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相关内容:魏在惠王时,位于中原东、西、南三面的齐、秦、楚相继转强,惠王又不能团结韩、赵共同对敌,所以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在惠王继位的最初十几年,为与秦国争夺河西先后交战六次。周显王元年,齐、魏又在观津发生战争。
魏在惠王时,位于中原东、西、南三面的齐、秦、楚相继转强,惠王又不能团结韩、赵共同对敌,所以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在惠王继位的最初十几年,为与秦国争夺河西先后交战六次。周显王元年,齐、魏又在观津发生战争。周显王七年,魏再与韩、赵联军冲突。惠王为摆脱困境,继续发展文侯事业,恃其强大武力,采取先制服赵、韩,再图争霸中原的战略方针,发动了桂陵之战。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命将军庞涓率军八万,进攻赵国邯郸,攻势甚猛。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齐相邹忌主张不救,段干朋则主张救,说:“不救不义,且不利”,可以先派兵去攻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以疲惫魏国,待魏军攻下邯郸,再乘魏军精疲力尽时救赵攻魏。威王采纳段干朋主张,派兵联合宋、卫会攻魏国襄陵。
秦乘魏国围攻邯郸之机,在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南)打败魏军,攻占了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楚宣王也派景合为将率兵救赵,攻夺了魏国睢水、浍水之间的地区。魏国围攻邯郸近一年,于周显王十六年攻克邯郸。齐见疲魏目的已达到,遂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八万精兵救赵。孙膑针对齐、魏两军的形势,提出“批亢捣虚”之计,即大军不北上直接救赵,而直捣魏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迫使侵赵魏军“释赵而自救”。这个计谋后被人称为“围魏救赵”之计。齐国进入魏国后,孙膑又建议田忌首先派齐城、高唐两位都大夫去攻击魏国在东阳地区的重镇平陵(郡安陵,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平陵南有宋、北有卫、中途有魏国的币丘,攻城军粮道易被切断。而齐军偏偏选择这颗钉子来拔,目的是向魏军示疑,给魏军造成齐将“不知事”的假象,齐两位都大夫未到平陵即在中途被魏军打败,起到了疑敌的作用。田忌、孙膑为疑误魏军又派轻车锐卒直攻魏都大梁,以激怒魏君,让他逼迫庞涓回军来救。同时又分少量步兵随车兵而进,麻痹敌人,而主力大军则集结待命。庞涓果然中计,他凭借胜赵之余威,率军回救,见齐军的布署大不以为然,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令大军抛弃了辎重,昼夜不停地前进,并亲率轻兵奔袭齐军。田忌、孙膑则率齐军主力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伏截击,庞涓率追兵赶到,齐军突起一战而克,歼灭魏军,活捉庞涓。
桂陵之战是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尽管在桂陵之战后,魏惠王凭借文侯奠定的雄厚基业,一度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联军,稍稍挽回一些颓势,但从此走上下坡路则是确定无疑了。齐国在桂陵之战后,声威大振,开始取代魏国,成为中原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
桂陵之战以后,魏虽然走上下坡路,但仍保持着强国的声势,卫鞅仍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对于魏国不敢掉以轻心。周显王十九年,魏国攻秦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东),迫使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王相会讲和。周显王十八年,魏与赵成侯在漳水上结盟,同时将邯郸归还赵国。周显王二十一年,魏又与刚刚继位的赵肃侯在阴晋(今陕西华阴县东)相会,与赵修好。魏在采取了与秦、赵讲和的同时,则开始打击韩国,企图对四邻各个击破。周显王二十四年,魏在马陵(今河南温县西北)击败韩国。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召集宋、鲁、邹、卫等小国诸侯相会,秦也派公子少官参加,魏惠王在会上自称为“王”。
魏国称王的举动,引起了齐、楚、韩等大国诸侯的不满,以韩国的抵制为最力。{所以,周显王二十七年,魏再次任命庞涓为将,率兵伐韩国。韩遣使向齐求救。齐威王大会群臣,商议对策。齐相邹衍说:“不如勿救”。将军田忌主张早救,说:“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孙膑则认为:“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主张待韩、魏交兵、双方疲惫之后,再发兵救韩,是“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威王采纳孙膑意见,私下答应出兵救韩。韩仗恃齐国,与魏展开五场大战,接连败北,只好举国听命于齐。齐威王遂于次年(公元前341年)选派田忌、田婴为将,孙膑做军师,率兵救韩。
齐军的行动如桂陵之战一样,仍然直捣大梁。魏惠王闻齐军出动,命攻韩之军归国,为雪桂陵之耻,大兴十万之师,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迎击齐军,想与齐军决一死战。
