时候说皇帝坐镇京师好。反正是各逞口舌之利,说得天花乱坠。这可苦了我们,到底谁说的对啊?御驾亲征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见大臣对皇帝御驾亲征的讨论,有说该亲征的,有说不该亲征的;有时候说皇帝亲征好,有时候说皇帝坐镇京师好。反正是各逞口舌之利,说得天花乱坠。这可苦了我们,到底谁说的对啊?
御驾亲征到底好还是不好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看起来实力强的,胜算大;看起来实力弱的,胜算小。实力包括战争中可以使用的手段和军队的战斗意志。战争中能够使用的手段,是物质力量,可以根据双方掌握资源数量的多少计算出来。
物质条件充裕,能够使用的手段就多,实力就强,反之,就弱。军队的战斗意志是精神力量,这不太好计算,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精神力量的强弱,确实能够左右军队的战斗力,战斗意志强大的一方,必然比战斗意志薄弱的一方有优势。
战争,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虽然读兵法的人很多,对兵法有精彩解读的人也很多,但是并不等于这些人就会打仗。因为怎样编组部队才算合理,将领怎么发布命令才能让准确传达给士兵,各兵种的比例该是多少,主力部队与预备队的人数该如何分配……这些技巧,任何兵法上都不会讲的,需要将领自行总结。
所以,没经过大量专业训练的人,可能连让军队前进、后退都十分困难,更别提上战场厮杀了,即使给这些人特别充裕的物质条件,也不能指望他使出多少手段来赢取战争。
大部分皇帝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让这些皇帝做统帅亲征,一定会对军事行动的专业性造成负面影响,抑制物质力量的使用。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把战争的任务交给更加专业的将领就好,获胜的概率比他亲自指挥大得多。
有时候,战局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一方由于物质的大量消耗,能够采用的手段越来越少,失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越是这种艰难的时刻,越需要激发部队的战斗意志。因为可选择的手段已经不多,只能将提升实力的希望寄托在增强精神力量上。
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提升精神力量同样是十分困难的。这时候,将领们通常不会尽力挖掘部队的战斗潜力,他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是坚决战斗,还是缴械投降?坚决战斗可能以身殉国,缴械投降虽然不能保证一定不死,好歹死的概率小很多。
如果他还在犹豫不决,他就会在某一个需要奋力战斗才能有一线希望扭转局势的地方,选择对他个人比较安全的行为——撤退——即使他最终退无可退,他依然可以选择投降。就这样,将领丧失了在那个关键点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他本可以激励士兵拼死一战的。
在这样一个承担着扭转战局最后希望的关键点上,统领军队的变成了皇帝本人,会怎么样?皇帝一定是国内最不能承受战争失败这个结果的人,他是国内因战争失败而亏损最严重的人。
所以,在那样一个关键时刻,但凡还有一线逆转局势的希望,皇帝一定是最不愿意选择退却的人,对他来说,投降和拼死一战的结果几乎也没有区别——都是死。
皇帝会想方设法提升军队的战斗意志(或者皇帝与士兵同生共死就能很大程度上激励士气),激励他们勇敢作战,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而历史又无数次证明,突然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往往能够产生奇迹。
什么情况下会御驾亲征
在战局并不危急的时候,战争手段起主要作用,皇帝是无需亲征的。即使战局稍有不利必须后退,他与将领一样,可以接受这个结果。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产生的恶果,完全可以靠另一次较大规模的胜利弥补,还远远未到只能依靠激发强大的精神力扭转局面的地步。
这时候,御驾亲征带来的精神力量方面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对物质力量方面的抑制作用,却显而易见。
那些对皇帝本人而言是最重要的战役,他只有胜利,才能避免最差的结果,任何人都不会比他自己统帅军队更加卖力,毕竟其他人除了拼命,还有其他选项——将领们可以接受继续退却,甚至输掉整个战争。皇帝却不可以。
在这种时候,皇帝前线督战,对精神力量的提升很有可能会大于对物质力量的抑制,就算并没有我预计的这种效果,对皇帝本人来说,也没有比亲征更好的选择了,他只能相信自己,不能相信任何人。
评判一场战争,御驾亲征是否合理,要看因亲征带来的战斗意志的提升,能否弥补对战争手段的抑制。若是无法弥补,就会减弱军队的实力,这样的亲征,就是不合理的。
如果皇帝本人恰好是一位专业的军事统帅,比如朱棣,他的亲征,为军队提供了很多精神力量的同时,不会对物质力量产生抑制,就不会减弱军队的实力,我们就认为他亲征是合理的。
事实上,朱棣确实是一个特别喜欢亲征的皇帝,据说他戎马一生,身上却连一个伤口都没有。朱棣的后代朱祁镇,同样的亲征蒙古,却被认为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正是因为这次亲征带来的精神力量上的提升,远远抵消不了战争手段的损失,最终让威名赫赫的大明军队变得不堪一击,大败亏输,皇帝也做了人家的俘虏。
有很多战争,皇帝或者统帅必须在最后的机会亲自出马,放手一搏的时候,却选择了相信别人。官渡之战,曹操选择亲自带兵犯险偷袭乌巢,袁绍明知此时唯有攻破曹营才有一线胜机,却不肯亲临战场,委派的将领张郃关键时刻,却临阵倒戈;靖难之役,朱棣狗急跳墙,孤军深入打到长江北岸,已是强弩之末,倘若朱允文能亲自镇守长江,奋力一搏,胜负尚未可知。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御驾亲征的好坏更加了解了呢,更多历史知识请关注探索发现栏目。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古代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御驾亲征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fd65cd01355ec5f2025814.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曹丕为何会拜华歆为司徒,成为位极人臣的曹魏三公?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孙权的使者华歆为什么可以当上位极人为何只要李勣明确支持唐高宗,就不用担心长孙无忌?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东吴的灭亡时间为什么要比蜀汉晚了将近十七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灭亡的时间为什么比盟友季汉(蜀汉)孙策临终前为什么托孤于文臣张昭,而不是武将周瑜?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策临终前为什么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不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
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就是最后一个脱离苏联独立的国家,它的领土面积是亚洲第三,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的强国。谯周投降魏国之后,为什么能受封阳城亭侯?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记载:“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鲁智深的人设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的兵器是水磨禅杖?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兵器为什么是禅杖的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哪位皇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如何被吴用和公孙胜给架空了?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江上梁山之前,“托塔天王”晁盖就已经有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