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说历史网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

途说历史网

发布于2023-01-27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的相关内容:公元前202年,一场被载入史册的战争打响,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最终惨败于刘邦和韩信之手,自刎乌江。这场战争不仅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艺术,还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一场被载入史册的战争打响,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最终惨败于刘邦和韩信之手,自刎乌江。这场战争不仅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艺术,还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战。

这场战争之后,汉高祖刘邦正式一统天下,拉开了大汉四百年基业的序幕,也让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项羽死后,他心爱的女人虞姬去向何处,千百年来,似乎都在说虞姬自刎。元朝诗人张可久写下一首《卖花生·怀古》,开头第一句就是:

[美人自刎乌江边,战火曾烧赤壁山。]

但通过学者不断地推进,发现曾经感动的无数人的[霸王别姬]或许还有其它的版本,虞姬之死或许并非自刎,对于另一个历史真相的揭开,不少学者表示:难以接受!

1、垓下之战,乌江自刎

垓下之战之前,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限,二分天下,各自占领东西两边互不侵犯。

项羽率领大军向楚地撤兵之时,留侯张良和曲逆侯陈平向刘邦提议撕毁这份约定,趁着楚军疲敝,将他们一举拿下,奠定天下大势。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陈、张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所以[不如因因其机而遂取之]。汉高祖刘邦也采纳了这一建议,兵分三路将项羽围困在了垓下。

面对着汉军的层层包围,原本疲乏的楚军虽然力有不逮,但是尚能应之,但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又使出了一招杀手锏。

他们在半夜唱起了楚地的民歌,勾起了这些楚军的思乡之情,出来征战多年,这些好男儿大多对家乡颇为想念,耳熟能详的乡音传来之时,楚地士兵们更是纷纷落泪,军心溃散。

接着汉军大举进发,打的楚军丢盔弃甲,最后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乌江的项羽,自觉日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在乌江自刎,留下了凄美爱情的故事。

2、霸王别姬,探本溯源

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史书中对她的记载较少,真实姓名已不可查。《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美人名虞]一句记载,相传乌江边随着霸王项羽一同自刎,成为了名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后人不断对这段故事加以润色和修饰,但项羽虞姬同生共死的事件在历史上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虞姬最终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从汉朝至今,甚至所有人都认为,虞姬在项羽自杀时,也在乌江边自刎了。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临死前,写下这首《垓下歌》,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而同时[美人和之],这里的美人,指得是虞姬。也就是说,项羽在吟唱这首《垓下歌》时,虞姬也在吟唱。西汉时期的作家陆贾在他的《楚汉春秋》中,干脆把虞姬当时在和唱的内容,也写了出来,即: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但虞姬的这首诗,很明显是成熟的押韵五言诗,看起来和《垓下歌》完全不搭。而且,秦末没出现过这类的诗歌,因此被人认为,是后人加上去的。司马迁写《史记》时,对项羽颇为敬重。项羽并不是皇帝,他把项羽写在本属于帝王的[本纪]中,而不是[世家]或[列传],可见他对项羽的态度:虽然惋惜,但还是充满肯定。那司马迁既然写到虞姬,却只提到[美人和之],若是虞姬真的是自杀,司马迁肯定会写下虞姬的去向。

在大家普遍认为的观点中,当被围困垓下,四面楚歌之时,曾经叱咤风云的霸王项羽不禁也有几分英雄气短,穷途末路的悲叹。

《垓下歌》由此而来,史记中描述:[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句话中的[美人和之]的美人,自然指的就是虞姬。

当项羽在唱出《垓下歌》之后,虞姬也随之相和,虞姬相和的这首就是鼎鼎有名的《和垓下歌》,其内容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问题是,《和垓下歌》是非常成熟的五言诗,和《垓下歌》的文风大相径庭,从诗歌言体的角度来看,二者毫不相干。

一部分人认为这首歌并非虞姬所做,而是后人润色,那么这首诗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和垓下歌》并未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家巨著中出现,其最早出现于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张守节所书,是从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中加以引录。

但是,司马迁在著《史记》时也曾借鉴过《楚汉春秋》中的内容,如果真有这段描写,为什么没有援引到他的史记中?项羽自刎乌江时,虞姬并没有在他身边,那虞姬又去了哪里?

3、颠覆看法,虞姬并非自杀

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光,写史较为严谨,在《资治通鉴》中,压根就没有提虞姬,也就是说,司马光写史时,也没有找到虞姬相关的结局。可见,后世史学家对于[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句诗句并不认同,不认为这是虞姬所做,多半是后人为了中国式的唯美结局而杜撰的。例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派西施前往吴国施美人计,最后吴国被灭。人们普遍认为,西施的结局是:和范蠡一起遁隐江湖了。实际上,《吴越春秋》和《墨子》都说,吴国灭亡后,大功臣西施被沉入湖中而死,并非和范蠡携手隐居。只是中国文人一直喜欢沉浸于[唯美圆满]的大结局中,所以才被传出这种结果。

同理,虞姬当时若不随项羽自杀,她的结局无外乎有两种,第一是逃脱(可能性很小),第二种是被汉军所获,那接下来虞姬不管是被刘邦霸占,还是被汉军将领掳走,这种结局都不不够圆满。所以,既然项羽自尽已成事实,那虞姬也随他自刎,这种结局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除了上述两种结果,还有一种结局,虽然残忍,但比较符合逻辑。宋朝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并不是史书,而是一本地理志,只是广泛引用各朝的史书、碑刻等资料,这本书的第一二八卷记载了虞姬冢的相关情况,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虞姬冢于县东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虞姬葬此。

​若按照这个思路,项羽兵败时,不肯过江东,打算自我了结。但项羽怕自己死后虞姬受辱,便杀掉虞姬埋葬在这个地方。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将颠覆人们对项羽和虞姬的看法,两千多年来的[霸王别姬],恐怕要被推翻。对此,有学者明确表示:真相难以接受。还是虞姬自刎的结局比较[圆满]。

这无疑颠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于霸王别姬这段爱情故事的看法,《太平寰宇书》并非是一本史书,只是广泛的引用了各朝的史书、碑刻等资料,真实性还是有待验证的。

此外,在唐代魏王李泰编纂的《括地志》以及苏轼书写的《濠州七绝虞姬墓》中都提到虞姬墓在濠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

从地理位置中不难发现,虞姬墓离垓下还是有段距离,如果这个虞姬墓是真实的,那也就证明,在垓下时,虞姬没有亡故,她当时随项羽一起突围,突围中因某些原因而死,虞姬并非自杀。

其实历史都是这样扑朔迷离的,不管真相如何,也依旧改变不了虞姬随着项王一起死去的事实。

霸王别姬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个弱女子,愿意随着心爱之人一起共赴黄泉,其令人震撼的勇气和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生命的伟大,更证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节。

只是不知项羽在听着四面楚歌,抱着佳人尸体的那一刻,可曾后悔在函谷关没有斩草除根,在鸿门宴上没有听范增之言,没有早日出兵汉中,占据龙兴之地。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可以从史学家们的记载中以他们的视角一览大势,一品人生。不管大家是否能接受霸王别姬的真相,也不能改变虞姬随项羽而去的事实。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d32ed178ca81fda607b58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