齐军得到魏国起兵迎击的消息后,孙膑向田忌分析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就利用魏军急躁冒进的特点,献诱敌轻进的减灶之计。命全军在后撤的第一天建供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供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又减为供三万人吃饭的灶。庞涓见齐军军灶锐减,认为齐军胆怯,士气低落,大喜过望,说:“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于是抛开步兵,只率领轻车锐骑兼程进击齐军。孙膑预计魏军行程,日落时当至马陵(在今山东郯城马陵山)。马陵山系低山丘陵地带,沟壑纵横,马陵道状似葫芦,齐军主力在这里设下埋伏,专候魏军。待庞涓率军追至马陵道,天色已黑。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庞涓羞愤自杀。齐军乘胜进击,消灭魏军主力,俘虏主将太子申,使魏国遭受沉重打击。
齐在马陵之战后国势更强,后来宣王、湣王继承父祖之业保持了东方强国的地位。而魏自马陵战后,次年又败于秦,韩、赵也乘机侵掠魏国土地。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魏二败于齐,再加上与韩、赵斗争,国力大为削弱,这就为西方秦国的东进造成了有利的机会。秦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二十余年间国力日强,周显王二十九年,秦趁齐败魏之机,一举夺取了魏在河西的大片领地。从此开始了秦东进中原,蚕食诸侯的局面。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db1843557c77c08f0dff62.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长坂坡之战赵云都敢孤身一人 夏侯楙带人围困时赵云为何说吾命休矣
赵云长坂坡孤身杀入曹军,为何被夏侯楙围困却长叹死于此地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先后跟随刘备参与了一系白沟河之战中,朱棣为何能够反败为胜呢?
我们都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最后顺利登基称帝。然而靖难之役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困难重重,燕军几次处于溃败的边缘,朱棣也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不过最后他总能化险为夷,让人不历史上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
众所周知“晋阳之战”为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役,《战国策》、《史记》等古代文献对这场战争均有所记载。那么“晋阳之战”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据记载这场战争爆发二战前夕日本内耗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制度性内耗成因详解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列强俱乐部中唯一的非欧美成员,也存在内耗严重的问题,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官僚体系。一方古代北伐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 古人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北伐指的是哪儿?为何要坚持北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等武侠电视剧相信大多数朋友都看过,“中原各路英雄豪杰”这句是里面开大会的三川口之战宋朝占据优势 宋朝为什么还是输了
对三川口战役,占据优势的宋朝,为何最终输掉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途说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川口之战是北宋和西夏爆发的一次边境战争,这场战役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这场战争对于北宋和夷陵之战蜀汉只损失五万人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刘备最多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何却因此一蹶不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1922年2月6日美国发起召集太平洋会议并签署有关中国领土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是有关中国领土的条约。1922年,美国发起召集太平洋会议,会中有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九国。2月6日签署九国公约,其中保证中国主权独立、土地行政完整[1]。1913年1月11日在蒙古库伦签订的《蒙藏条约》
《蒙藏条约》是外蒙古和西藏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派遣的人员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双方于1913年1月11日在蒙古库伦签订的条约,互相承认独立主权地位。但西藏方面条约签署人的身份受到质疑,从而质疑这条约的有效性,《中俄密约》俄罗斯帝国与清帝国政府于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俄罗斯帝国与清帝国政府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中俄文共19页。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清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