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有哪四大疑点?真相是什么?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赤壁之战中有哪四大疑点?真相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经典战役之一,但是关于这场战役,其中有四大疑点,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解答,感兴趣的话就快来看看吧~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曹、刘、孙三家的发言人站在不同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经典战役之一,但是关于这场战役,其中有四大疑点,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解答,感兴趣的话就快来看看吧~
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曹、刘、孙三家的发言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各执一词,其新闻报道及时事评论尽管有所不同甚至互相矛盾,但在明眼人看来,通过这些内容的互相印证,还是不难弄清历史的真相。陈寿在《三国志》的《魏志》、《吴志》、《蜀志》中,就分别录人了三方之声。《吴志•吴主传》说,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共同迎击曹操,结果是“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至于赤壁破曹的战略、战术及主要过程,《周瑜传》的记载更加具体。与此大致相同的记载是,《蜀志•先主传》说,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起先,联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接着,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然而,曹操一方的说法则与孙、刘两家出人很大。《魏志•武帝纪》说:“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种说法不但隐瞒了曹军惨败的真相,而且对周瑜所代表的一方竟然只字不提,似乎赤壁之战只不过是曹、刘之间一场小小的遭遇战,跟孙权毫无关系。如果孤立地阅读这么一段,读者就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疑问。例如清代学者姚范在《援鹑堂笔记》中问道:“此不言吴人使周瑜,何也?”当然,这一类问题,今天已不难解决,因为我们只需了解《三国志》“互文见义”的笔法,进而参考常璩《华阳国志》、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许嵩《建康实录》等有关内容,就不会被某些历史人物的政治烟幕所迷惑。
不过,由于《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只能勾勒史事的梗概,而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又大量采用虚构的艺术手法,再加上自然地理的演变及历代传说的歧异,有关赤壁之战的地点、时间、规模及战争的诸多细节,历来众说纷纭。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学术事业的发展,在三国历史和三国文化的研究上出现了一系列著述,例如卢弼《三国志集解》(1957年),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990年),李纯蚊《三国志研究)(2002年),张大可《三国史研究X2003年),张靖龙《赤壁之战研究X2004年),天行健《正品三国》(2006年),于涛《三国前传》(2006年),盛巽昌《三国演义补证本》(2007年),沈伯俊《三国演义大辞典》(2007年)等。参考上述论著,我们至少在讨论以下四个问题时,能够从最新的起点出发。
第一,赤壁是一座山的名称,还是某一地段的名称?传说赤壁的遗址现有五处,哪一处跟真迹更为接近?在历史研究与旅游事业与时俱进的今天,人们对此特别关心,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赤壁遗址早在宋代已有五处,即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所谓“薄圻”(后来写作“蒲圻”,今湖北赤壁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谓“嘉鱼”、唐《汉阳图经》所谓“汉川”、宋苏轼所游“黄州”及宋代传说的“江夏”。现在看来,最接近三国时代的《荆州记》和《水经注》可信度较高,唐《汉阳图经》以下的三种传说均与事实不符。关于这一点,卢弼在《三国志集解》里对前人的论述作了很好的总结。最值得参考的是,近年出版的《赤壁之战研究》论证了《荆州记》“蒲圻”之说的可信性,并说明“赤壁”绝不是一座山的名称,因为它所指的范围是沿江百里的南岸地区。
第二,火烧赤壁的具体时间,究竟是十月还是十二月?过去也有不同的说法。《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的著录是:“十月,曹操以舟师攻孙权,权将周瑜大破之于乌林、赤壁,操败退南郡,留兵守江陵而还。十二月,刘备攻占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诸郡。”这个著录是误解南朝宋范晔所撰《后汉书》的结果。《后汉书•孝献帝纪》在建安十三年的末尾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另一件是“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如果参考比《后汉书》撰写时间更早的《三国志》、《后汉纪》等书,就可以断定,《后汉书》在根据旧史记录第二件大事时省略了“十二月”等文字。在这方面,《后汉纪•孝献皇帝纪》的记载最为详细,今摘录如下:“九月,刘琮降曹操……时孙权军于柴桑,刘备使诸葛亮说权,权大悦,即遣周瑜将水军三万,随亮诣备,并力拒操。冬十月癸未,日有食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这段记载跟《魏志•武帝纪》相合,可见孙、刘联军早在九月份已经备战,而赤壁交锋及曹军败退的时间是两个多月以后的十二月份。
第三,关于三方投人赤壁之战的兵力,特别是曹操一方的人数,《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向有多种猜测。对此,《三国史研究》在《赤壁之战考辨》中有比较平实的分析,大意如下:曹操号称“80万”,是虚张声势,他南下率30万众,并荆州兵约10万,总计40万。但曹操驻防新得的荆州,分散了兵势,用在赤壁之战的第一线兵力只有一半,且又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故周瑜说“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联军方面,刘备有2万人驻夏口,孙权有十万之众屯柴桑。联军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刘、关、张率2000人助阵,共3.2万。孙、刘双方都留有大军为后援。总之,三方动员总兵力50余万,而在第一线阵地上,联军以3.2万之众,对抗了20余万曹军。
第四,或者把小说虚构的故事当成历史的真实,或者用正史《三国志》谏校正小说《三国演义》,这种现象的不时出现,说明我们有必要弄清史书和小说的区别:史书的价值在于“实”,史家所追求的是“实录”;小说的精彩在于“虚”,作家的着力点是“虚构”。所以,当我们为《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鼓掌时,所赞赏的是小说家的虚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赤壁之战,三国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bf6f904e5edc64b20a2b4d.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
长坂坡之战赵云都敢孤身一人 夏侯楙带人围困时赵云为何说吾命休矣
赵云长坂坡孤身杀入曹军,为何被夏侯楙围困却长叹死于此地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先后跟随刘备参与了一系白沟河之战中,朱棣为何能够反败为胜呢?
我们都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最后顺利登基称帝。然而靖难之役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困难重重,燕军几次处于溃败的边缘,朱棣也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不过最后他总能化险为夷,让人不历史上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
众所周知“晋阳之战”为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役,《战国策》、《史记》等古代文献对这场战争均有所记载。那么“晋阳之战”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据记载这场战争爆发二战前夕日本内耗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制度性内耗成因详解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列强俱乐部中唯一的非欧美成员,也存在内耗严重的问题,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官僚体系。一方古代北伐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 古人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北伐指的是哪儿?为何要坚持北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等武侠电视剧相信大多数朋友都看过,“中原各路英雄豪杰”这句是里面开大会的三川口之战宋朝占据优势 宋朝为什么还是输了
对三川口战役,占据优势的宋朝,为何最终输掉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途说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川口之战是北宋和西夏爆发的一次边境战争,这场战役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这场战争对于北宋和夷陵之战蜀汉只损失五万人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今天途说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刘备最多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何却因此一蹶不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途说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1922年2月6日美国发起召集太平洋会议并签署有关中国领土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是有关中国领土的条约。1922年,美国发起召集太平洋会议,会中有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九国。2月6日签署九国公约,其中保证中国主权独立、土地行政完整[1]。1913年1月11日在蒙古库伦签订的《蒙藏条约》
《蒙藏条约》是外蒙古和西藏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派遣的人员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双方于1913年1月11日在蒙古库伦签订的条约,互相承认独立主权地位。但西藏方面条约签署人的身份受到质疑,从而质疑这条约的有效性,《中俄密约》俄罗斯帝国与清帝国政府于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俄罗斯帝国与清帝国政府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中俄文共19页。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清帝国