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出访海外,万国来朝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第五节 出访海外,万国来朝的相关内容: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那么,朱棣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呢?下西洋的动因是什么呢?明朝永乐三年(140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那么,朱棣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呢?下西洋的动因是什么呢?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的六月十五日,历史铭记了这一天,同时也记住了这一天的第一主角——郑和。因为,他要率领着世界上第一支由两百余艘舰船和两 万七千八百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向未知的海洋出发了,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这支船队将泛海南下到福建的长乐候风,等到冬天东北季风吹起,云帆交 挂时,他们就要起航。
众所周知,这次出航的领袖是一位太监。在世人的印象中,太监在明朝就是以祸国殃民为能事,没有其他作用。可是, 郑和却做出了惊世之举。其实命运就是这样,它对每个人都很慷慨,它会给每个人机会,只要能抓住并加以利用,就有可能流芳百世;同时命运也爱开玩笑,说不准 就会让人遗臭万年。郑和的运气出奇的好,他被命运眷顾了,且是可以流芳百世的眷顾。
但是仅有命运的眷顾是不够的,流芳百世的关键是自 己能够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并趁机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改变世界。历史选择了郑和,郑和也以自己的成绩回报了历史。柏杨先生说:“郑和是中国第一位海上 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确实,所有的成功者都有类似的经验,而所有的失败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借口。面对历史的选择,像张骞一样,郑和,已经准备好了。
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于云南一个回族家庭,当过僮仆的他,是马哈只的儿子,只有一个小名“三保”。现代学者根据《郑和家谱首序》、《赛典赤家谱》考证,郑和为元朝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的六世孙,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可以说他的先祖是异常显贵的。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掳获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在那个还 不知道屈辱为何物的年龄,郑和便遭受了如此屈辱,是坏事,亦是好事。云南平定之后,郑和随军调往北方,他因“丰躯伟貌,博辩机敏,有智略,习兵法”,被选 送到北京燕王朱棣的府邸服役,深得燕王的喜爱。看来有可能出身于贵族的他,血液中真的遗传了贵族精神,要不然何以轻易便修得文武全才呢?这其中天赋的东西 是不容忽视的。
后来,在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朱棣登上皇位后对郑和更加信任。永乐二年(1404 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虽然在现在看来,自己的姓氏生生被别人给改了,这是让人 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由皇帝赐姓,这可是莫大的荣耀,也许这使得郑和对朱棣的忠心比他的江山还要牢固,朱棣大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他委以重 任,派他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无论如何,郑和是像英雄一般的出发了,因为他有做英雄的资本,首先是政治资本,朱棣这 天下之王站在他这一边,亲友团的身份够高;其次,他身后有一个世界最强大王朝的支持,经济上没有问题,不至于让自己在海上漂泊着,还要受饥饿之苦;最后, 郑和天赋高,要文能文,要武能武,又在皇帝身边,什么事情没见过,经过千锤百炼之后,也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统领几万人还是难不倒他的,至于以后 在海上的情况,也自能随机应变。
于是,待东风吹拂,他便号令将云帆张起,一个辉煌的中国航海时代拉开了帷幕。
明 成祖对他颇为信任,准备派他出使西洋。为此,明成祖十分关心建造海船。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即命福建建造5艘海船,以备下西洋之用。永乐五年 (1407年),明成祖又命改造海运船249艘。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这些船只很大,长44丈,宽18丈,可乘千余人。当时,大概只有中国才能建造出 这么大的船只。这些大船是郑和安全远航的可靠保证。
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现南洋一带),遍访亚洲、非洲30余国和地区。明成祖派郑和屡下西洋,其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对此颇有争议。
流传得叶绿杀猫慎入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有的学者认为,“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 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一些学者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政治、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就 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忠厚羸弱,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更何况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一两次远航也就够了,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多达七次?
显然寻找建文帝远不是明成祖的目的。从郑和远航的规模与形式看,他不仅负有外交目的,还有政治和军事的用意:必须让海外诸国相信,明帝国有足够对抗任何强大政权的能力。
首先,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急需收拾民心。明成祖夺取皇位属于“篡逆”,有悖于封建正统观念,因而受到广泛的攻击和怀疑。以至于方孝孺宁被杀“十族” 也不为他起草登基诏书。明成祖在大肆诛杀建文旧臣后,迫切需要提高个人声望。明成祖派郑和出使“颁正朔”,广施赏赉,以使“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天下,施及 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这种“万邦臣服”的盛况,可以大大地提高皇帝的声望。这对明成祖收取民心是大有 益处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在军事上,明代初期,始终存在着所谓“北虏南倭”的压力。当时的主要威胁是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蒙元 势力虽北走沙漠,但仍保留有一支相当强的军事力量。明太祖朱元璋虽屡次遣将北征,但始终未能根本解决问题。明成祖当燕王时,即与蒙元势力进行过多次交锋, 对这种威胁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北边的这种形势,使明成祖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南方。通过郑和下西洋,发展和南边诸国的友好关系,正是为了贯彻他的这种战略 意图。于是,永乐年间就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在北边是进行一次次的大规模远征,在南边则是郑和的一次次的大规模远航。明成祖用兵于北疆,施德于南方,正是一 种威德并举的战略。郑和果不辱使命,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施恩布德”,使双方的友好关系建立和增强起来。终永乐一世,除安南外,南方基本没发生什么战 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第五节出访海外,万国来朝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cb485e59fff19d010316d8.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曹丕为何会拜华歆为司徒,成为位极人臣的曹魏三公?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孙权的使者华歆为什么可以当上位极人为何只要李勣明确支持唐高宗,就不用担心长孙无忌?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东吴的灭亡时间为什么要比蜀汉晚了将近十七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东吴灭亡的时间为什么比盟友季汉(蜀汉)孙策临终前为什么托孤于文臣张昭,而不是武将周瑜?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策临终前为什么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不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
世界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就是最后一个脱离苏联独立的国家,它的领土面积是亚洲第三,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的强国。谯周投降魏国之后,为什么能受封阳城亭侯?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记载:“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鲁智深的人设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的兵器是水磨禅杖?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兵器为什么是禅杖的唐朝皇帝谥号字数过多过滥的问题始于哪位皇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如何被吴用和公孙胜给架空了?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江上梁山之前,“托塔天王”晁盖就已经有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刘备与诸葛亮谈论时,为何叹息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