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毛泽东是怎样看待长勺之战?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02-13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毛泽东是怎样看待长勺之战?的相关内容:公元前684年,鲁国和齐国在长勺发生了一次战争,史称长勺之战。发生这次战争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两年之前。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公孙无知杀死了国君齐襄公,自立为君。这个齐襄公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预感齐国将会有

  公元前684年,鲁国和齐国在长勺发生了一次战争,史称长勺之战。发生这次战争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两年之前。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公孙无知杀死了 国君齐襄公,自立为君。这个齐襄公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预感齐国将会有乱,分别逃到他国,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第二年,齐国人杀死了公孙无知,准备另立新君。这时候,鲁庄公想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避难莒国的公子小白却先一步回到齐国继承了君位,这就是齐桓公。鲁庄公并不甘心,他亲率大军打算强送公子纠返国为君。齐桓公和辅佐他的鲍叔牙研究决定:以兵据之。双方大军在齐国的干时相遇,鲁国被齐国打败。齐国借着胜利向鲁国施加压力,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但是,齐桓公并没有解恨,他仍然对鲁国要护送公子纠对齐国兴兵耿耿于怀,于是在继位第二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

  齐桓公自恃强大,企图一举征服鲁国,从而震慑诸侯,向外扩张势力。战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左传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有的人劝他说:“那些吃肉的人会谋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曹刿说:“吃肉的人庸碌无能,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进宫拜见。

  曹刿问庄公:“君主准备依靠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暖衣饱食,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分给所有人,百姓不会跟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超过规定,一定如实相告。”曹刿说:“这种小信用也不能使鬼神信服,鬼神也不会降福的。”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洞察,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可以凭着这个一战。交战的时候,我请求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与齐国军队在长勺交战。

  战斗打响了,鲁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连续击鼓三次,第三次结束,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从车上下来,仔细查看了齐军的车辙,然后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于是鲁军追击齐军。

  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战斗胜利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通鼓,士兵的勇气会很振奋;第二通鼓,勇气就会少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基本上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正在振奋的时候,所以我们取得了胜利。不过,大国是难以捉摸的,恐怕他们有埋伏。我仔细地看了一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远地看到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这是真正的失败逃跑),所以才追击他们”。

  这次战争因为发生在长勺(今山地莱芜东北)地区,人们称之为“长勺之战”;又因为重点描写了曹刿对于战争进行的条件、军队士气的盛衰、军队败退真伪判断的论述,因此又被称之为《曹刿论战》。

  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他是怎样看待这次战争的呢?

  一、给了它最高规格的“待遇”。

  毛泽东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引用这段文字的。发生在庄公十年的这场战争,该书做了全文引用,这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除了一些专门的解析、评述类文章,恐怕这种现象在其他人的文章中也是比较少见,所以说,这是一种最高规格的“待遇”。同时,他还把这次战争作为一个典范,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都是符合这个典范的战例。

  二、这是一种“战略退却”,是一种积极战略防御中的战略退却。

  该文出现在上书的第五章《战略防御》的第三节当中,本节专门讲的是“战略退却”。积极的战略防御,是“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是避免军事冒险主义的有效途径。在这里,他把战争的双方比作是两个放对的拳师,“聪明的拳师往往是退后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幅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紧接着,他拿《水浒传》中的林冲和洪教头做了注脚,说:“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这就是说,有计划的战略退却是一种积极防御,避其锋芒,既不是冒险主义的“御敌于国门之外”,也不是失败主义的回避逃跑。它只是“退让一步”,然后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反攻。

  在这次战争中,鲁庄公是没有“退却一步”这个打算的,齐人擂鼓,他也准备击鼓(公将鼓之),结果让善于掌握“时机”的曹刿制止了。等到“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才建议鲁庄公击鼓攻击齐军。

  在毛泽东看来,长勺之战“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原则”。

  三、以弱胜强的典范

  在毛泽东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有名的战例”。书中写到:“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上述所列“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由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齐强鲁弱。齐国是姜子牙建立的国家,由于他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和亲民政策,齐国很快就富强起来,周天子也授予他征伐之权。后来,齐桓公能够称霸诸侯,虽然说是由于管仲大力推行改革,但齐国的基础好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年前,齐桓公刚刚即位,屁股还没有坐稳,鲁国就想用军队强行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为国君。在这种情况下,干时之战,齐国照样打败了鲁国。可以说,齐国军队根本就看不起鲁国军队。曹刿的“三而竭”理论,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那就是本来就弱,然后进一步示弱。www.uuqGs.com

  这种以弱胜强的战例很多,长勺之战能够得到毛泽东的重视及给予高度的评价,的确有其独特之处。

  四、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和此战有相通之处。

  红军时期有一个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这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把曹刿的“三鼓论”看做是“十六字诀”当中的“敌疲我打”。他说:“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红军初期的军事原则就是这个“十六字诀”,它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红军时期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就是毛泽东在领导指挥,这“十六字诀”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初期的游击战争基本思想,他能把“敌疲我打”和《曹刿论战》联系在一起,可见这篇文章对他的影响是多深。

  长勺之战是一次不大的战役,《史记》当中没有记载这次战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战争而写的,是毛泽东重要的军事著作,为什么这样一次不大的战役会引起毛泽东高度的重视呢?如果我们反复揣摩一下全文,看看它那无穷的魅力,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毛泽东是怎样看待长勺之战?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e99085c6c370d0c205345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